爱因斯坦不会想到,在2023年,他的“脑子”会被标价五毛钱,已售3万+。
卖“脑子”这类看似无厘头的消费,却是“情绪类”虚拟产品的代表。
“生活太苦,为自己买点甜”,很多年轻人在网上购买“情绪”类产品,花小钱买快乐。
有人网上购买“云监工”,特意雇人监督提醒自己学习;有人在网上购买转运珠,以期在择业前期、考试前期拥有幸运加成;有人在网上购买情感树洞,向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烦恼。
有网友提出这类产品实为“智商税”,但对于精神内耗的年轻人来说,其实是缓解焦虑,疗愈心灵的一种方式。
为“情绪”买单的背后,反映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
#年轻人挤爆寺庙#,#辞职取寺庙当义工#等话题占据各大榜单,寺庙旅游,在求人与求己之间选择玄学,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解压方式。
从寺庙上香,到彩票店里排排站,再到多巴胺穿搭,职场发疯文学,都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强烈的精神需求。
后疫情时代,面临不稳定的就业环境,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从科技大亨马斯克到普通职场人,精神内耗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也更加注重内心情绪的疏解。
面临精神内耗,我们应该如何摆脱情绪怪圈呢?
1.与完美主义解绑
掉入追寻完美的陷阱,自己给自己加码,可能会让工作成为一种压力。
每天都有一根弦紧绷着,时间长了甚至可能会演变成焦虑,日复一日,工作热情消耗,自己也陷入了情绪怪圈。
在职场中,“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由于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对完美的定义也不一样,在件事情上,我们几乎不可能做到完美。
职场中,我们追寻的应该是持续性的进步,而不是一次性的完美。
2.掘弃过剩的责任感
在职场中,责任心虽然是必备的职业素养,但过度的责任心,会变成自己的一种负担。
因为责任感太强,大家习惯了你的“好说话”,一句能者多劳,分外的工作就变得难以推脱,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还会消耗自己的工作热情。
“工作是手段,生活才是目的”,工作能实现我们一部分的价值,但不是全部。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工作消耗自己。
在职场中,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收起过剩的责任心,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3.停止活在别人的世界
叔本华说过:“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接触到很多人,不与外界往来不太现实,但是我们不应该活在别人的眼里,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
与同事交流,消息传达是重点,同事的话别往心里去,他人的期待难以满足,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情感需求构成了情绪价值的底层逻辑,互联网上所谓的“情绪类”商品,实际上是将现实世界中所发掘的情绪价值,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投射,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为“情绪”买单,归根结底只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购买“情绪”产品,或许能起到一时之用,但最终疗愈心灵,还需要自我转化。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摆脱精神内耗,守护内心的玫瑰,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