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国会山报》等媒体8日报道,在鲁比奥即将访问欧洲的前夕,其安保人员与布鲁塞尔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起争执,还与警方发生冲突,一度遭到警方被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回应称,此事正在调查中。
一、背景:鲁比奥的布鲁塞尔使命
2025年3月31日,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展开任内首次欧洲之行,核心议程是参加北约外长会议并推动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
此次访问具有多重战略意义:既要重振北约防务承诺,又要协调乌克兰危机立场,同时处理与丹麦关于格陵兰问题的潜在争议。
作为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执行者,鲁比奥的行程被赋予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这在后续安保冲突中埋下伏笔。
二、外交安全局的安保部署
美国国务院外交安全局(DSS)按照惯例提前两周派出先遣团队。这支由联邦特工、反恐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安保小组,承担着风险评估、路线规划、酒店安全检查等任务。
根据DSS标准流程,他们应与比利时联邦警察和酒店安保部门建立联合指挥体系,并完成以下关键工作。
(一)场地安防
对鲁比奥将下榻的酒店Pentahotel Brussels Airport进行物理安全改造,安装临时监控设备和爆炸物检测系统。
(二)人员审查
核查酒店员工背景,禁止有犯罪记录者接触代表团。
(三)协议协商
明确紧急疏散路线、医疗支援机制及24小时服务保障条款。
然而,资料显示DSS此次未能充分落实第三项程序,为后续冲突埋下隐患。
酒店管理层在事后声明中强调:“我们依据2014年奥巴马总统访问时的安保协议提供服务,但美方此次提出了超出常规的夜间服务要求”。
三、争执事件全过程还原
(一)时间轴
1. 3月30日22:00:DSS特工约翰·K(化名)完成当日安保巡查后,要求酒店开放已关闭的行政酒廊。
2. 22:15:值班经理以“非营业时间且无提前报备”为由拒绝,指出需遵守比利时《夜间工作法》。
3. 22:30:约翰·K强行进入酒廊并自行取酒,与前来劝阻的员工发生肢体接触。监控显示其推搡导致一名侍应生撞到吧台。
4. 22:45:布鲁塞尔警方接警抵达,要求涉事特工配合调查遭拒,双方在酒店大堂形成对峙。
5. 23:20:增援警力使用电击器制服约翰·K,以“袭警及破坏公共秩序”罪名暂时羁押。
6. 3月31日01:30:美国驻比大使馆通过外交照会施压,迫使比方同意“临时豁免”释放涉事人员。
(二)争议焦点
1. 服务权限。DSS主张依据《外交豁免协议》享有无限时服务特权;酒店则援引欧盟《服务业指令》第12条关于合理工作时间的限制。
2. 执法边界。比利时警方强调“外交豁免不适用于非公务行为”;而美方坚称“安保人员任何时候都处于职务状态”。
3. 武力使用。目击者证词显示警方使用了超出必要程度的约束措施,但现场录像证实涉事特工曾试图抢夺警械。
四、多方反应与事件升级
(一)比利时当局
内政部成立专项调查组,援引《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41条,指控美方人员“滥用特权干扰东道国行政秩序”。
司法部长更公开质疑:“如果安保团队自身成为安全隐患,如何保证国务卿的安全?”
(二)美国国务院
在4月8日的声明中,美国国务院采取模糊立场,既承认“正在审查指控”,又暗示“某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这种策略性回应被解读为争取时间淡化事件影响。
(三)国际媒体
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政治分野。欧洲媒体如《布鲁塞尔时报》聚焦“美国例外主义的暴力体现”,而福克斯新闻则渲染“欧洲反美情绪的再次爆发”。
五、历史镜鉴:布鲁塞尔的安保困局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案例,需置于比利时特殊的安全生态中审视。
(一)恐怖主义阴影
2016年扎芬特姆机场恐袭造成32人死亡,迫使酒店业建立“前台急救站+封闭式安检”的新标准。
(二)外交冲突传统
2023年德国外长保镖因携带未申报武器在欧盟总部被扣留,引发长达三个月的外交龃龉。
(三)文化认知差异
美国安保团队惯用的“先发制人”策略,与欧洲“比例原则”导向的安保哲学存在根本冲突。
前者强调在潜在威胁尚未完全显性化时主动出击,通过扩大安全责任的地理范围与行动权限,将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
后者则主张:武力使用必须是消除威胁的最后手段;反应强度需与威胁程度严格匹配;行动必须程序正当。
六、权力傲慢与制度脆弱的双重危机
(一)单边主义的安全代价
鲁比奥团队的冲突本质上是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微观投射。DSS特工的行为模式暴露出三大结构性缺陷。
1. 制度性傲慢。忽视北约成员国的主权尊严,将东道国安保人员视为“次级合作伙伴”。
2. 风险评估失焦。过度关注外部威胁,却低估内部人员失范风险。
3. 文化能力缺失。先遣团队中无人掌握法语或荷兰语,导致关键沟通依赖谷歌翻译。
(二)欧盟安保体系的裂隙
事件同时暴露布鲁塞尔作为“欧洲首都”的制度困境。
1. 法律执行碎片化。比利时警方依据国内法执法,却面临欧盟《外交保护指令》的掣肘。
2. 信息共享障碍。DSS的威胁评估未接入欧盟安全信息交换系统(SIENA),导致预案协同失效。
3. 危机响应滞后。从事件发生到大使馆介入耗时3小时,远超北约规定的45分钟应急标准。
(三)国际信任资本的折损
此次冲突对美欧关系产生三重冲击波。
1. 外交信誉受损。在乌克兰危机敏感时刻,美国示范了“规则只约束他人”的双重标准。
2. 反恐合作蒙阴。欧洲议会已推迟原定4月10日举行的美欧联合反恐工作组会议。
3. 软实力消耗。社交媒体上#YankeeGoHome话题获得超过200万次互动,创2013年斯诺登事件以来新高。
七、结语
这场看似偶然的酒店争执,实则是全球化退潮时代权力博弈的微观缩影。当美国试图用20世纪的单边工具应对21世纪的复杂安全挑战时,其力不从心已在布鲁塞尔的夜色中显露无遗。或许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真正的安全,始于对他人规则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