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何投奔秦国?不受魏惠王重用,得秦孝公赏识,助秦国搞变法

闲来唠史 2025-02-17 11:13:07

公元前361年,此时的魏国相国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于人世,他连忙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鞅推荐给魏国国君魏惠王,希望魏惠王能够对商鞅加以重用。

躺在病榻之上的公叔痤嘴唇颤抖,他对魏惠王深切地说道:“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商鞅)虽然年轻,却才能不凡,希望大王能够把国家大事委托给他!”

这个时候的商鞅只有三十岁,他已经在公叔痤身边效力了四个年头,并且深得公叔痤的器重。

听完公叔痤的举荐,魏惠王心里没有一点准备,他还是从公叔痤口中第一次听到商鞅的名字,对于商鞅的才能简直就是一无所知。

不仅如此,公叔痤还劝说魏惠王,一定要对商鞅“举国而听”。

魏惠王的心里十分疑惑,对于这个年纪轻轻的商鞅,他表现出了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都不想见商鞅一面。

面对公叔痤的苦心相劝,魏惠王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准备站起身来离开。

看到魏惠王想要离开,公叔痤马上继续开口说道:“大王,你如果不对商鞅加以重用的话,那么就杀掉他,千万不能让他前往其它国家,否则对于魏国来说就是一个祸患。”

魏惠王只是敷衍了一下,当即表示同意,随后转身离开。

此时的魏惠王心里或许在想:“这个公叔痤简直是病得糊涂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商鞅跟我无冤无仇,虽然我不想重用他,但是也不至于把他杀掉。”

从魏惠王敷衍的眼神当中,公叔痤看出了魏国已经不可救药,只有他明白商鞅的价值。

于是,公叔痤派人把商鞅喊了过来,将自己与魏惠王之间的对话详细地告诉了商鞅,并且劝说商鞅赶快逃离魏国,以免遭到魏惠王的刺杀。

听完公叔痤的话,商鞅淡定地说道:“既然魏惠王不认为我是个人才,那么他也就不会杀害我,我就无需逃走。”

商鞅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在拿自己的性命作为赌注。

不久之后,公叔痤因病去世,商鞅失去了在魏国的最大靠山。

然而,商鞅这次赌赢了,魏惠王并没有将他杀害,似乎魏惠王一点也没有想要杀害他的意思。

就在这一年,秦国的年仅二十一岁的新任国君上任,史称秦孝公。

这个时候,周朝天子的实力起已经日渐衰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发,强者吞并弱者,秦孝公和魏惠王不同,他对秦国所面临的困境深感焦虑,迫切需要招揽天下人才。

当时的六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有韩国、赵国、魏国、齐国、楚国和燕国,他们都通过变法逐渐形成了气候,而秦国远处雍州,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对待。

这一切,都被年轻的秦孝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最为严重的是,魏国经过“吴起变法”以后,吴起建立起来的军队已经驻扎到了河西地区,甚至逼近到了秦国国都。

秦孝公认为,如果秦国再不实施变法,只会让秦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他紧急发布了一道“求贤令”,面向全天下招揽能够有助于秦国变法的人才。

秦孝公深知“不进则退”的道理,这道“求贤令”成为了他挽救秦国危机的最后希望。

与此同时,身在魏国的商鞅随时面临着被杀害的风险,依然不肯离开魏国,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去往哪里,他始终都在等待一个机会。

因此,当秦孝公颁发的“求贤令”传到了商鞅的耳朵里时,不由得让他惊喜万分。

秦孝公在“求贤令”当中写道:“谁要是能够帮助秦国变得强大,我愿意与之平分领土。”

此刻的商鞅心里激动万分,他仿佛感觉到,自己时刻等待的机会就要来临。

于是,商鞅毅然决定离开魏国,奔向秦国,企图去寻找正在求贤若渴的秦孝公。

商鞅来到秦国以后,由于他本身还没有什么建树,根本无法直接见到秦孝公,他就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秦孝公身边的宠宦景监。

在景监的帮助之下,商鞅终于得到一次面见秦孝公的机会。

通过这次会面,商鞅并没有直接向秦孝公讲述自己提倡的“以法家治国”的方略,而是以迂腐的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

面对商鞅的侃侃而谈,秦孝公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甚至有些不耐烦,很快就将他打发离开。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狠狠地怒斥了一顿景监:“你推荐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商鞅都讲了一些什么东西,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

但是,景监深知商鞅身上的才能,他不愿看到秦孝公白白失去这个人才。

几天之后,经过景监的一番周旋,秦孝公同意再次召见商鞅。

而这一次,商鞅依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法家本色”,而是改用“王道”游说秦孝公,应当提倡“以德治国,当如鲁国,施行仁政,停止战争”。

商鞅一边说,一边观察秦孝公的表情,当他看到秦孝公仍然无动于衷的时候,他心里似乎已经胸有成竹。

其实,这是商鞅故意这么说的,他的真实意图是在试探秦孝公,验证一下秦孝公是否自己心目当中值得效力的君主。

而这两次的试探,只是在为第三次游说做下铺垫。

当商鞅第三次面见秦孝公的时候,他再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直接使出了杀手锏,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那就是“以霸道和法制治国”。

听到商鞅主张推行“以霸道推行法治”,秦孝公瞬间来了兴趣,此时的秦孝公才意识到了商鞅的才能。

而商鞅口中的“以法治国”,正是秦孝公希望听到的强国之计。

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孝公决心重用商鞅,让他负责主持秦国的变法,一场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变法即将轰轰烈烈的展开。

然而,商鞅只是说服了秦孝公,并不意味着变法就能顺利展开,秦国的大臣却对他的这套说法并不买账。

一些王公贵族首先站出来反对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已经触及到了他们的自身利益,他们当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尽管双方的说辞都有道理,但秦孝公更加偏向于站在商鞅这边。

秦孝公认为,此时的秦国已经面临严重危机,而且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危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尝试表达,若是不实施变法,秦国肯定没有希望,若是实施变法,秦国或许还有希望。

在秦孝公的支持之下,商鞅变法终于提上了日程。

为了消除秦国百姓心中的顾虑,商鞅专门派人城门前面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且对大家说道:“谁要是能够把这根木头移到北门,我就赏给他十两金子。”

听到这件事情,城内的百姓都感觉到十分疑惑。

眼看没有人前来挑战,商鞅直接把赏金增加到了五十两金子。

终于有人被丰厚的赏金打动了,一位百姓从人群当中走了出来,他一把扛起木头,摇摇晃晃地扛到了北门。

而商鞅也当即兑现了承诺,立即拿出五十两金子赏给这位百姓。

其实,商鞅想要利用这种方式告诉秦国百姓,朝廷是说话算话的,无论朝廷做出的事情多么荒唐,请大家都不要质疑,只需要乖乖照做就行了。

同时,商鞅也是在为自己接下来的变法做好铺垫,这是法家思想一贯推行的作风。

商鞅实施的变法首先从农业开始,他出台了一项强有力的农业改革措施,那就是新田制,并且废除了沿袭多年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所谓井田制,是指将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土地一百亩,称为一田,这种土地的划分和使用的方式犹如一个“井”字形状,外围的八块田分别由八户农民进行耕种,称为私田。

私田的收成全部归各自耕种的百姓所有,而中间一块田称为公田,由八户百姓共同耕作,收成全归王公贵族所有。

这样一来,由于百姓得不到中间一块田的收成,他们在耕种的时候,就会出现应付的现象,而在耕种自己田地的时候非常卖力。

因此,导致的后果就是私田的收成很高,公田的收成很低,这就是井田制的弊端所在。

看到这种情况,商鞅认为,必须要对井田制进行改革,所以推行了新田制。

新田制是指实行土地私有制,不再区分公田和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大小和质量好坏进行收税,收成越高,交税越多。

除了推行新田制以外,商鞅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重视农业生产,严厉打击工商业,迫使从事工商业的百姓全部转向从事农业生产。

商鞅的目的是,想要实现秦国的发展壮大,必要先要让秦国的百姓丰衣足食,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除此以外,商鞅还专门制定了一项铁血军规,那就是“没收王公贵族拥有的特权,采用军功授爵制度”,一共设置了二十个军功爵位。

所谓的军功授爵制度,是指在战场上杀一个敌人,就能换取相应的土地。

若是王公贵族不能走向前线打仗,自身的爵位就会没收,不能一直沿袭下去,甚至还会沦为平民。

因此,商鞅实施的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王公贵族的利益,从而成为了王公贵族的“眼中钉,肉中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