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深夜,一架来自上海的专机慢慢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
飞机门打开后,美国总统奥巴马面带微笑,走下了飞机,他的脸上是外交场合常见的友好表情。就这样,他开始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访问,这是他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一次。

全世界的媒体都把镜头对准这里,大家都觉得,这预示着中美两国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多年后,奥巴马在他的回忆录《应许之地》中,将那段时期中美关系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拨开了笼罩在两国关系之上的层层迷雾。
从这些奥巴马亲笔写下的文字来看,他对中国始终没有报以信任,即便是在访华期间,奥巴马也处处尽显心虚……

故事开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打击,失业人数迅速增加,达到冷战结束后的顶峰。
信源:外媒:奥巴马访华成果超预期 中美关系已足够成熟2014-11-14 ·海外网

新任总统奥巴马承担起复苏美国经济的重责大任,他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重要关头,与中国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
中国是美国的重要贸易对象,而且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对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很大帮助。

所以,奥巴马政府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争取中国的配合协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来推进。
在奥巴马正式访问中国前,美国政府做了不少准备工作,表示出愿意和中国友好的态度,比如,他们努力改善和古巴的关系,想借此显示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的能力和合作意愿,好让访华的气氛更好。
所以,2009年年底,当奥巴马的飞机到达中国时,很多媒体都觉得这可能意味着“国际新秩序要来了”。

中美关系,好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苗头,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或许将迎来一个相对缓和的新阶段。
但奥巴马在《应许之地》这本书里,说的却完全不一样,他承认自己当时很担心中国经济发展太快,觉得中国将来可能会威胁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表示,其实早在特朗普当总统之前,他就已经在琢磨要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贸易手段了,只是因为当时的金融危机情况特殊,不得不暂时放下了这个计划。

奥巴马在书中表示,贸易方面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是理所当然的,这番话鲜明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中国的提防和戒备。
奥巴马访华期间,他和他团队的心理状态颇为紧张,为了避免通讯内容遭到监听,他们抵达中国后,立即把个人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锁在飞机上,全程使用特殊加密的通讯设备。

更有甚者,一些工作人员变得非常敏感,他们怀疑酒店房间里装有秘密摄像头,所以在洗澡更衣时,都必须关灯锁门。

这清晰地反映出他们对中国长期存在的强烈不信任。
奥巴马访问中国,第一站选在上海,这座城市是中国最繁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
他特意安排与中国年轻人交流,并且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希望和中国搞好关系,还用上海方言说“友好”,想以此拉近和中国老百姓的距离。

虽然表面上很友善,但美国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意图,实际上一直都很明显。
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重头戏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奥巴马把访问的第一站定在这里,显然是想表明他对中国的经济利益非常看重。

结束在上海的访问,奥巴马一行人抵达北京,中美两国正式开始进行谈判,奥巴马直接提出两点主要要求:首先,中国需要在进口贸易方面有所妥协。其次,推动人民币汇率上涨,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改善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让两国经济都能更好发展。

实际上,美国提出这两项要求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来提振美国表现不佳的制造业,并且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美国贸易逆差的局面。
对于中国来说,这稍微不小心就会像当年的日本一样陷入泡沫经济的困境,因此,中国干脆利落地拒绝了奥巴马的提议,保护了自己的经济安全,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贸易谈判遇到阻碍后,奥巴马转而关注环境议题,要求限制碳排放,他强调全球气候变暖的风险,希望中国能承担更多减排责任。

而中国方面则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向发展中国家施压,本质上是想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这被认为是一种不公正的“双重标准”做法。
面对奥巴马提出的要求,中国一方面表示愿意合作,另一方面也明确强调自身的发展权利需要得到保障。
这意味着中国在寻求合作的同时,也坚持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不会为了合作而牺牲自身的发展空间。这种回应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既开放合作,又坚定自主的姿态。

结束了严肃的会谈,奥巴马参观了故宫、长城,还公开夸奖了中国文化,好像给他的访问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但实际上,这种友好的气氛下,中美两国在各个方面的较量并没有停止。
在随后的几年里,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策略呈现出新的侧重点,他们增进了与日本、韩国等盟友的合作,意图在亚太区域建立一个“联盟圈”,以此来对中国形成制约。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持续进行试探,试图触碰中国的红线,从而制造出各种摩擦和争端。

另外,美国也暗中指使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让他们做出一些挑战中国的举动,使得区域内的气氛更加紧张。
这些事情都显示出,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政策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和善,而是包含着很多战略上的较量。
不过,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美国原本想阻碍中国发展的策略渐渐不管用了。

到了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一大半以上,美国经济也越来越需要依靠中国。最后,奥巴马政府不得不承认,想阻止中国变强大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回顾奥巴马执政时期,中美关系呈现出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奥巴马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积极寻求中国的帮助与配合。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美国也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约束中国的发展。

这种既想合作又有所顾忌的复杂心态,使得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显得不够稳定和连贯,最终效果也并不理想。
奥巴马的访华和执政期间的中美关系,反映出大国之间既复杂又激烈的博弈。
笔者认为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合作和竞争并存,信任和怀疑相互交织。
怎样处理好大国关系,如何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会,又如何在合作中保护自身利益,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关键问题。

睡觉关灯加上脸黑让枪手看不到,吃饭关灯是什么鬼?
号称拉的💩都打包带回家了
他很担心中国经济发展太快,觉得中国将来会威胁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不是说,屎都带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