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溯:从“房地产交易”到“武力威胁”
2019年8月,美国《华尔街日报》首次披露特朗普多次询问顾问“美国能否购买格陵兰岛”,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格陵兰岛自治政府随即在推特上明确回应:“格陵兰岛不对外出售”。面对拒绝,特朗普以“大型房地产交易”为比喻,坚称“华盛顿可能还会与丹麦谈谈”,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则斥之为“荒谬讨论”。
此后,特朗普的购岛兴趣并未消退。2024年胜选后,他再次公开表示要“夺取格陵兰岛控制权”,甚至威胁使用武力。
2025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副总统夫人及国家安全顾问等高官访问格陵兰岛,但遭到当地总理穆特·埃格德的强烈谴责,称其为“危险的挑衅”。这一系列事件凸显了特朗普政府对格陵兰岛的持续野心。其核心动机可归结为三方面:
1. 地缘战略价值:格陵兰岛位于北极航道要冲,拥有图勒空军基地等军事设施,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节点。
2. 资源利益驱动:岛上稀土、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稀土资源占全球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对新能源与军工产业至关重要。
3. 扩张主义传统:特朗普的购岛提议并非首创,美国历史上曾多次尝试收购该岛,如1867年国务卿威廉·西沃德的尝试,以及1946年杜鲁门政府出价1亿美元黄金的购岛邀约。这种“领土交易”思维延续了19世纪殖民主义逻辑。
二、国际媒体的霸权主义批判:从“美国优先”到“新帝国主义”
主流媒体对特朗普行为的评论呈现出三个批判维度。
(一)对国际规则与主权的践踏
《华盛顿邮报》指出,特朗普的购岛提议是“19世纪帝国主义的复苏”,其本质是将主权国家领土商品化,违背了二战后国际社会确立的领土不可侵犯原则。
西班牙《国家报》进一步批评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已异化为“美国唯一”,其单边主义行径动摇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
法国《世界报》则强调,格陵兰岛作为丹麦自治领地的法律地位清晰,特朗普的威胁性言论是对欧洲主权边界的直接挑战。
(二)对盟友关系的破坏
德国《明镜周刊》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购岛企图不仅激怒丹麦,还迫使欧盟集体表态支持成员国主权,加剧了美欧裂痕。
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公开呼吁欧洲“三到五年内实现防务自主”,正是对特朗普政策的直接回应。
意大利《新闻报》警告,此类行为将加速北约内部离心倾向,削弱美国传统盟友体系的凝聚力。
(三)对国际秩序的颠覆性冲击
美国智库欧亚集团总裁布雷默称,特朗普的“非自由主义霸权”正在摧毁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其特点是“军事上维持霸权,外交上摒弃自由价值”,通过威胁、交易而非合作巩固地位。
西班牙学者马卡雷娜·比达尔·利伊指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具有“有意识破坏性”,其目标并非修正现有体系,而是以“零和博弈”重构势力范围。
三、国际社会的抵制:主权共识与地缘博弈
面对特朗普的施压,多方力量形成制衡网络。
(一)格陵兰岛与丹麦的坚决反对格陵兰岛自治政府强调“主权属于格陵兰人”,85%的居民反对并入美国。丹麦政府则通过增加军费、升级军事设施强化主权宣示,如2024年斥资15亿美元购买巡逻艇与无人机。丹麦首相直言:“合作必须基于相互尊重主权”。
(二)欧盟的集体声援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明确表态“不讨论格陵兰问题”,支持成员国丹麦。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承诺“捍卫丹麦领土完整”,将购岛企图定性为“对欧洲主权的挑战”。
这种团结反映在2022年丹麦公投加入欧盟共同防务机制后,欧洲安全架构的强化趋势。
(三)全球舆论的道德压力
国际法学者普遍指出,美国行为缺乏合法性。《联合国宪章》第2条明确禁止武力威胁或领土兼并,而格陵兰岛根据2009年《自治法案》已享有高度自决权。
丹麦《日德兰邮报》批评特朗普的“殖民心态”,波兰外长则讽刺其言论为“竞选噱头”。此类舆论压力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以“文化交流”名义淡化访问目的,但未能平息争议。
四、霸权模式的延续:特朗普外交的深层逻辑
购岛事件并非孤立案例,而是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缩影。
(一)交易主义外交
特朗普将国际关系简化为商业交易,如威胁对丹麦加征关税以迫使对方让步,或要求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以换取援助。这种“交易优先”思维忽视政治复杂性,导致政策反复与信誉流失。
(二)军事化手段偏好
从威胁使用武力到高调访问军事基地,特朗普政府凸显“硬实力”威慑。类似策略见于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及叙利亚的导弹打击,反映其“军事冒险主义”倾向。
(三)国内政治工具化
购岛议题曾与特朗普的选举策略紧密关联。2024年共和党大会上,他通过“让格陵兰再次伟大”的口号巩固民族主义选民支持。这种将外交议题国内化的做法,加剧了政策短期性与民粹化。
五、影响与启示:霸权黄昏还是秩序重构?
特朗普的购岛闹剧揭示了当代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
(一)单边主义的局限性
尽管美国仍保有军事与经济优势,但其强行改变领土现状的能力已大幅削弱。格陵兰岛事件中,丹麦与欧盟的强硬反应证明,中小国家可通过区域合作制衡霸权。
(二)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
格陵兰岛拒绝出售资源的立场,代表全球南方国家对“新资源殖民主义”的警惕。这种趋势在非洲锂矿争夺与拉美油气国有化中同样显著。
(三)多极化的不可逆性欧盟防务自主加速、北极理事会多方博弈等表明,美国难以单方面主导地缘议程。特朗普的霸权主义反而助推了多极化进程。
六、结语
特朗普的格陵兰岛野心,是旧帝国思维在21世纪的畸形投射。其失败不仅源于国际法与主权共识的约束,更暴露了单极霸权与全球化现实的深刻矛盾。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以强权重塑领土秩序的行为,终将遭遇文明社会的集体抵制。未来的全球治理,唯有基于平等对话与规则共识,方能避免重蹈“炮舰外交”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