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国都朝歌,周朝国都西岐,如今这两大名地分别位于什么地方?

史墨弦说说 2025-03-28 17:06:35

三千年前,黄河以南的朝歌是商王朝最后的都城,帝辛在此自焚,商朝就此覆灭;渭水之滨的西岐是周人崛起的根基,姬昌于此养民积德,子孙终成天子。

一个王朝的落幕,一个新政权的崛起,皆始于两座看似平凡的城邑。

朝歌与西岐,一个在今日河南鹤壁,一个在陕西岐山,虽时过境迁,繁华不再,但它们的名字、遗址、传说和地名,仍在黄土之间悄然延续。

追寻它们的脚印,便是追寻古老中国的来路与根脉。

曾经的国都朝歌,如今藏在哪片中原土地?

一提起商朝末代都城,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朝歌”二字。

纣王的鹿台、比干的忠谏、妲己的艳名,还有姜子牙的封神,都让这个名字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传奇。但如果在今天的地图上找朝歌,恐怕不少人都要犯难。

其实,朝歌就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确切位置位于淇河两岸,东临古黄河,西倚太行山。

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在三千多年前,却是整个商王朝最核心的权力中心。

老人们常说,“哪里有水,哪里就能成城”。

古人建都,讲究地势险要、水源丰沛、交通通畅。朝歌正好处在黄河和淇河交汇之间,不但粮食产量高,交通也便捷。当时的商王看中了这里,便把国都从安阳迁了过来。

根据《汉书》《史记》和《竹书纪年》等古书的记载,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帝王先后在朝歌建都,前后时间超过八十年。

有说法称帝乙时迁都沬邑(也就是后来的朝歌),帝辛时正式改称为“朝歌”,因为都城境内有一座“朝歌山”。这名字,便由此而来。

这一带土壤肥沃,自古就是“粮仓之地”。

据说,纣王当年征集民间赋税后,将金银堆积在鹿台,将粮食囤积在钜桥。

鹿台和钜桥,今天仍在鹤壁市的淇滨区有遗址。

考古队曾在那里挖出大量商代的青铜器、陶器、甲骨片,连平地种菜的农户有时候都能翻出带纹饰的瓦片,可见这片土地历史积淀之深。

朝歌不仅是政权中心,更是文化核心。

比干被称为“商之良臣”,其墓就在淇县朝歌镇比干庙内;箕子、微子也都是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统称“殷有三仁”。

传说比干因谏言得罪帝辛,被剖心而亡,百姓敬他为忠义之士,几千年来香火不断。

而纣王自焚的鹿台,如今已被河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鹿台遗址之上,能远眺淇河水缓缓流过,也能想象当年金殿巍峨、兵戎满城的场景。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朝歌之名,一直沿用到隋朝初年才改称为“卫县”,后来再改为“淇州”,最后在明代设为淇县,沿用至今。

所以,今天的淇县就是当年的朝歌,而鹤壁市的淇滨区,也涵盖了古朝歌的大部分范围。

不仅如此,朝歌一带还有众多地名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商朝的痕迹。

例如北边的“羑里城”,是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囚禁的地方;南边有比干庙、西有鹿台遗址、东有钜桥古道;甚至连“摘星楼”“酒池”“朝歌寨”这样的地名,都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当地老人饭桌上的家常话。

今天的淇县,已不是王朝都城,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当地人仍以“朝歌后人”自居。

每逢重大节日,庙会还会请戏班子来唱封神榜,唱纣王、唱姜子牙、唱朝歌昔日的繁华与覆灭。

西岐建基,凤鸣岐山

和商朝的朝歌遥相呼应的,是周朝的“西岐”。

西岐在今天哪里?它就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虽然不是省会,也不靠长江黄河主干道,但这块地方却是周人发迹之所,是整个西周四百年政权的发源地。

在周太王古公亶父时期,周部落为躲避戎狄南迁至岐山南麓一带。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背靠秦岭,面朝渭河,气候温润,适宜耕作和牧养。

那时的岐山,虽然不及中原腹地富庶,但对于崛起中的西部小国来说,已经是理想的立足之地。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凤鸣岐山”的故事。

传说中,文王在岐山修德施政时,有凤凰降临岐山鸣叫,这被认为是天命所归的吉兆。

因为这一段传说,当地今天还有一个“凤鸣镇”,岐山县政府也沿用“凤鸣”作为文化名片。

镇中有一座凤凰台,是仿照古制所建,成为游客拍照留念的热门之地。

岐山是西周真正的根基之地。

从太王、季历到文王姬昌,几代人在这里积蓄力量,终成一方诸侯之首。

姬昌被封为“西伯”,治理西部诸侯,史称“西伯昌”。他晚年更是通过礼贤下士、施行仁政,使得八百诸侯纷纷向西岐靠拢,为后来周武王灭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岐山县,虽然已是一座四线小城,但至今保留着大量西周文化遗迹。

周原遗址是最重要的一处考古发现,在这里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铭文器物、建筑基座等,都清晰地勾勒出西岐当年作为政治中心的模样。

其中出土的“何尊”,铭文中记载“宅兹中国”,这是目前已知最早写下“中国”二字的器物,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而“何尊”的出土地,就在岐山县城南的礼村。

除了周原,还有周公庙、周公祠、太王陵、凤雏遗址等,分布在岐山各地。

不少村庄名字直接来源于西周人物,比如“季历村”“伯邑考庄”“文王沟”等等。

当地的老人对此颇为自豪,不少家庭甚至世代供奉文王或周公的牌位。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岐山县还会举行传统的“祭文王”仪式,场面庄重,鞭炮、鼓乐、诵读不断,乡民穿上传统服饰,以纪念这位带领周族崛起的明君。

一场大战,两个古都,留下哪些今人可寻的足迹?

朝歌与西岐,一个在黄河南岸、一个在渭河北缘,相隔千里,却因一场牧野之战而命运交织。

当年周武王从西岐率领诸侯联军东进,与帝辛在朝歌牧野交战。

战前,姬发在孟津检阅八百诸侯军队;战后,帝辛自焚,商朝灭亡。

这场战役,让朝歌由王都变为废墟,而西岐,则从偏居西陲的小国,一跃成为新王朝的起点。

如今在河南新乡市牧野区一带,仍保留着“牧野”“武陟”“比干庙”等地名,都是那一战的历史见证。

有些村庄的老人,还能讲出几句关于纣王大败、比干遇害的老话。

而岐山和朝歌之间的地名,几乎成了“历史化石”。

“羑里”是周文王被囚之地,“安阳”是商王盘庚迁都后的遗址,“偃师”是周武王灭商后“偃兵息战”而得名,“武陟”则是武王进军朝歌的大本营。

这些地方,如今多已发展成普通的县市,交通公路贯穿其中,街头小摊叫卖的,是辣椒面、豆腐干、羊肉汤。但每一个地名背后,几乎都藏着一段古老的记忆。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朝歌和西岐,不仅在地理上存在,也成了两地文化的标签。

淇县办朝歌文化节,祭比干、演《封神》;岐山则每年组织文王庙会,唱周公治国。

许多老人都说,这些传统节日,不光是热闹,更像是给子孙讲历史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一位退休老教师带着孙女去淇河边的纣王墓看遗址。

孙女问:“纣王是坏人吗?”

老人没急着回答,而是看着淇水说:“他不是坏,他是输了的人。一个人再聪明,输了人心,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话,说给孩子听,也说给了这个时代。

结语

朝歌和西岐,一个是殷商的巅峰,一个是周朝的起点;一个走向灭亡,一个走向兴盛。但它们并非孤立的符号,而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地方,如今仍安静地坐落在中国地图的一角。

朝歌,在河南鹤壁淇县;西岐,在陕西宝鸡岐山县。

或许我们不会每天想到它们,但走近一点,就会发现,那些风吹草动的土地上,依旧藏着历史的温度。



0 阅读:0

史墨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