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阿拉伯人就是攻不下君士坦丁堡

郝悠然啊 2025-02-18 14:39:40

在真主圣言和神圣征服的驱动下,来自沙漠的人民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造船厂在当地基督徒帮助下建造了舰队,以“在海上开展圣战”【4】。他们于648年占领了塞浦路斯,然后在655年的“桅杆之战”[1]中击败了一支拜占庭舰队。最后,在669年,也就是穆罕默德去世不到四十年之后,哈里发穆阿维叶派遣了一支庞大的海陆混合部队前去猛攻君士坦丁堡。在一连串胜利之后,他自信能够顺利拿下这座城市。

(桅杆之战)

对穆阿维叶来说,这将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长期计划的巅峰,此前他为了这个计划的筹划和执行已经投入了极大心血。669年,阿拉伯军队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对岸的亚洲海岸。次年,一支拥有400艘舰船的舰队驶过达达尼尔海峡,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库济科斯半岛建立了一个基地。在这里,阿拉伯军队囤积了补给物资,建造了干船坞和用于长期围城的维修设施。穆斯林在君士坦丁堡以西渡过海峡,首次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在这里,他们占领了一个港口,从那里围攻城市,并在其腹地周围发动多次大规模袭击。君士坦丁堡的守军躲避在雄厚的城墙之后,同时他们的舰队停泊在金角湾,准备对敌人发起反击。

从674年到678年的连续五年时间里,阿拉伯人坚持不懈地围攻城市。每年春秋之间,他们攻打城墙,并在海峡内发动海战,与拜占庭舰队持续交锋。双方使用的是相同类型的桨帆船,船员也大体是一类人,因为穆斯林的航海技术是从业已征服的黎凡特[2]的基督徒那里学来的。冬季,阿拉伯人重新集结在他们的库济科斯基地,修理船只,准备在次年更进一步。他们开展了长期围困,坚信胜利终将属于他们。

但在678年,拜占庭舰队采取了决定性的行动。他们向穆斯林舰队发动进攻,时间可能是作战季节的末尾,进攻目标是穆斯林的库济科斯基地。这次攻势的细节要么不甚清楚,要么被故意隐瞒了。拜占庭舰队的先锋是一群快速的德罗蒙战船,这是一种轻型快速的桨帆船。关于当时的战况,没有同时期的文献流传下来,但我们可以根据后来的记载进行推测。进攻的拜占庭舰船逼近敌人时,除了放出常规的箭雨之外,还从船首高高的喷嘴里射出了一种非同一般的烈火的激流。互相逼近的两军之间的海面登时熊熊燃烧起来,然后穆斯林船只也被大火吞没,火焰“就像闪电般降落下来”【5】。火焰爆炸时发出雷鸣般的巨响,黑烟遮天蔽日,蒸汽和毒气让阿拉伯战船上心惊胆寒的水手们窒息倒毙。这火雨似乎能够违抗自然规律:它可以根据操作者的意志向任何方向移动,可以向两侧转移方向,也可以从任意角度向下喷射。它接触到海面之后,海水也会燃烧起来。它似乎还有黏着性,能够粘在木制船体和桅杆上,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将它扑灭。于是舰船和船员都迅速被狂飙突进的火流吞没,那看上去像是天神在大发雷霆。这片非同一般的火海“烧毁了阿拉伯人的船只,将他们的船员活活烧死”【6】。阿拉伯舰队遭到灭顶之灾,饱受摧残的幸存者“损兵折将,伤亡严重”【7】,放弃了围城,返航回乡。冬季的风暴又摧毁了大部分幸存的船只,而阿拉伯陆军则在亚洲海岸遭到伏击和全歼。穆阿维叶灰心丧气,不得不在679年接受了条件非常不利的三十年和约,就此一蹶不振,在次年死去。穆斯林的事业第一次遭受了严重挫折。

650年前后的地中海世界

史学家们将这场战事付诸笔端,认为它明白无误地证明了“罗马帝国自有神助,”【8】但事实上,拯救拜占庭的是一种新技术:希腊火。甚至直至今天,这种神奇武器的故事仍然是激烈争论和推测的主题。它的配方被拜占庭视为国家机密。据传说,大约在围城的那个时期,一个名叫卡利尼克斯的希腊逃犯从叙利亚来到君士坦丁堡,带来了一种用虹吸管喷射液态火的技术。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他应当是对当时在中东广为人知的火攻武器技术进行了改良。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希腊火的核心成分就是黑海天然油井产出的原油,混以粉末状的树脂,以赋予它黏着性。在漫长的围城期间,君士坦丁堡的秘密军工厂完善了喷射这种物质的技术。拜占庭人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应用工程技能,似乎研发了一种技术,用密闭的铜容器加热这种混合物,用手压泵对铜容器加压,然后将混合物从喷嘴释放出来,在喷嘴处就可以将这种液体点燃。在木船上操作易燃物、压力设备和火焰,着实需要精准的生产技术和技艺高超的操作人员。于678年打破阿拉伯人斗志的希腊火的秘密就在于此。

四十年间,在君士坦丁堡遭遇的挫折让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们耿耿于怀。伊斯兰神学界感到不可思议,人类竟然没有渐渐全部皈依伊斯兰教或者屈服于穆斯林的统治。717年,穆斯林世界进行了第二次,也是更坚决的一次尝试,一心要克服这个阻碍伊斯兰信仰向欧洲传播的障碍。阿拉伯人进攻时,拜占庭帝国内部恰好发生了动乱。新皇帝利奥三世于717年3月25日登基;五个月后,他发现,一支8万人的阿拉伯大军在君士坦丁堡陆墙全线掘壕据守下来,同时还有1800艘战船控制着海峡。阿拉伯人的战略比上一次进步了不少。穆斯林军队的统帅马斯拉玛很快意识到,攻城武器奈何不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这一次必须对城市进行彻底封锁。他的军队带来了小麦种子,准备播种,这印证了他进行长期围困的决心。717年秋天,他们在城墙外开垦土地,播下种子,次年春天的收成将为军队提供粮食。然后他们安营扎寨下来,静观其变。拜占庭人用装备希腊火的战船发动突袭,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未能打破封锁。穆斯林对一切都作了精心准备,一心要打垮异教徒。

(希腊火)

(利奥三世)

但随后,无法想象的巨大灾难不可避免、也无法逃脱地逐步降临到了阿拉伯人头上。根据他们的史学家记载,利奥三世通过超乎寻常的、按照拜占庭人的标准也算非常突出的外交欺骗手段蒙蔽了他的敌人。他说服了马斯拉玛,如果阿拉伯人销毁自己的储粮,并给守军一些谷物的话,他就能让城市投降。马斯拉玛照办之后,利奥三世就稳坐在城墙后面,不肯出来谈判。上当的阿拉伯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遭到了严冬的摧残。大雪覆盖地面达一百天之久;骆驼和马匹逐渐被冻死。越来越绝望的士兵们别无选择,只能把死牲口吃掉。一向偏颇的希腊史学家暗示,阿拉伯军营里发生了更恐怖的事情。忏悔者狄奥法内斯[3]在一百年后写道:“据说,他们甚至将死尸放在炉子上烘烤,将它们吃掉,还吃了发酵的粪便。”【9】紧随饥荒而来的是瘟疫,还有成千上万人被冻死。阿拉伯人对博斯普鲁斯海峡令人震惊的寒冬毫无经验:地面被冻得铁板一块,无法挖坑安葬死者;他们不得不将几百具尸体海葬。第二年春天,一支庞大的阿拉伯舰队运载粮食和装备抵达,准备接应受到严酷打击的陆军部队,但也未能挽回败局。阿拉伯海军深知希腊火的厉害,卸载货物后就躲在亚洲海岸。不幸的是,有些船员是埃及基督徒,他们逃到拜占庭皇帝那里,将阿拉伯舰队的位置报告给他。帝国派出一队火船,袭击了毫无防备的阿拉伯舰队,将其全歼。从叙利亚赶来救援的阿拉伯陆军则遭到拜占庭步兵的伏击和屠杀。同时,意志坚定、诡计多端的利奥三世在和不信基督教的保加尔人谈判。他说服了保加尔人,让他们进攻城墙外的异教徒;2.2万阿拉伯人在随后的战斗中丧生。718年8月15日,也就是哈里发的军队兵临城下的差不多一年之后,他们放弃了攻城战,从海路两路溃不成军地撤退。败军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一路遭到袭扰,还有一场新的灾难在等待穆斯林的事业。有些船只在马尔马拉海被风暴摧毁;其他船只则被爱琴海的一次海底火山爆发毁灭,火山爆发令“海水沸腾,船只龙骨上的沥青熔化后,他们的船只与水手一起坠入深海”【10】。当初启航时的庞大舰队只剩下五艘船返回了叙利亚,“宣告了上帝的伟业”【11】。拜占庭在伊斯兰世界的进攻下承受了压力,但并没有崩溃。由于技术革新、娴熟的外交、个人的突出表现和强大的防御工事,以及好运气,君士坦丁堡生存了下来。随后的很多个世纪里,这样的故事一再上演。当然,拜占庭人在这种情况下有着自己的解释:“上帝和圣母保佑着这座城市和基督教帝国……真诚地呼唤上帝的人不会被彻底抛弃,尽管我们由于自己犯下的罪孽在短期内受到了惩罚。”【12】

717年阿拉伯人攻打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城墙的黄金门

伊斯兰世界在717年未能攻克君士坦丁堡,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如君士坦丁堡陷落,穆斯林世界向欧洲扩张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这或许就会改变西方世界的整个未来;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假如”之一。这次失败打击了伊斯兰圣战的首次强大攻势。这场圣战将在十五年后、地中海的另一端达到高潮:一支穆斯林军队在卢瓦尔河畔、在巴黎以南仅150英里处被打败。

对伊斯兰世界来说,在君士坦丁堡的惨败主要是神学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在伊斯兰教问世的最初一百年内,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怀疑伊斯兰信仰的最终胜利。圣战的法则指向了必然的征服。但在君士坦丁堡城墙下,伊斯兰教被与它非常相似的另一种信仰击退了。基督教是与伊斯兰教竞争的另一种一神教,同样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获得更多信徒的欲望。这两种宗教是真理的两个紧密联系的版本,君士坦丁堡划定了它们之间漫长斗争的前线,这场斗争将持续几百年。在此期间,穆斯林思想家们被迫承认,伊斯兰世界和“战争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个实际的变化。对非穆斯林世界的最终征服不得不推迟,或许要一直延期到世界末日。某些伊斯兰法学家为了表达最终胜利的延迟,设想出了第三个世界,即“停战的世界”。圣战的时代似乎结束了。

拜占庭被证明是伊斯兰教最顽固的敌人,君士坦丁堡对穆斯林来说既是一个伤疤,也是一个渴望的源泉。伊斯兰教的很多烈士都牺牲在它的城墙下,包括先知穆罕默德的旗手艾优卜[4],他于669年阵亡。烈士们的牺牲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伊斯兰的一个圣地,并给占领它的事业赋予了一种救世意义。对它的两次围攻留下了大量神话和民间传说,一代代传承下来。圣训(它被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言论的集合体,预言信仰的战士必将经历失败、死亡和最终胜利的轮回)中有这样的话:“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圣战中,三分之一的穆斯林将被战胜,这是真主不能宽恕的;三分之一将英勇牺牲,成为伟大的烈士;还有三分之一将最终得胜。”【13】这将是一场无比漫长的斗争。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之间的冲突规模如此宏大,历时如此漫长,以至于此后的650年之中,君士坦丁堡城墙下再也没有展开过穆斯林的旗帜。这个时间跨度比1453年到今天的跨度还要大,但预言宣称,穆斯林还会回来。

(穆罕默德的旗手艾优卜的陵墓)

[1] 公元655年,阿拉伯海军与一支拜占庭舰队(由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亲自指挥)交战,这是穆斯林世界的第一次决定性海战,确立了穆斯林随后几个世纪中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在此役中,拜占庭人在桅杆上升起十字架,穆斯林则在桅杆上悬挂新月旗,故名“桅杆之战”。

[2]黎凡特(Levant)是历史上的地理名称,一般指中东、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的一大片地区。在中古法语中,黎凡特一词即“东方”的意思。黎凡特是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传统路线。

[3] 即圣狄奥法内斯(约758/760 —817/818),拜占庭僧侣和史学家,出身贵族世家,在帝国宫廷长大,后来成为僧侣和修道院长。在著名的圣像争端中,他主张崇拜圣像。他根据前人的记载整理撰写了一部拜占庭历史,虽然有很多讹误,但仍然是重要的历史资料。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都敬奉他为圣徒。

[4] 即阿布·艾优卜·安撒里(576? – 674),先知穆罕默德的重要门徒和追随者,伊斯兰教早期的重要领袖和将领。他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但仍然参加了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并在那里战死。他后来被安葬在城墙脚下。他的安葬地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注意关于他的死亡年份,此处原文有误。

本文节选自我的译作: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