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脑卒中,守护健康生活

西岩宇 2024-11-14 17:56:54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脑卒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脑卒中可防可治,根据“中风120” “BE  FAST口诀”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简便有效。

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的70%,如果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旦发病,需要及时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健康良好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挽救。

因此,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诊治,治疗和康复效果也就越好。

约2/3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认知和心理障碍等,卒中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骨质疏松、皮肤破损等问题。

康复治疗就是通过功能、任务和目标训练加强神经重塑,尽可能的减少卒中后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减少脑卒中发病以及复发的关键。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前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包括生活习惯调整和药物调整。生活习惯控制包括: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药物控制包括通过药物对基础疾病进行干预,如对高血压、 糖尿病、血脂异常以及房颤等的药物干预。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预防已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再次发病,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低血栓风险,以及对血管狭窄、动脉瘤、烟雾病等进行手术干预,预防脑卒中的再发。

国内外研究表明适量运动不但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够降低患高血压病、卒中、冠心病、2型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适量运动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还可以改善睡眠。

今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也倡导通过科学运动预防卒中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所有的运动要讲究科学。运动持续时间应该从每次5分钟逐渐增加到30分钟,每周运动次数从1次逐渐增加到5次。

5岁~17岁人群进行每天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每周3次较高强度运动。18岁以上人群每周进行150分钟有氧运动,每周进行2天大肌群抗阻运动。老年人群则每周至少3天提高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

定期锻炼可以提高最大耗氧量、控制血脂,降低静息心率,减少肥胖,降低血压(部分人群),延长寿命,提高心肌力量和效率,减少某些癌症风险,增加慢波睡眠,增强免疫功能,控制血糖,减少消极情绪等,益处多多。

常见的运动项目包括:走路、慢跑、爬山、跳舞、踢毽子、打乒乓球等。

特别提醒: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都应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引发损伤。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帮助放松肌肉。如果您患有慢性疾病或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