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特朗普的格陵兰岛狂想:一场对国际法秩序的野蛮践踏

律营看世界 2025-03-31 10:40:18

引言:霸权主义与法律虚无主义的合流

2025年3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副总统万斯视察格陵兰岛美军基地后,公然宣称美国“百分之百会得到格陵兰岛”,并不排除军事手段的可能性。

这种将19世纪殖民逻辑包装成当代地缘战略的言论,不仅暴露了美国对国际法体系的蔑视,更揭示了其以强权替代规则的单边主义本质。

从国际法视角审视,特朗普的言论是对《联合国宪章》核心原则的全面背叛,亦是21世纪大国关系中罕见的法理挑衅。

一、格陵兰岛主权归属的法律定位:不可动摇的丹麦-格陵兰宪制关系

格陵兰岛的主权问题早已在国际法框架内得到厘清。根据丹麦与格陵兰自治政府2009年《自治法》,该岛享有除国防、外交外的完全内部自治权,其法律地位被联合国明确列为“非自治领土”(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y)。

这一分类意味着:

1. 主权归属明确性:丹麦对格陵兰岛的主权具有国际法效力,1946年联合国决议已将其从殖民地体系中剥离,赋予丹麦管理权。

2. 自决权边界清晰:格陵兰人民虽可通过公投实现独立,但现行法律框架下,任何外部势力不得以“自治”为借口干预主权归属。

3. 领土完整性受保护:《联合国宪章》第2(4)条禁止以任何形式侵害国家领土完整,特朗普所谓“获得”格陵兰岛的表述,本质是对丹麦主权的否定。

特朗普团队以“格陵兰非丹麦合并属地”为由,试图曲解其法律地位,实则混淆了“自治”与“主权未定”的概念差异。国际法院在“西撒哈拉案”(1975)中明确指出,非自治领土的主权归属不因其自治程度而改变。丹麦对格陵兰的主权行使,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关于“历史性权利”的界定。

二、特朗普言论的国际法违法性解剖:三重暴行

(一)武力威胁:对《联合国宪章》第2(4)条的彻底背叛

特朗普声称“不排除军事手段”,直接违反《联合国宪章》第2(4)条“禁止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强行法规范。国际法院在“尼加拉瓜案”(1986)中强调,该条款构成习惯国际法,即便未签署《宪章》的国家亦须遵守。具体违法表现包括:

1. 武力威胁的客观存在:美国副总统万斯率团视察美军基地的行为,构成对丹麦的“隐性威慑”,而特朗普的公开表态将威慑升级为“明示威胁”。

2. 领土完整侵害意图:获取格陵兰岛的本质是以武力改变领土现状,违反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关于“禁止以武力取得领土”的规定。

3. 缺乏合法性例外:美国既未遭受武装攻击(无自卫权依据),也未经安理会授权,其军事威胁完全脱离《宪章》例外框架。

(二)干涉内政:对主权平等原则的践踏

丹麦与格陵兰岛的宪制关系属于“国内管辖事项”,受《宪章》第2(7)条保护。特朗普的言论构成三重干涉:

1. 强迫主权让渡:公开施压丹麦“出售”领土,违反1965年《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宣言》第1条。

2. 煽动分离主义:暗示支持格陵兰“脱丹”,违背《宪章》对“领土完整优于自决权”的价值排序。

3. 经济胁迫:以稀土资源开发为诱饵,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操控格陵兰自治政府,构成《国际责任条款草案》第18条定义的“非法干预”。

(三)否认民族自决权:将人民物化为地缘棋子

格陵兰岛自治政府已明确拒绝成为美国领土,特朗普却无视当地民意,将230万平方公里土地简化为“战略资产”。这种思维彻底背离了国际法院在“东帝汶案”(1995)中确立的“自决权优先于资源控制”原则。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高呼“两国方案”,一边在格陵兰推行新殖民主义,暴露出其“法律工具主义”的双标本质。

三、历史镜像:从阿拉斯加购地到21世纪武力恫吓

特朗普的格陵兰野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扩张主义的现代延续:

1. 19世纪“天定命运”借尸还魂:1867年美国以720万美元购得阿拉斯加,当时即被嘲讽为“冰箱战略”,而今特朗普试图复制这一模式,却无视当代国际法对领土交易的严格限制。

2. 冷战军事化北极的失败先例:1951年《丹美防务协定》允许美国在图勒基地驻军,但明确排除主权变更。特朗普企图将“军事存在”偷换为“主权占有”,重蹈历史上“基地换主权”的覆辙。

3. 单边主义的历史循环:从门罗主义到特朗普主义,美国始终将国际法视为“约束他者的工具”,其格陵兰言论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先发制人”逻辑一脉相承。

四、国际社会反应:多边主义对霸权的集体抵抗

针对特朗普的挑衅,国际社会已形成法律与政治的双重反制:

1. 丹麦-格陵兰联合阵线: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援引《联合国宪章》第51条,宣布将强化与北约盟国的联合防御,同时加速格陵兰加入北极理事会的进程,以制度化抵御美国干预。

2. 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共识: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等国联合声明,重申《伊卢利萨特宣言》对北极事务的排他性管辖权,否认美国“北极战略”的合法性。

3. 联合国安理会潜在行动:参照第2334号决议对以色列定居点的制裁模式,安理会可援引第七章对美启动调查,甚至通过冻结资产、旅行禁令等手段遏制其冒险行为。

五、结语:捍卫国际法,就是守护人类文明底线

特朗普的格陵兰狂想,本质是“强权即真理”的19世纪殖民思维在数字时代的借壳还魂。当一国领导人公然将军事征服作为外交选项时,其所摧毁的不仅是特定领土的和平,更是二战以来国际社会苦心构建的法律秩序。

国际法不是强权的装饰品,而是文明社会的生存底线。正如国际法院在“科索沃咨询意见”(2010)中所言:“国际法的生命力,在于其被遵守而非被解释。”面对特朗普的挑战,所有主权国家必须坚定站在法律一侧,用多边主义铁壁终结霸权主义的野蛮狂欢。

1 阅读:18

律营看世界

简介:律营看世界关注全球法律问题及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