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群聊泄密”事件全解析

律营看世界 2025-03-27 17:45:03

3月26日,针对“群聊泄密”事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表示,涉事的“信号”(Signal)信息应用软件群聊是为了协调而设立的。但“有人犯了错误”,加了一名记者进群聊。他已得到保证,“信号”聊天中的信息不会威胁到美国军人的生命,且分享的信息并非机密,没有战争计划。

一、事件来龙去脉

(一)记者误入涉密群聊

2025年3月11日,美国《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伯格(Jeffrey Goldberg)在加密通讯应用“信号”上收到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Michael Waltz)同名的用户发起的群聊邀请。

两天后,他被拉入名为“胡塞PC小组”的18人群组,成员包括副总统万斯、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国务卿鲁比奥、中央情报局局长拉特克利夫等高层官员。该群组旨在协调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行动。

(二)作战计划细节曝光

3月15日,戈德伯格在群聊中看到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发布的详细作战计划,包括F-18战机起飞、战斧导弹发射时间等空袭时间表,攻击目标(胡塞武装导弹部队头目所在建筑)、武器部署以及行动后的损害评估。

这些信息若被敌方获取,可能威胁美军人员安全。戈德伯格出于职业伦理未立即公开细节,但在一周后(3月24日)撰文披露事件,引发舆论地震。

(三)政府否认机密泄露

事情发生后,总统特朗普称泄密是“设备和技术问题”,并赞扬华尔兹“已尽力”,拒绝要求其道歉。他攻击《大西洋月刊》和戈德伯格为“失败者”。

华尔兹承认误加记者,称“负全责”,并暗示戈德伯格可能“故意潜伏”,同时寻求埃隆·马斯克协助技术调查。赫格塞思则坚称“未分享作战计划”。

3月25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会上,民主党议员猛烈批评涉事官员“草率无能”,要求辞职;共和党议员则试图淡化事件严重性。

(四)群聊记录公开与国际反应

3月26日,戈德伯格公开群聊全文,内容显示美国高层讨论向欧洲“收钱”以补偿军事行动成本,并多次嘲讽欧洲“搭便车”。

德国外交部发布讽刺视频,欧盟外交官私下表达不满,英国自由民主党领袖质疑美英情报共享机制的安全性。

二、从技术漏洞到制度溃败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失效

1. 非加密渠道的滥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本应通过物理隔离的安全设施或政府加密系统讨论军事行动,但官员却选择使用“信号”这一商业加密应用。

尽管它以端到端加密著称,但其开源属性和元数据漏洞(如设备关联、地理位置追踪)使其难以抵御国家级黑客攻击。

更讽刺的是,五角大楼在泄密事件前一周(3月18日)曾内部警告“信号”存在“网络钓鱼风险”,但未引起重视。

2. 安全文化的崩坏。事件暴露特朗普政府对安全规程的蔑视。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指出:“内阁级官员竟无人质疑为何使用信号”。

这种“去流程化”操作与特朗普任内要求通过个人手机处理敏感事务的风格一脉相承。

对比此前共和党对希拉里“邮件门”的穷追猛打,此次事件凸显双重标准。

(二)问责机制的失灵与极化博弈

1. 问责真空。尽管民主党要求涉事官员辞职,但共和党主导的国会未启动正式调查。

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仅提议“审查信号使用情况”,而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称“无需进一步追责”。

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处理方式,反映特朗普政府对忠诚度的重视远胜专业操守。

2. 党争工具化。民主党将事件与“邮件门”对比,指责共和党虚伪;共和党则攻击媒体“制造舆论干扰”。两党将国家安全议题异化为政治筹码,削弱了制度纠错能力。

前国务卿希拉里在社交媒体嘲讽“这太扯了”,进一步激化党派对立。

(三)信任危机与盟友关系重构

1. 跨大西洋裂痕加深。群聊中,美国官员称“欧洲40%贸易依赖苏伊士运河,却让美军承担风险”,副总统万斯直言“厌恶救助欧洲”。

此类言论曝光后,欧盟外交官批评美国“将安全合作商品化”,德国《明镜周刊》称欧盟正讨论“减少对美情报依赖”。

这与此前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要求欧洲增加军费的态度形成呼应,暴露美国外交的“交易性”本质。

2. 战略威慑力的削弱。作战计划提前两小时泄露,若被胡塞武装获取,可能调整防御部署,导致美军伤亡。

事件动摇盟友对美情报保密能力的信任,英国情报界担忧美英共享机制的安全性。

长期来看,这可能促使更多国家寻求自主防御能力,冲击美国主导的全球安全秩序。

(四)技术依赖与制度韧性的悖论

1. 开源加密的双刃剑效应。“信号”凭借开源透明性成为“隐私保护黄金标准”,但其技术架构仍存隐患。政府若过度依赖此类工具,可能因“便利性”牺牲安全性。

2. 制度韧性的核心地位。此次泄密本质是“人祸”而非“技灾”。美国防部2023年已明文禁止用“信号”处理非公开信息,但高层官员仍我行我素。

这警示: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弥补制度执行力的溃败。重建“安全优先”的文化,需强化内部监督(如强制使用政府加密系统)、严格违规追责。

三、结语:数字时代国家安全警示录

“群聊泄密”事件不仅是美国政府的尴尬丑闻,更是数字时代全球治理的缩影。技术革新放大了人性弱点与制度缺陷,而大国竞争加剧了安全与效率的张力。若美国无法在“便捷性”与“安全性”、“政治忠诚”与“专业主义”间找到平衡,类似危机必将重演。

对国际社会而言,事件提供了双重镜鉴:一是技术工具的选择需与制度韧性匹配;二是盟友信任的维系不能仅靠军事霸权,更需价值观与责任感的共鸣。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复杂的未来,唯有构建“技术-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才能避免国家机密在群聊中“裸奔”。

0 阅读:3

律营看世界

简介:律营看世界关注全球法律问题及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