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实盘周记20230602-如何面对股价涨跌

规途致远 2023-06-04 13:41:19

本周交易

有,但不在这里说

目前持仓

腾讯36% ,中证500 19% ,分众14% ,美的11% ,洋河9% ,龙头券商9% ,美团1% 。

下表除“当前股价”和百分比之外,其他科目单位为人民币亿元。

上期数据

注:①采用席勒市盈率估值的企业,不算三年后估值;

②对指数基金采用历史市净率计算买点卖点,不估值;

③持股比例=持股市值/账户总值。在无交易状态下,该比例可能因每只个股股价波动幅度不同,而发生小幅变化;

④仓位加总可能为99%或101%,原因是持股比例为四舍五入数据,例如10%代表实际仓位在9.50%~10.49%之间。

收 益

本周沪深300指数上涨0.28%

我的实盘净值上涨1.41%

2023年内沪深300指数-0.25%

我的实盘净值+1.21%

注①:我的实盘年度收益率,按基金净值法收益率和资金加权收益率孰低取值,均不含新股、新债收益。

注②:沪深300指数收益未包含成分股现金分红,年化收益率数据略有低估。

强烈声明

本文为我的投资记录,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充满我的偏见和错误。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或基金,都有腰斩的风险。

请坚持独立思考,万万不可依赖我的判断或行为作出买卖决策。切记切记。

重要事项

刚好这周没有什么重要事项,那我们继续聊聊投资理念吧。

重新找回好奇心的正念练习

昨天是儿童节,刚好有家公司的年终分红到账,于是有感而发,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段话。

结果有朋友在下面评论道,“自从结婚生娃后,重复了十几年千篇一律的日子,感觉生活特没意思,工作也是能一眼望到头的那种,怎么才能在这种环境里保持好奇心呢?”

这个问题让我不禁想起了最近在做的正念练习。

其中有一个环节,叫正念进食。

正念进食,简单说就是吃东西前,拿起食物看一看,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纹理、质感;然后放到嘴唇上亲一亲,感受食物的温度、软硬;再靠近鼻子问一问食物的香气;再放到嘴里用舌头接触,感受食物的味道,用牙齿嚼一嚼,感受食物碎成小块的过程,和这过程中释放出的滋味。

刚看完这个练习,我心中有些不屑,心想又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至于这么仔细品尝吗?但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真的按照上述流程吃完一颗瓜子儿后,那种深深地满足感,让我感觉灵魂仿佛都升华了,整个人进入到一种空灵、安定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无论用多么精彩的语言来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力,强烈建议朋友们都亲自尝试一下,这种和身体深度链接的感觉,试一次就会上瘾的。

在这之后,我偶然观察到,我家孩子就是这么吃饭的,看看、摸摸、亲亲、舔舔、嚼嚼,几乎完美符合正念进食的流程,我就特别好奇得问她,是谁教你这么吃饭的?她说没人教她,只不过是看我吃得这么香,所以她也这么吃饭了。哈哈,孩子的观察力、模仿力和好奇心,真是强大。

虽是非常熟悉的食物,但是换一种吃法,就能品出不同的滋味。

虽是单调重复的生活,但只要充满好奇,总能发现忽略的美好。

说到正念进食,还不得不聊聊人体的两种反馈机制。

人体的两种反馈机制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反馈机制,一种是及时反馈,也叫条件反射,另一种是延迟反馈。

及时反馈在我们身体中占比极高,比如被烫一下,手瞬间就会缩回来,就是及时反馈在保护我们。既然及时反馈这么好,人体中为什么还会有延迟反馈呢?其实和及时反馈一样,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概率。

比如胃部产生饱腹感的反馈,就是延迟反馈。能吃饱饭,只是咱们近几十年才实现的伟大进步,而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吃了上顿没下顿才是常态。为了应对饥饿,胃自然选择了延迟反馈的机制,也就是说,当我们明明已经把胃塞满了,但胃就是迟迟不给大脑发出“吃饱了”的信号,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再多吃一点,在有食物可吃的好日子里,能够往身体里多存一点能量。

如果这次狩猎到的食物没吃完,会产生三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方面,食物的味道容易吸引其他捕食者来争夺;另一方面,古时候没有冰箱,食物很容易变质;还有就是,通过狩猎来获得食物需要一定运气,如果这次吃不完浪费掉,下次不一定什么时候才有的吃。

这种延迟反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延续至今,却深深地伤害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现代人的运动量本来就远低于古人,结果还是和古时候一样,吃撑了才感觉到饱,导致身体囤积大量难以消耗掉的能量,成为沉重的负担。

所以医生说,要只吃七成饱。

这也是樊登老师讲“每口食物要咀嚼36下”,背后的科学原理。

之前一起吃饭的时候,就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吃那么慢。当我给大家科普完上面这段原理后,有人当场就实验起来,把曾经熟悉的食物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感觉人生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有人不屑一顾,坚持认为只有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才算男人;也有人表示,道理懂了,但生活节奏这么快,吃了早饭要赶着送孩子、上班,午饭要挤占午休时间,晚上下班不一定几点,晚饭也不一定吃,所以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许多人困惑,为何“知道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看,这不就是“知易行难”吗。

复利的力量藏在无数小事中

可能有人觉得,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要计较嚼了3下、6下还是36下,吃饱就行。

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相信大家对复利一定不陌生,所以我就不啰嗦了直接上图。

但问题是,我们这一生,有机会做出365次重大决策吗?我相信99.99%的人,一生中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次数,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级。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能够称得上重大决策的,不外乎求学、就业、结婚、买房、生孩子、照顾老人、自己退休养老,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那么这些次数十分有限的重大决策,如何体现出复利的力量呢?根本体现不了。

所以说,“人生关键时刻只有几步”这种说法,看似十分有道理,但根本没办法用来指导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这也是为何“知道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关键时刻做出的决策,与其说是英明睿智或是一时糊涂,不如说是运气好坏。所谓的“关键时刻”,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关键。

人生中真正关键的是什么?

我认为是细节、是小事,是我们每天重复无数次,已经内化成我们一部分的习惯。与“重大决策”相比,我们一生中,吃饭、睡觉的次数要多得多,比吃饭睡觉次数更多的是呼吸,比呼吸次数更多的是我们的思想、念头。这些事情重复无数次后,就会通过复利的力量,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无比巨大的影响。

人的念头,有两种负面模式,一种叫“祥林嫂”,让人沉浸在对过去的懊恼和悔恨中;另一种叫“范仲淹”,总是对未来充满担忧,惶惶不可终日。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改变,懊恼和悔恨只能增加现在的痛苦;未来还未到来,与其担忧、焦虑,不如行动起来提升自己,为未来做好准备。所以,真正有价值的,只有现在。而正念练习,就是帮助我们回到当下,及时发现脑海中冒出的思想、念头,抱着不批判的态度,做思想的观察者。只要当我们开始观察它们时,它们自然会慢慢消散,让我们重新和身体深度链接,回到当下专注、平和的状态中。

有一个关于修行的禅宗故事:

小和尚在寺庙修行很长时间,仍不得要领,问老和尚:“师父啊,怎么修行才最好?”

老和尚回答:“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打坐的时候打坐。”

小和尚就觉得很奇怪:“我不正是这样吗?”

老和尚回答:“你吃饭的时候在想睡觉,睡觉的时候在想打坐,打坐的时候在想吃饭,此不同也。”

可见,做事时的思想态度,比事情本身更加重要。“在起心动念处修行,才是主导人生祸福的根本。”

踏上投资之路时的初心

那么,我们选择踏上投资之路时的“起心动念”,或者叫“初心”是什么呢?

之前就这个问题和几个搞投资的朋友探讨过。有人说,有点闲钱,来股市玩一玩;有人说,看别人在股市赚钱,自己也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而我觉得,不要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来股市,网吧、酒吧、剧本杀这些地方比股市好玩多了;也不要抱着“搏一搏”的心态来股市,A股有每日涨跌幅限制,想搏的话,还不如给体育事业贡献2元,或是去澳门拉动经济发展。

我投资股票的初心,是为了研究商业模式,探寻优秀公司,把投资这节人生必修课学好,把财富配置到能够持续赚钱的好公司上,把钱换成以优质上市公司股权为代表的优质资产,让优质资产产生更多的钱,通过把现在的钱,投到未来,获得未来更强的购买力,享受优秀公司创造的财富成果。正如我的个性签名一样,我希望通过投资,变得“更睿智、更富有、更幸福,让智慧与财富随优秀企业共成长。”这是我投资的初心,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你说投资难吗?不一定。有的公司优秀得很明显,让我们能够从几千家上市公司中,一眼看出他的优秀。而有些公司,确实很难分析,比如我持仓列表中的最后一家公司,学习了这么久,还是不会估值T_T。

但投资不是跳水,不会有评委根据动作的难度系数给我们打分,我们只要投那些自己能看懂,优秀得很明显的公司就好。在自己的能力圈、舒适圈内赚钱,岂有不舒适的道理。

你说投资苦吗?不一定。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投资给人的感受要因人而异。

之前有一次半夜发文,第二天有位老前辈给我留言,说研究财报很费神,要注意身体少熬夜。感谢老前辈的关心,但对我来说,研究商业模式、研究企业优势本来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当我拿到一家新公司的财报,就像小宝宝第一次吃坚果一样,充满好奇,沉浸其中。在这样的心流状态中,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活动,一口气看完一份几百页的财报,太正常了。当然,这样对身体确实不太好,好在我的手表有久坐提醒功能,但有时太着迷了,也常常忽略手表的震动提醒。如果你身边有小孩子,就能观察到,我们辛苦练习才能找回的正念状态,对孩子来说轻而易举——他们天生就能很轻松地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带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和雷打不动的专注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优秀企业能一直优秀下去吗?

之前也有人问过我,“我承认你选出的企业很优秀,但是你能保证这些企业会一直优秀下去吗?”当然不能。

企业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就像农作物不能离开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一样。经济周期的起起伏伏,像一年四季的变换。四季变换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宏观经济起伏也一样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虽然它不像二十四节气一样有比较准确的规律,但一方面,有一只有形的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既不会让它兴奋太久,也不能让它一直躺平;另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本身有能力去对抗周期,穿越熊牛,“凌寒独自开”,哪怕能力差一些,最起码也能从经济寒冬中挺过来。相信一直关注我的朋友,都能在这几家熟悉的企业中,找到这种感觉。

而股价的起起伏伏,则更像是三体世界中的乱纪元,没有规律可言。现实世界中的牛顿,在晚年投机失败破产后,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性的疯狂。”而《三体》中的牛顿就更惨了,别说预料人性的疯狂了,连三体运行的轨迹也没计算出来。

长期来看,股价是对公司经营情况和真实盈利能力的反应。但短期股价却是由疯子和傻子和决定的,是人心人性的反应,是互相猜忌的结果。我连我媳妇晚上想吃啥都猜不到,更不用说去猜其他炒股人士对某只股票的想法,甚至是拥有信息优势、资金优势的庄家/机构的想法了。

如果以自己的长期资金进行投资,以公司价值为锚,那么股价的起起伏伏就不会伤害到我们。相反,还能在价格明显低估时,让我们有机会获取更多优质资产,大把捡钱。而如果以股价为锚,心情就只能如无根浮萍一般,随股价上下起伏,活脱脱一位现代版的范仲淹,是“涨亦忧,跌亦忧”,脑海中的噪音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操作就和下图中一模一样。

价值投资之父、股神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投资就两课,一是如何看待股市波动,二是如何给公司估值。

在我看来,估值更为重要。因为如果不能对企业进行估值,心中没有一杆秤,又怎么可能正确面对股市(股价)波动呢?就算听了再多道理,背诵了再多大师语录,遇到股价的剧烈波动,心里还是没底,心态只会像上面那张图一样,追涨杀跌是必然结果。

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

想通过投资赚钱,就是要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找到好公司,估算出内在价值,然后通过明显低估的价格拥有部分股权,并持续跟踪其经营情况,并在明显高估时卖出,换成其他明显低估的优质资产,如此循环往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智慧与财富随优秀企业共成长”将会是必然结果。

更准确地说,智慧成长是因,财富成长是果。

后记

前段时间市场跌的比较惨,许多朋友都亏了钱,更有人来找我吃饭喝酒求安慰。我本身是一个INTJ型的人,特点就是客观理性,在股市“修炼”了几年后,基本对股价的涨跌也无感了,让我在这看似“大跌”实则“微跌”的时候面对面安慰人,真的好难啊...

然而,饭也吃了酒也喝了,却没对人家起到安慰效果,这可不行,于是开始着手收集素材,打算熬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奉上。结果,文还没发呢,我一撇手机,好家伙,涨的挺好...抱歉,您的鸡汤外卖迟到啦...不过料都是好料,虽然晚了两天,还可以喝。

1 阅读:45

规途致远

简介:更睿智,更富有,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