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流落,何以为家:中亚地区的35万朝鲜族人究竟从何而来?

说一件史知兴替 2025-02-28 04:42:38

你有没有想过,在遥远的中亚地区,生活着一群说着和你相似语言,但命运却截然不同的人们?

他们是散落在中亚各地的朝鲜族,一个背负着复杂历史,身处异国他乡的族群,他们的经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令人感慨。

这三十五万朝鲜族人,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故土,在中亚地区落地生根?他们又如何在他国保持自己的文化,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朝鲜族是其中之一,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

但在中亚,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也有很多朝鲜族人,他们远离朝鲜半岛,分散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境遇可能和中国的朝鲜族不太一样。

先来说说中国朝鲜族,要想了解他们的根源,就得提到他们与韩国人的共同祖先——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

这片土地孕育了他们相同的文化,也见证了他们最开始的历史发展历程。

汉武帝时期设立汉四郡,之后朝鲜半岛经历了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的兴盛与衰落,这段历史如同纽带,连接着中国的朝鲜族和韩国人。

汉四郡的设置,强化了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大量中原文化的传播,为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不太平,战乱不断,百姓日子很不好过。

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为了躲避打仗和吃不上饭的困境,一些朝鲜族人开始搬到中国的东北,像辽宁、吉林这些地方,慢慢形成了新的朝鲜族聚集地。

到了19世纪中期,朝鲜半岛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官的和有钱人欺负老百姓,再加上1869年前后几年老天爷也不帮忙,连续闹灾荒,朝鲜北部农民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活下去,许多朝鲜农民不得不离开家园,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前往中国东北寻找新的生计。

大约在1860年前后,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公平的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的大片土地,为了加强在远东地区的控制,沙俄也积极鼓励朝鲜人移居到远东地区。

19世纪末,清朝慢慢不再像以前那样严禁百姓随便迁移,开始鼓励大家开荒种地,这吸引了不少朝鲜农民来到中国东北。

清政府特地在图们江的北边划出一片区域给他们耕种,还答应给他们中国人的身份,这对于朝鲜农民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

到了20世纪初,日本开始侵略朝鲜半岛。1910年,朝鲜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受到更加厉害的压迫和剥削,很多朝鲜人不得不离开家园,逃到其他地方去。

一些人为了躲避困境,选择前往中国东北地区,另一些人则选择到更远的沙俄远东地区寻求安身之所。

从1937年到1940年这段时间,日本殖民政府强迫一万四千七百二十五户朝鲜农民搬迁到中国东北,这种强制迁移行动更加剧了朝鲜族人口的流动和迁移。

与此同时,历史的另一条分支也在静静地延伸。

一部分朝鲜族人,为了逃离日本的殖民统治以及沙俄势力的扩张,决定前往当时受沙俄管辖的远东地区,盼望能在那里获得平静的生活。

沙俄政府起初采取了开放和鼓励移民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朝鲜人迁入,导致远东地区的朝鲜族人口迅速增加,最多时接近十万人,如果再加上没有登记的“黑户”,实际人数可能还会更多。

第二代朝鲜族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出生长大,他们的人数不断增加,总共达到了大约二十万。

可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沙俄政府对他们的态度也跟着变了,对朝鲜族人的歧视和压迫越来越严重。

沙俄政府甚至怀疑他们暗中帮助日本人,从事间谍活动,猜忌越来越深。

苏联成立后,接管了沙俄在远东的土地和人口。

但由于国际局势紧张,加上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苏联政府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将远东的二十多万朝鲜族人强制迁移到中亚地区。

信源:苏联时期中亚的民族识别和划界2018-03-26 澎湃新闻

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远东朝鲜族人的生活,也成为了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1937年9月到10月,124列火车,装载着离开故土的朝鲜族人,从远东开往遥远而陌生的中亚。

这次迁移过程非常艰难,充满痛苦和悲伤。因为时间仓促,许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导致衣物和食物严重不足。

漫长的迁徙之路,加上糟糕的天气环境,疾病和饥饿夺走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

一些家庭为了减轻负担,只携带了少量的食物,结果在旅途中饱受饥饿的折磨,苦不堪言,拥挤的车厢如同一个巨大的罐头,令人窒息,卫生条件极差,各种疾病迅速蔓延开来。

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因为身体虚弱,更容易感染疾病,甚至不幸在半路死去,而他们的遗体只能被匆匆地丢弃在路边,没有棺材,没有墓碑,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都没有。

抵达中亚后,朝鲜族移民的生活远非平静,反而面临着更多难题,恶劣的气候、稀缺的生活用品,加上苏联政府的怀疑和监视,让他们寸步难行。

他们大多被安置在偏远荒凉的地区,很多人只能栖身于简易帐篷或牲口棚中,苏联政府还对朝鲜族人实行严格管理,他们的行动自由和社交活动都受到诸多限制。

不仅如此,他们上学的机会也被剥夺,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也难以传承,处境艰难。

更让人难过的是,当时政府还特别针对朝鲜族中的优秀人才进行打击,很多有学问的人、社区的带头人以及宗教人士都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令人惋惜。

即使生活异常艰难,朝鲜族人仍然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不屈服的精神。

他们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辛勤地劳动,开垦荒地种植水稻,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中亚扎根生存,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新的生活,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战结束后,苏联政府对朝鲜族人的政策友好了一些,让他们重新成为了苏联公民。

朝鲜族人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他们把集体农庄发展成规模更大、经营项目更多的经济中心,生活水平因此得到了提高,居住的地方也变得更加富裕。

几十年光阴如梭,当年在中亚落脚的朝鲜族人,如今已经有了第四代子孙。

许多人已经不太会说朝鲜语,反而把俄语当作了自己最熟悉的语言,他们早已深深扎根于中亚,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社会,成为了中亚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们深深热爱中亚这片土地,并衷心感谢当地人民的帮助。

朝鲜族老人说:“中亚人民在艰难时期对我们的帮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所以永远忠于中亚国家。”这位老人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真挚情感和由衷的感恩之情,也体现了他们对中亚国家的坚定忠诚。

即便过去的伤痛并未消失,他们依然牢记自己的民族身份,对于故土朝鲜半岛,心情却十分复杂。

韩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让他们感到由衷高兴,但另一方面,韩国社会对他们的冷淡态度和歧视现象,也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

许多韩国人对中亚的朝鲜族同胞存在一些不太公正的看法。

他们有时觉得中亚的朝鲜族人生活水平不高,发展也相对滞后,甚至会觉得他们的朝鲜语用词比较老旧,有点嘲笑的意思。

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眼光和成见,确实会让中亚的朝鲜族人感到非常难过,自尊心受到伤害。

笔者认为

生活在中亚的朝鲜族人,现在正面对着新的难题和机会。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他们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他们又该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适应,更是一场对自身身份永不停歇的追寻。

2 阅读:389

说一件史知兴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