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湿黄昏-孙觌与苏东坡二十九)

安荷评书法 2024-06-05 03:38:12

在后来孙觌写的《上皇帝书(一)》中也记载了钦宗曾降旨于孙觌“谓臣言蔡氏有力,召自方州,再司言职。”可见在当时钦宗对孙觌上书弹劾蔡氏父子是持肯定意见的。弹劾蔡氏父子既是谏官职责所在,也是皇帝的意思,且有益于国家社稷,孙觌此举绝对无可指责。

客观地讲,孙觌主张和议是建立在以史为鉴的历史观之上,他认为当下宋朝国力衰微,军队管理溃散,与金实力悬殊,不如暂割土地,使“虏人退听,两国休兵。得岁月之顷,扶颠持为先,以强国势,以固边圉,兴衰拨乱,可以复古,建中兴之业”,在当时,孙觌的主张有其客观现实的合理性。事实上,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文韬武略,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他所制定了息武修文、重文轻武和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是对五代十国混战数十年历史的最好总结。

其最大的效用在于从制度上保障了皇权不受危害的安全系数最大化。对于大宋帝国与皇家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足够足够了。

历史地看,虽经南北两宋折腾起伏,但大宋仍能延续319年,与此基本国策不无关系。因此,到了孙觌生活的时代,也既大宋立国已愈一百六十年,重文轻武早已成为大宋帝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现状,也由此成就了大宋超越汉唐经济文化水平,成为千年封建历史最灿烂辉煌的高光时代。

所以,很难想象在那时的情况下,人们还会鼓励好战,如今那些后来者试图以战还是和来区分所谓忠奸善恶,势必只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绑架”而已,并没有任何说服力。也就面临永远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

历史有最好的记载与说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二记载:“七日,百官集于崇政殿共议,谏议大夫范宗尹以己愿弃地之策示百官,曰:‘今日三镇,焉可不弃?’”明摆着能用鸡蛋碰石头吗?所以,同意割让三镇的官员占大多数,主战的仅小部分,还有十几人持两可之说。

可见,赞同“和议”主张的不止孙觌一人,更不能以此归罪孙觌一人。事实不容混淆与歪曲。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金人攻京城汴梁(今开封),孙觌被唐洛丞相泄私愤,被故意地匆忙任东壁提举官,让孙觌负责守东壁。何谓东壁提举官?就是东城防指挥官。而当时的情况下,孙觌一介文职出任东壁提举官确实有不合适之处,孙觌建议用武官代替文臣也是明智之举。

提举,官名,原意“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这是嫌孙觌顺从钦宗皇帝主和反战言论太多,得罪了时任宰相主战的李纲以及另一宰相唐恪(?—1127)钦宗皇帝后来也觉得不妥,左右平衡,孙觌再次被降职,改授承务郎。从八品,文散官名。为北宋前期文散官二十九阶之第二十五阶。

当然,凡事总有利有弊。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发达了经济文化,却难抵挡金辽的金戈铁马的践踏,这个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曾经武力强大帝国不再强大了。大宋早已经不堪一击了。

正在战事吃紧紧的要关头,忙得不可开交的孙觌,却遇到其岳父章綡去世,孙觌忙里忙外,还得抽空为其办理后事并写下《宋故左朝请大夫章公墓志铭》回顾纪念其一生”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三十三

事实是,朝堂上最忌讳与“靖康之难”的人和事,孙觌为避嫌,反复推辞了五次,是在其岳父去世十五年之久,终作铭文, 因此,该铭文写作时间是距绍兴十一年章縡之子初次致书,隔了很长的时间。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再次濒临开封城下,朝廷派专使议和。平日里满嘴江山社稷的士大夫,不但怕金人的铁骑,还怕百姓的咒骂,竟然无人敢前去安抚百姓。正在这危难之际,当时无官无职还不名一文的王伦,毫不犹豫地挤到钦宗面前大声说:“臣能处理好此事。”钦宗在无人能用之际,见有人主动请缨,大喜过望,赶忙解下随身所佩宝剑赐给王伦,剑到如同皇帝到,让他携剑前去平息事态。

这事儿,正被在“禁中”朝堂上的孙觌遇见了,他与王伦是布衣时的老相识,王伦被那个欺他无名的何宰相逼到角上,求计于孙觌,孙觌于是就帮了这个经事不足的王伦一个忙,提醒他说,要皇上留下承诺的“字据”很重要性。

于是,王伦接剑后却说:“臣虽有剑,但无官职,人家怎么能信服?”宋钦宗听后,让左右取纸笔写下“王伦可除兵部侍郎”字样,交给王伦。然而,当王伦拿着皇帝的手书向朝廷请职要官时,当朝状元出身的宰相何㮚却认为,王伦不是科举出身,功劳也不大,骤升为兵部侍郎这样一个从三品要职,太不符合朝规了,所以只同意给他修职郎,一个从八品而又无实权的虚衔散官。

被孙觌看好的王伦日后成为两宋出使金国的“通问使”即,外交官。王伦何许人也?竟有如此胆识直面手足无措的钦宗皇帝?王伦(1084—1144年)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聊城莘县)人,他是北宋名相王旦弟弟的玄孙,算得上世家子弟。无奈时辰未到,机遇不来,年过四十还一事无成。”见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五,又见汪藻《靖康要录》。

话说危难之际,有个叫郭京的兵痞子,吹嘘自己能“撒豆成兵”,会“移山倒海”,懂“隐形潜身”。因为牛逼吹得响亮,被当时的同知枢密院的孙傅听说了。于是就向钦宗推荐了郭京。钦宗如同得到了救命稻草:来吧,大宋的江山社稷都靠你了。郭京说:这都不是事儿,你只要给钱给粮食,我组织一支部队,马上把金兵的头子给你抓过来。郭京选拔了7777人,不问经历,只问生辰八字。只要八字符合,都来听我的命令训练吧。

作为东城防指挥官的孙觌看到这样的训练模式都快疯了:你招的这些人从哪里来的?里面有几十个学士院中书省后街司的人我认识,他们都是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他们会打仗?郭京轻蔑地回答:谁说我是让他们去打仗的?他们只不过去帮捡金兵的人头。孙觌还是不解:好吧,就算你让他们去捡人头,可是总得有人去砍人头吧?谁负责砍人?郭京一脸鄙夷:说你懂个逑。说完转身离去,留下孙觌在风中迷茫。就这事,孙觌在和皇帝的《端午日帖子词 皇帝合六首 其二》诗时,还特别不无讥讽地写下一首帖子词,云:

“炎日曈曈照殿楹,幅员万里塞氛清。

汉家自有安边术,不是灵符解辟兵。”

开封城外金兵久攻不下,快要绝望的时候,城门却开了。然而,瞪大了眼睛的金兵一瞬间都愣住了,金兵都是一脸惊诧:这是干嘛来的,广场舞表演吗?经过了短暂的尴尬沉默之后,金兵明白了:这不是出来送钱的,是要和我们过招啊,那就对不起了。一顿砍瓜切菜的操作之后,这些“道士”们四处逃串,金兵很顺利的打开了城门。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开封城就破了。郭京早就跑的无影无踪。开封陷落。“六甲神兵”是“靖康之变”中最为荒唐的一幕,都城被围一个月之后,“六甲神兵”第一次被派上用场,结果,一触即溃,金军乘虚而入,一举攻破东京,留给北宋朝廷的唯有任人宰割了。

这和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寄望于“义和团”可以击溃八国联军,是一出同样的闹剧。北宋就这样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南渡之后,著名谏官邓肃(1091-1132)曾写下《靖康迎驾行》一诗,嘲讽之:

仆射何公叩龙墀,围闭相臣臣噬脐。

奇兵化作乞和使,誓捐一死生群黎。

游谈似霁大帅怒,九鼎如山疑复顾?

郊南朝税上皇舆,截破黄流径归去。

另外,更绝对想不到的是,灭掉了北宋的大金国在将近90年之后,居然也用这种方式将自己葬送了。

0 阅读:0

安荷评书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