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挽歌与守望——读《乡村念卷者》一文有感

伏生散文 2025-02-11 23:31:03

肖志远

在《乡村念卷者》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代福周老人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微观史诗。这不是简单的非遗保护叙事,而是通过一位耄耋老人的生命轨迹,折射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时产生的精神褶皱。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作者以文学手术刀精准解剖了文化传承中三个维度的悖论:坚守与消亡的辩证、个体与时代的抗衡、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冲突。

一、生命叙事中的文化挽歌

代福周老人布满褶皱的双手与泛黄宝卷的视觉对位,构成了最原始的传承隐喻。那双"翻卷、点香、诵读"的手,既是文化传递的物理媒介,也是时间侵蚀的具象载体。当作者注意到老人诵读时"声音不再洪亮,带着沙哑和倦意",这种生命体征的衰退与宝卷文化的式微形成双重奏。特别是"能念一天是一天"的独白,将文化传承的紧迫性推向了存在主义式的终极叩问。这种个体生命与文化遗产的共生关系,使得每个宝卷段落都成为文明基因的活体标本。

二、仪式空间里的神圣解构

文中精心构建了两个对照鲜明的仪式场域:往昔庙会中"村民们聚在一起听宝卷"的集体狂欢,与现代"年轻人沉迷网络游戏"的个体化消遣。宝卷的仪式性要素——响板、醒木、焚香——在数字时代遭遇祛魅危机。当老人将道具"收起来"时,这个动作象征着神圣叙事向世俗现实的妥协。但作者并未停留于怀旧,而是通过张家娶媳时新编宝卷的细节,展现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可能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互文,暗示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动态的创造性转化。

三、代际裂痕间的精神突围

文本中隐含着三重时间维度:老人记忆中的黄金时代、现实中的断裂时刻、以及未来可能的存续空间。年轻一代"忙着走捷径、赚快钱"的选择,暴露出功利主义对文化生态的侵蚀。但作者并未陷入悲观主义,而是通过老人"像孤独的灯塔"的意象,暗示文化火种的存续可能。当阳光洒在老人诵读的身影上,这个蒙太奇镜头既是对消逝文明的哀悼,也是对文化生命力的隐秘期待。这种叙事张力,恰是当代文化传承困境的文学镜像。

在这片充满张力的文化寓言中,作者最终将答案留在了行动哲学层面。代福周"每吟咏一句宝卷,都像是为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奏响一曲挽歌"的坚守,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保育命题,升华为人类面对文明更迭时的精神姿态。当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快餐吞噬传统时,这种以生命丈量文化厚度的坚持,恰是抵抗精神荒漠化的绿洲。文章的价值不在于给出解决方案,而在于将文化传承的复杂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学图景,让每个读者都在代福周佝偻却坚毅的背影中,照见自己的文化乡愁。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