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五胡”,泛指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部族(拓展阅读:晚清与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五胡乱华”的?(修订版))。
学界普遍认为,从304年到439年匈奴系政权北凉被鲜卑系北魏所灭,中原大地再度趋于一统,各部族与地方政权相继兴亡的136年间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严格地说,这一时期兴亡更替的大小政权,合计有十九个。其中,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北燕、西秦、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成(汉)、夏等政权被统称为“十六国”。至于完成北方统一的北魏的前身“代国”、存续时间不足1年的西燕以及带有“汉人”色彩、存续时间只有2年的冉魏并未被计算在内。那么问题来了,长期被中原王朝强力压制的“胡人”集团,何以如此顺利入主中原?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衣冠南渡”主题绘作
1
大一统王朝的迅速崩坏
彻底终结三国割据时代,使中国再度统一的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于太熙元年(290)四月驾崩。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刚刚完成大一统伟业的王朝,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迅速陷入到了不可思议的大混乱时期。
司马炎去世后,皇太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据多方史料记载,这位仁兄一直以愚钝无知著称(当然,真实性有待商榷)。因此,司马炎在临终前,特意委任岳父杨骏为辅政大臣。司马衷即位后,杨骏升任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统摄朝政,总领百官,杨氏家族拥有着说一不二的政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杨骏及其家属的飞扬跋扈表现出了强烈不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到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宗王支持的皇后贾南风,于元康元年(291)三月发动政变,不仅彻底摧毁了杨骏家族的势力,还将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电视剧《乱世妖后》中的司马衷与贾南风需要指出的是,在出身寒门的重臣张华、裴頠等人的大力辅佐下,举国上下一度“朝野安静,海内晏然”,进而“专制天下,威服内外” 。然而,就在元康十年(299),贾南风居然将亲手废黜的皇太子司马遹诛杀。因为后者在当时颇具声望,致使朝野上下群情激奋。次年四月,赵王司马伦以贾南风“犯有谋害太子之罪”为由发动政变,不仅将其就地诛杀,还将之党羽尽数铲除,同时将惠帝司马衷给软禁了起来。待局势稳定后,他“自领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全面掌握朝政大权。永康二年(301)初,这位仁兄干脆废掉了惠帝并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坦诚说,此举是非常不理智的。一方面,招致其他司马家族宗王的一致反对;另一方面,他本人也成为了各方势力合力围攻的对象。至此, “八王之乱”正式爆发。

“八王之乱”人物关系图资料显示,这场超级巨大的动乱,持续了整整五年之久。在这几年间,大批北方民众或死于战乱、或流连失所,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国家的有生力量几乎消耗殆尽。伴随着豫章王司马炽的即位(307)以及辅政大臣司马越的苦苦支撑,北方的社会秩序总算是趋于平稳。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这以后,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们不再服从中央的管束,司马家族的权威几乎不复存在。永嘉五年(311)三月,司马越在项城忧惧而死,西晋王朝的统治正式进入倒计时。很快,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七月,洛阳宣告失守,城中的数万军民死于非命,怀帝本人被俘,后被掳至匈奴的大本营平阳(山西临汾),惠帝的皇后羊氏被匈奴首领刘曜霸占,这便是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坦诚说,西晋王朝在事实上已经宣告灭亡。

西晋末期局势两年后,怀帝在平阳遇害。不久,他的侄子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史称愍帝。建兴四年(316),刘曜率兵攻打长安。面对城内弹尽粮绝的惨淡局面,司马邺只能主动出城投降,历尽屈辱。次年初,司马邺被杀,西晋王朝正式宣告灭亡。与此同时,以匈奴为首的“五胡”集团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并一度将司马家族的残余势力驱逐出了秦淮以南。
2
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
一般认为,永嘉之乱的主角是匈奴。概括来说,他们是被东汉击败的南匈奴的后裔,一开始被安置在河套地区。三国时期,主要居于今陕西北部至山西中部一带,西晋时被迁至山西汾水流域定居,其中有不少人或主动或被动从事农耕生活。
学界普遍将羯视为匈奴“别部”之一,与匈奴一样,他们大部分居于今山西境内。有观点认为,羯人的身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白种人(中亚塞种人)特征。这一时期的鲜卑,大致分为慕容、宇文、段、拓跋等多个部落,主要居住于今辽河上游到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至于氐和羌两大部族,从东汉末年以降,集中居于今陕西和甘肃的广大地区。

“五胡”的大致位置1)为什么会出现“胡人内迁”?值得一提的是,从两汉时期开始,一直居于我国北方以及西北地区的相当一部分“非汉”民族就不断内迁,掀起了我国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的高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胡人得以如此大规模的内迁?其实原因很简单,三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乱以及衍生的饥荒和瘟疫,致使中原人口大幅锐减。基于恢复与扩大社会生产力的需要,魏晋两代的统治阶层只能不断“招抚五胡”,充当劳动力。据《蜀记》当中的记载,截至炎兴元年(263),蜀国民户合计28万,男女口94万,带甲将士10.2万,吏4万,人口合计108.2万;据《晋阳秋》当中的记载,截至天纪四年(280)即东吴灭亡的那年,吴国民户合计52.3万,吏3.2万,兵23万,男女口230万,人口合计256.2万;据西晋《历代帝王世纪》当中的记载,魏景元四年(263),魏、蜀民户94.3423万,口537.2891万。也就是说,魏国的人口大约在430万左右。一言概之,在西晋立国之初,全国总人口加起来尚不足800万人。

老板《三国演义》中的汉末乱世另据唐朝《通典》中的记载,魏蜀吴三国的民户合计为147.3423万,人口总数合计为767.2881万。作为对比,东汉的人口峰值已经超过了5000多万,二者差距非常明显。当然,著名人口学家葛剑雄认为,受限于历史局限性,以上数字的真实性比较有限。经过他的测算,西晋初期的全国总人口应该超过了3000万人。可即便如此,这一数据与巅峰时期的东汉相比,损失也接近四成。2)“五胡入塞”的直接后果其直接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民族构成与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在3世纪中叶,即西晋立国之初,关陇地区就已经奠定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还有学者考证后认为,截止“八王之乱”爆发前,居于塞内的“五胡”人众已经超过了500万人。其中,匈奴人大约为70万,羌人约为80万,氐人约为100万,鲜卑人约为250万;关中及以西地区的“非汉”民族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超过了当地的汉族先民。

“五胡”南下示意图正因如此,早在西晋立国之初,就有大臣对这些居于内地“戎狄”的忠诚产生了严重怀疑。比如在太康元年(280),来自河西郡的侍御史郭钦就在奏疏中指出: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为了保证“夷不乱华”,他建议“渐徙平阳、弘农、魏郡、京兆、上党杂胡,峻四夷出入之防”,即将之尽数迁至域外。除此之外,另一位大臣江统于元康九年(299)作《徙戎论》一文上奏晋惠帝,不仅提出了将氐与羌等部族迁出关中的主张,同时建议将并州的匈奴各部“发还其本域”,但并未被采用。其结果就是,“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总而言之,“五胡”势力绝非是趁着西晋末年的混乱才大举南下的。实际上,他们从东汉以及三国时期开始,就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迁移以及武装劫掠和入侵等方式,与中原地区有了紧密且广泛的接触。

永嘉南渡路线图
3
尾声
伴随着西晋王朝的覆灭,黄河流域的民生经济近乎崩溃。于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人是文化程度最高的,在当时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阶层。以此为重要节点,古典意义上的“中华文化”的重心,开始出现了逐渐南移的趋势。但值得玩味的是,当北魏完成北方的大一统时,“南朝”的政治体制却日趋僵化。展开来说:“察举制”被发展为门阀政治,一度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尴尬局面;流民沦为了豪族的私属,朝廷无法掌握,以至于“江南户籍上的户口几乎完全没有增长”。同样是世家大族,北朝比南朝更重现实政治能力,因为北朝大考百僚看实绩;同样是经学,北朝重实学,南朝重玄学;同样是儒生,北朝大量用于朝堂与基层政权,南朝直到晚期才让寒士当官为将。另外,比起南朝的因循守旧,北朝的均田、府兵等制度创新,似乎更加符合“当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南北朝局势最终,作为北周直接“继承者”的隋朝,不仅在时隔近三百年后再度完成“天下中国”的大一统,还成功地实施第一次全民清查编户,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以至于连陈寅恪都发出了“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的感慨。于是,古典意义上的“中华文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徐徐完成了“崩溃与扩大”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这个大一统国家境内的各地人众,已经不分南北,几乎都成为了现代“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激情邀请各位主理人/创始人/CEO朋友们,来咱的公众号上投放正经广告哈:
首先,本号最近的涨粉和阅读数据真的还不错,基础数据有保障;
其次,本号粉丝比较优质,几乎都是靠码字敲出来的严格意义上的活粉;第三,号主至少在现阶段依然处在“话少、活好、不粘人,要价便宜”的状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以后火了就贵了,真的!
推荐阅读:
他山之石:什么是真正的爱国者?
简单聊聊:“南蛮”何以成为“汉族”?
为什么苏联解体以后,蒙古国迅速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文概述:为什么赫鲁晓夫要大力推动农业改革?
一文概述:如何评价“苏联笑话”?
“世界王子”的远征:旭烈兀是如何摧毁阿拉伯帝国的?
理智看待:哈萨克斯坦究竟是不是金帐汗国的“真正后裔”?
一文概述:什么是“胡姬”?
塑造“超级英雄”:孙中山是如何成为“中国国父”的?
理智看待:孙中山算不算是一个好领导?
他山之石:如何评价“三年困难时期”?
一文概述:为什么赫鲁晓夫要大力推动农业改革?
简单聊聊: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究竟怎么样?
一文概述:鸦片何以“占领”清代中国?
晚清与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如何评价“五胡乱华”的?
“黄金家族”的正统都在内蒙古,外蒙古是“黄金家族”的奴隶?
天气越冷,武德越高?
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是一个过早的“征服王朝“?
【旧文回顾】剧变1978:为什么邓小平要坚定支持“改革开放”?
喋血1862:为什么会爆发同治“陕甘民变”?
老蒋的复盘:为什么国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泻千里、大败亏输?
读书笔记: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局限性
不可思议的历史:为什么这些知名学者,一再拒绝大明王朝的召唤?
简单聊聊:如何理解“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