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四川这么久,发现了许多四川和东北的不同之处。其中包括饮食习惯。
四川和东北的饮食习惯差距太大了。平时都没太在意。就在我生我儿子的时候,在婆婆家住了一个月才深有感触。
原来,四川人坐月子是这样的!

我怀我儿子时已经30岁,应该属于高龄产妇,最后一个月有些缺氧的表现。
于是,我被强烈要求,并被押送到婆婆家休养。
婆婆每天,换着样地做营养的饭菜给我。多数是清炖,就是在这个时期,我把四川人炖汤的方法和种类了解得一清二楚。
原来,川菜中炖菜也是很讲究的。
一般要用土砂锅炖2、3个小时以上,鱼汤除外。并且,根据不同的食材加入一些当归,沙参,枸杞,大枣等辅料。以及生姜,花椒,胡椒等调味料!
比如,鱼汤就要放胡椒,其它的基本不会放胡椒。鸡汤放当归的时候多,像排骨,猪时就不用放当归,除了有特别需要。
我坐月子时,我婆婆就时不时地用砂锅炖猪蹄汤给我吃。而且,每次炖汤时,都会加上一点当归。
砂锅应该是四川人的家庭必备物品。我觉得四川人很少有家里没有砂锅的吧?

我婆婆有2个土沙锅。一大一小,大的用来炖全家人吃的比较大众的食材。
比如,炖鸡,炖排骨,炖肘子等。小砂锅用来炖比较小众份量又少的食材。
婆婆就曾用她的小砂锅炖过猪肚给我,也炖过鸽子。具体吃猪肚好像有个什么说法,时隔多年,我也记不清了。
我这时才知道,四川的大多数老人,是不让怀孕的年轻去吃麻辣的东西的。
就像我以前写过的篇文章。我的一位子同事,偷偷跑出去吃麻辣兔头。而且吃得六亲不认,就是因为她婆婆管得太紧了。

也许,四川人的胃受不了,断了麻辣的日子。但是我是东北人,我却很受用。
由此,我在住进产房之前,我163的身高飙升到170斤。
坐月子的一个月,我才发现四川人的月子餐和我记忆中的东北坐月子的饮食太不相同了。
我记忆中,东北人"坐月子"吃得比较清淡。必须有的一样是"小米粥"和白水煮鸡蛋。
不知现在年轻是不是这样。估计现在年轻人生孩子,住月子中心,饮食讲究科学营养。也不吃小米粥和鸡蛋了吧!

但,我记忆中是这样的。
我婆婆给我坐的"月子餐"却跟我记忆中的认知大不样。
每天早晨,她雷打不动地端上一碗醪糟煮鹌鹑蛋。加上一碗当归猪蹄汤。
我看那么多鹌鹑蛋一小颗小颗打起实在麻烦。建议她换成鸡蛋。她坚决不干,坚持说,鹌鹑蛋有营养。
中午,饭菜跟大家一样,但是,必须再来一碗猪蹄汤。
晩上,饺子或者面条,再来一碗小鸡汤。说是小鸡是我公公专门到养鸡的人家里,买的当年的小鸡。不要老母鸡,具体为什么也不知道。
我只负责吃,负责带儿子。
在婆婆的精心"喂养"下,致使我一个月后有两个变化。
一个是,每天一腕醪糟,我的酒量好像渐长。
二是,看见猪蹄子汤,赶快跑远点儿。

以上这些,四川和东北"坐月子"时的饮食习惯,都是十几年前的习惯了。
可能在年轻人眼里都变成老黄历了。但是,这也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习惯和做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尽科学的地方。
现在许多年轻人,生孩子都愿意到月子中心。饮食科学配比。也不需要婆婆费心费力地去打理了。
所以说,无论是东北,还是四川,各地方的差距可能也不大了吧!
年轻一代,除了饮食,其它的坐月子习惯也在改变。
比如说,对待月子里该不该洗澡洗头这件事儿,观念也都在更新。从原来的不能洗,到现在的可以洗。
我那时候,婆婆没阻止我洗头洗澡,但是没让我出门儿倒是其的。
小伙伴儿们,觉得老一辈留下的"坐月子"的规矩有道理吗?
我也想问下,东北人在家里坐月子,还吃不吃小米粥了?
记忆中的小米粥还是很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