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托孤诸葛亮,有何深意?夷陵之战惨败,才知诸葛亮的高明

闲来唠史 2025-02-05 16:52:36

公元217年十月,眼看益州地区逐渐稳固,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再次率领军队出征北上,企图争夺已经被曹操控制的汉中地区,以解除曹操大军对益州带来的威胁。

这次出征,刘备带了许多谋士和将士, 其中包括法正、张飞、赵云和黄忠等人,而是把诸葛亮留守在益州。

汉中之战一共打了两年多的时间,直到公元219年以刘备的胜利而结束,曹操被迫率领大军放弃汉中,退回长安。

诸葛亮在益州留守期间并没有闲着,而是依据《蜀科》把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条,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足食足兵;二是凝聚人心。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一书中记载:

“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在外打仗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所需要补充的兵员和粮草,都是诸葛亮负责筹备的,才保证了汉中之战的最终胜利。

占领汉中地区之后,每次一有机会,诸葛亮就会组织文武百官拥戴刘备为“汉中王”。

公元219年七月,占领汉中仅仅两个月之后,在诸葛亮等众位大臣的拥护之下,刘备正式在汉中地区设坛祭天,自称为“汉中王”。

此时的刘备已经五十九岁,他的对手曹操也已经六十四岁了!

随着刘备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候的对话:“若是天下有变,选派一名大将从荆州北伐,刘备率军从益州北伐,同时联络扬州的孙权,三路大军齐进,必能一举消灭曹操大军。”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就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企图让关羽扮演那名“大将”的角色。

荆州处于东汉王朝的中心地带,西边是刘备,北面是魏王曹操,东面是吴王孙权,刘备所要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

按照诸葛亮制定的计划,关羽身为镇守荆州的大将,必须要完成两项使命:一是荆州与扬州接壤,必须要与东边的孙权搞好关系;二是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奉命出兵北伐曹操大军,不得抗命。

但是,关羽毕竟只是一位头脑简单的武将,他把诸葛亮交待的两项使命全部都搞砸了。

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一直都对荆州虎视眈眈,想要得到荆州,就必须要拉拢关羽。

于是,孙权专门派出使者来到荆州,对关羽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尚未娶妻,你的女儿也是将门之后,门当户对,干脆就结为姻亲,你看怎么样?”

听完使者的谈话,关羽的反应非常激烈,不但不同意这门亲事,还把使者怒骂了一顿,史书中记载为“驾辱其使,不许婚”。

使者返回复命,孙权就放弃了拉拢关羽的念头。

这样一来,关羽就错过了与孙权搞好关系的绝好机会,诸葛亮交给他的第一项使命也就这样泡汤了。

更加致命的是,关羽身为一名将领,竟然不听从诸葛亮的指令,擅自率领部队离开荆州,私自北伐曹操。

或许,关羽还在天真地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征善战,照样能够打下一块地盘,来当作献给刘备称王的贺礼。

为了试探关羽的态度,孙权派遣诸葛瑾作为使者出使荆州,劝说关羽和孙权结为姻亲,让关羽的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

然而,由于关羽的性格比较高傲,他以“虎女不能出嫁犬子”为由,果断拒绝了诸葛瑾的提议,还对诸葛瑾进行一顿辱骂之后,将诸葛觉赶出了荆州。

关羽的这种鲁莽行为,算是彻底把孙权给得罪了,孙权决定和曹操联手共同对付关羽。

不久之后,关羽率领军队攻打曹操的地盘,孙权则趁机收买了关羽麾下的糜芳和傅士仁,从而顺利占领了荆州。

等到关羽返回的时候,才发现荆州已经被孙权占领,就连自己的妻儿老小也都成了俘虏。眼看关羽的大军已经溃不成军,孙权马上派出麾下大将潘璋率领军队追杀关羽。

关羽和长子关平在临沮(如今的湖北远安)进行了最后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孙权下令把关羽的头颅砍下,送到身在洛阳的曹操手里,曹操深感惋惜,当即以诸侯级别的礼制对关羽的头颅进行安葬,安葬地点就在如今河南洛阳的关林。

随着关羽的战死,荆州也丢失了,诸葛觉和刘备多年以来的苦心经营就此毁于一旦。

公元220年十月,此时的曹操已经病逝,继承魏王的曹丕直接废掉傀儡皇帝汉献帝,自己建国称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史称魏文帝,尊曹操为魏武帝。

直到这个时候,历经一百九十多年的东汉走向灭亡,正式开启三国时代。

曹丕在洛阳建国称帝的消息传到了蜀地(如今的四川成都),诸葛亮立即率领群臣拥护刘备为帝,国号为汉,定都成都,史称汉昭烈帝。

为此,诸葛亮成为了蜀汉政权的首位开国丞相。

诸葛亮之所以急着拥立刘备为帝,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对抗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同时在向外界表明,曹丕的行为是谋权篡位,刘备继承的才是汉朝的正统王朝。二是转移刘备与孙权之间的矛盾,关羽去世之后,刘备一直想要寻找孙权报仇,向刘备说明真相的敌人是曹丕。

诸葛亮内心深知,单靠蜀汉的力量,是无法跟曹魏抵抗的,只有跟孙权联合起来,才能勉强对抗曹魏,绝对不能让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而冲昏了头脑,从而丧失了天下大计。

因此,诸葛亮反复提醒刘备说:“关羽的仇只是私仇,曹魏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如果你此时出兵攻打孙权,最为高兴的只会是曹魏,我们必须要跟孙权搞好关系,联起手来对抗曹魏。”

遗憾的是,诸葛亮的苦心相劝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劝阻,打着“为张飞和关羽报仇”的名义,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讨伐孙权,大军从巫峡至夷陵(如今的湖北宜昌)延绵数百里,誓要把东吴夷为平地。

刘备率领大军在夷陵与东吴军队展开了交战,史称“夷陵之战”。

而“夷陵之战”的结果却是: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惨败而归。

于是,刘备率领剩余的军队驻扎在蜀汉边境的鱼复县(如今的重庆奉节),冷静下来之后,他并且把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寓意为永远平安。

经过这次惨败,刘备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永安县白帝城的行宫里面开始自我反省。

但是,岁月不饶人,已经年满六十岁的刘备由于怒火攻心,因而一病不起。

公元223年二月,刘备在白帝城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他派人把辅汉将军李严召来白帝城,还任命李严为尚书令,负责总管蜀汉的内外事务。

随后,刘备又派人把诸葛亮从成都接到白帝城,想要交待后事。

当诸葛亮日夜兼程赶到白帝城的时候,病榻之上的刘备已经病入膏肓,几乎快要奄奄一息。

看到诸葛亮到来,刘备立刻来了精神,他强撑着自己生病的身体,对诸葛亮说道:“你的才干是曹丕的十倍,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安邦定国,统一天下,来完成我们当年的约定。”

除此之外,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当中的记载,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了一句颇具争议的话: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听完这句话,诸葛亮不禁潸然泪下。

诸葛亮马上回答说:“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幼主(刘禅),忠心不二,除死方休。”

于是,刘备又给远在成都的太子刘禅写了一封遗诏,再三嘱咐刘禅说:“等我去世以后,你一定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诸葛丞相。”

从表面上看,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的举动,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就连西晋史学家陈寿也在《三国志》当中做出这样的评价:

“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然而,刘备的这一举动也存在着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刘备使出的一招权谋之术。

具体来说,共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刘备托孤诸葛亮,其实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所以他才会对诸葛亮说出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果诸葛亮当即同意了刘备的说法,那么刘备很有可能就会重新寻找其他托孤大臣了,甚至把诸葛亮赐死也有可能。

第二种观点:刘备是故意说出那句话,从而来骗取诸葛亮的忠心。

刘备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自己去世以后,让诸葛亮全心全力辅佐刘禅。

第三种观点:刘备是在逼迫诸葛亮效忠于刘禅。

即使诸葛亮内心存在夺权篡位的念头,刘备也要把他内心的这种念头扼杀在摇篮之中,他不允许刘氏的蜀汉政权被诸葛氏抢走。

然而,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诸葛亮,他们君臣之间彼此心照不宣,多年以来配合的相当默契,他们只需要一个眼神就可以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心意。

因此,以上三种观点仅仅只是后世的猜测,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刘备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或许并不是说给诸葛亮听的,而是说给另外一个托孤大臣听的。

另外一个托孤大臣就是同在刘备病榻之前的李严。

李严曾经是益州牧刘璋的得力助手,自从法正于公元220年去世之后,他就成为了的益州百姓的代表人物,刘备让他前来白帝城接受托孤,也是为了平衡蜀汉地区的派系均衡。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首席托孤大臣,任命李严为次席托孤大臣,他们两人一正一副共同辅佐年幼的刘禅,也是对于当时人事安排的一种考量。

而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让旁边李严听到,好让他摆正自己的位置,虽然同为托孤大臣,但他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副手。

同时,刘备也是在变相暗示李严,诸葛亮的权利远远在他之上,甚至诸葛亮拥有废掉刘禅的权力。

在写给身在成都的刘禅的遗诏当中,刘备更是要求刘禅一定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无疑是把诸葛亮抬升到了更高的地位。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赋予诸葛亮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呢?

自从刘备通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以来,他只要是听从诸葛亮的话就能百事顺利,不听从诸葛亮的话就是一败涂地,“关羽之死”、“荆州丢失”和“夷陵之战”的惨痛教训就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刘备担心,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一旦自己去世以后刘禅再次重蹈自己的覆辙,不肯听从诸葛亮的意见,或者其他大臣与诸葛亮唱对台戏,势必就会影响诸葛亮的发挥。

所以,为了让诸葛亮尽情施展自身的才能,刘备尽量在临死之前帮他扫清一切障碍。

由此可见,刘备为了蜀汉的发展,也是煞费苦心啊!

两个月之后,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之内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诸葛亮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遗体运往成都进行安葬。

刘备为了自己的伟大事业征战了一生,如今终于得以入土为安,而诸葛亮的事业才算刚刚开始,把刘备的遗体安葬于惠陵之后,他开始着手收拾刘备生前留下的这堆烂摊子。

此时的诸葛亮也就只有四十三岁。

唐代诗人“诗圣”杜甫笔下的一首《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当中的记载,从刘备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皇位,蜀汉朝廷的大小事务都是由诸葛亮做主,刘禅只是当一个甩手掌柜。

从这个时候开始,诸葛亮的权力开始达到了顶峰。

蜀汉建立以后,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一带)从名义上归附蜀汉朝廷,实际上仍然是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等到刘备刚一病逝,就爆发了大规模叛乱。

发动叛乱的两个首领分别是汉族的雍闿和蛮族的孟获。

雍闿是南中地方的一个土豪,他一心想要趁着天下大乱称王称帝,所以就极力煽动孟获一起发动叛乱。

然而,当地的老百姓认为,南中地区在蜀汉政权的统治之下安居乐业,凭什么要发动叛乱呢!

于是,雍闿就对老百姓说:“蜀汉朝廷最近下发了一道圣旨,要让你们进献贡品!”

老百姓回答说:“向朝廷进献贡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雍闿继续说:“蜀汉朝廷要求你们进献的贡品是三百条黑狗,全身上下必须是一律乌黑,还有三斗螨脑,你们能够凑齐这些贡品吗?你们要是交不上来,他们就会派兵攻打你们。”

老百姓一听,感觉蜀汉朝廷简直不给活路,这些贡品上哪里去找呢,还是干脆通过造反谋求生路吧!

南中叛乱爆发以后,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出兵平叛,而是对雍闿进行招安。

在谈判当中,雍闿直接回复道:“你们让我归附,但是现在天下有三个朝廷,我也不知道归附哪一个,我干脆直接建立第四个朝廷。”

眼看招安雍闿的计划破灭,诸葛亮只好改变策略,决定出兵平定南中叛乱。

公元225年5月,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马谡一直送他走了几十里山路。

诸葛亮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请回吧!”

马谡说道:“我再多送您一程吧!”

诸葛亮意识到了马谡话中有话,便询问其中的详情。

马谡回答说:“您这次前去平定叛乱,打胜仗并不难,难的是你一打,叛军就投降,你一走,叛乱又开始造反了,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把他们全部杀光吧,这也不符合我们蜀汉以仁义为本的立国之道。”

诸葛亮说:“我也为这事犯愁呢,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于是,马谡向诸葛亮传授了一个秘诀,在《三国志》注引《襄阳记》当中记载:

“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马谡话音刚落,诸葛亮瞬间就明白了。

诸葛亮按照马谡的建议,通过“攻心”的办法很快就平定了南中叛乱,并且彻底征服了当地领袖和老百姓的内心,蜀汉大军撤离之后,当地再也没有发起叛乱。

为此,清朝学者赵藩在成都的武侯祠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被后世称为“攻心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