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昨天的盘面上,创新药概念表现较强,背后或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港股的带动,4月9日以来,恒生创新药指数最高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35%,相比之下,同期A股创新药板块指数的涨幅落后了近10个百分点;二是业绩因素的催化,A股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刚刚公布的一季报显示,一季度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增长36.9%,这是公司历史上一季度业绩最好的时刻,并大超机构预测的15%左右的净利润增速。今年以来,医保丙类目录年内出台、创新药支持鼓励政策落地、医保预拨付等政策暖风频吹,恒瑞医药的这份季报,也体现出了政策环境改善下企业经营景气度已开始反转的迹象。
盘后消息面上,创新药则再次迎来一个催化: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方案》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支持相关单位建立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医药大模型技术产品研发、监管科学研究等,强化标准规范、科技伦理、应用安全和风险管理等规则建设。今天,锐叔准备基于上述《方案》的角度,来聊一下AI医药。
根据ARK Invest发布的《Big Ideas 2025》,未来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深度融合阶段,药物上市时间平均缩短约40%至8年,药物研发总成本平均降低约75%至6亿美元。目前,人工智能已显示出其在提升临床试验成功率方面的潜力,未来临床试验成功率有望翻倍。对制药企业来说,人工智能可通过延长药物开发的剩余专利保护时间提升药物生命周期价值,为其带来丰厚回报。
目前,AI制药发展势头强劲,进入临床试验的人工智能发现的药物分子数量快速增长。从AI制药投融资市场来看,市场环境变化频繁,融资金额呈现宽幅波动,且行业内马太效应逐步显现,资源向拥有显著技术优势的公司聚集。但从远期来看,创新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将推动AI+新药研发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制药企业、AI+新药研发创新企业、IT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AI制药。大型制药企业拥有新药研发的相关数据、成熟的研发管线以及资深的药物专家,通过自建AI研究团队、投资并购或与AI技术公司合作的方式,布局AI+新药研发。IT企业倾向于利用自身的互联网基础与平台优势进行技术布局,进入方式为自主研发相关产品,开发相关领域针对性技术以赋能行业应用。AI+新药研发创新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切入一个或多个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商业模式助力新药研发。
展望未来,AI有望重塑药物发现的模式,并且为制药行业带来潜移默化且持续地降本增效,驱动AI制药管线和市场的快速增长,看好AI制药行业长期的发展潜力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