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五虎上将蒋鼎文逃到台湾成首富,拒绝蒋介石任命:当什么鸟官

闲来唠史 2025-02-17 11:17:24
01

说起蒋介石他手下那“五虎上将”。有的人称他们是名不副实。

但说白了,这帮人也不容易,都是那个混乱年代的产物。

首先得说说陈诚,人家的外号可不是白来的,人称“干将”,真正的意思是干活不怕苦。蒋介石一有什么烂摊子,陈诚总能挺身而出,“有事您说话,没事我背锅。”这种忠心,蒋介石当然是喜欢的紧。

然后是顾祝同,这位忠将,别看外号挺响,实际上战场上的表现嘛,大家都心照不宣。那为什么他能被蒋介石看上,忠心啊!

至于刘峙,真要论起来,多少有点“猪将军”的意思。别看他带兵打仗,常常是冲锋在前,退兵在后。但蒋介石偏偏喜欢这种能硬扛硬挺的精神,虽然效果嘛,大家也看在眼里。

蒋鼎文,这位飞将,好歹也是蒋家的亲戚。战争末期,他干脆把军装一脱,换上商人的长衫。这位兄弟后来成了大富翁,看来换行是对的,逍遥快活得很。

最后说说卫立煌,虎将。别看他在东北的表现让人提不起劲,其实他的难处大家也都懂。

说到底,蒋介石手下这些所谓的“五虎上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但也各有所长。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蒋鼎文。

02

我们都知道,1930年的中原大战,虽然是内战,但也算给这五位将军们加了个“战术应用”的速成班。不过这种训练,跟后来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比起来,那就是小儿科了。

当其他的“五虎”还在那里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是战术大师,只有蒋鼎文自知理亏,干脆把军装一脱,去搞生意了。

当然,蒋鼎文不是从小就开始挥舞着手中的“木剑”,梦想着当什么大元帅,他讲究的就是个实战。听说他当年有点傲气,正好在大革命时期,他已经是人家给面子送上级职务的“白马王子”了——兵站总监部的上校参谋。

结果蒋鼎文一听,这职位太小了,突然一股“我能行”的劲儿上来了,直接去报了黄埔军校,加入了第一期的第二学生队,做了个区队长,顺带还拿了个上尉军事教官的职位。

想想,能从“总监部上校参谋”跳到一个“黄埔军校教官”,他肯定脑子里有东西啊。

有个趣事,据说蒋鼎文的早起习惯很猛,这一习惯,能让他和蒋介石频繁见面。

每次两个人在一起,蒋介石总会留下深刻印象,蒋介石总说:“蒋鼎文,早起也能早到,我早该看得出来他有点儿不简单。”

后来,蒋鼎文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每次打仗,蒋鼎文都不是在后台指挥那些人,而是跑到最前线,领着自己的兵冲锋。

他的兵法运用得那叫一个妙,迷得敌军头晕眼花。换句话说,蒋鼎文简直就是在战场上飞得不带停顿的那种人,特立独行,行踪飘忽不定,活脱脱的“飞将军”呀!

03

但蒋鼎文这位“飞将军”也不是总能飞得那么高。

说到打败仗,蒋鼎文也是有过的。最典型的就是1931年,蒋鼎文一腔热血,带着自己的第四军团冲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结果,这次真是“走麦城”了——打得是灰头土脸,连自己的一师一旅都没保住。

说起来,这也怪不得蒋鼎文,毕竟对手是中央红军,毛主席和朱老总指挥的那支队伍可不简单。

其实,打败仗也能看出个道理,那就是“百战之将,难免一失”。

蒋鼎文年轻时也是个“多面手”。他还是能拼命往前冲,那也是有点骨气的。那会儿,蒋鼎文真是个“火拼型选手”,放眼战场,谁不佩服他?

可到了1932年,上海淞沪抗战爆发,蒋鼎文带着部队去增援十九路军。结果呢,战局总不太顺心,停战了,签了协议。

蒋鼎文这火气一下子就冒出来:“你说,这日军,不就是几个穿着衣服跑来跑去的家伙嘛,打得我们差点连阴影都没有了,结果我们连个高下都没分清楚?”

于是,蒋鼎文心里咯噔一下——“唉,难受也没用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打不过我就找点儿别的办法呗。” 于是,他做了个决定,不再和敌军拼搏,而是和局势拼搏。说白了,就是从“刀枪指天”到“嘴巴拍马”。

蒋鼎文那时,真是没少从上级身上找灵感,不然谁能想到,曾经那个头顶钢盔,脖子上挂满军功勋章的“飞将军”,竟然开始深耕政治这片“花丛”?有了些得心应手的技巧,他混得倒是越来越好。

04

到了1938年,蒋鼎文就开始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你看,蒋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一眼就看出蒋鼎文那套溜须拍马的老把戏。想了想,蒋介石还是决定给他找点事做,免得这家伙整天只知道玩乐。

于是,把他调到陕西,不单单是省政府主席,还给搞了个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再加个保安司令的头衔。你看,一人身兼数职,多忙活啊!

但是,你说这位蒋鼎文能老实做事吗?那还真不一定。

当时的副总司令胡宗南,那可是蒋介石的亲信,但这小伙子虽然有实权,跟蒋鼎文打交道时,就是点头哈腰,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蒋鼎文跟刘峙抱怨的时候都说了:“让这胡宗南听话?门都没有。咱们想跟着他混,都琢磨不透他那些鬼把戏。”

蒋鼎文在西北那会儿,活得可风生水起了。你看,他的生活作风不仅没收敛,反倒是越来越放飞自我,久而久之,他的名声就臭了。

说到挣钱,蒋鼎文那可真不是盖的。他的私人账房陆怡霖就说过:“蒋介石来了看到这数目都要抖三抖啊。”

05

到了1941年,蒋介石把蒋鼎文推到了河南,那儿的局势乱得就像是一锅炖,什么味儿都有,蒋鼎文这位新上任的司令长官,本想大展拳脚,结果发现自己连拳头都使不上力。手下的将领们,比如汤恩伯这样的角色,基本上就是蒋介石的直接听筒,蒋鼎文说啥不重要,大家还是听老大的命令。

1944年,日军搞了个“豫湘桂大会战”,蒋鼎文的表现就像开了挂的丧尸,既慢又笨,根本跑不过人家。豫中会战,蒋鼎文的防守策略几乎是空白,一个月丢了38座城。

38座!他这是打算在地图上给敌人撒点撒尿标记,让敌人以为这地方都是空的吧?

当然,这么丢脸的失利,蒋介石哪能忍?一怒之下,就把蒋鼎文撤了职。从此,蒋鼎文的军权生涯彻底告别。

1945年,蒋鼎文决定弃官从商。

想想看,蒋鼎文从战场到商场,这转换角色的速度也是快得惊人。老兄在商场上的手腕显然不输在战场上,虽然在战场上最后几场比赛有点儿翻车。话说回来,换了谁能想到,曾经的“飞将军”退役后能在商界里飞得更高呢?

06

到了1948年,蒋鼎文那时候就像是已经看透了戏码一样,蒋介石还在那边慌慌张张地想把他召回来当徐州剿总副司令,蒋鼎文可是聪明人,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摆手说:“谢谢,我这老骨头不合适再折腾了。”

你想啊,那时候的局势,简直就是乱得一塌糊涂,连不懂军事的老百姓都能看出来是没戏了。蒋鼎文回家的时候还不忘给老家的人支个招:“国名党已无生命之时了,大家还是多考虑自己的后半生吧!”

说来也是,蒋鼎文在香港和台湾早就搞定了不少产业,钱赚得盆满钵满,政治这东西,对他来说,早就是过眼云烟。你看,那些还在权力场上挣扎的人,一个个苦不堪言,蒋鼎文倒好,早就身在福中不知福,过得是清闲自在。

偶尔,蒋鼎文也会回忆起他那波澜壮阔的军政生涯,心中难免有些感慨:“那时候,我也是风云人物啊,现在呢,就是个普通的老头子。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平淡的日子,其实也挺好。”

蒋鼎文的身体一直挺硬朗的,直到1973年才开始走下坡路,最后因为个感冒发展成了急性肺炎,被迫躺到了医院。老病号也不容易,年轻时的旧伤也跟着作祟。

到了1974年,蒋鼎文感觉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临走前还特意叮嘱子女:“咱们家,从政的命运都不怎么样,还是老老实实做生意吧。至少做生意,我给你们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这种洒脱的态度,也算是给他多彩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别的不说,至少在商场上,蒋鼎文过得比在政坛上要痛快许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