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印发《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园区布局建设方案》,明确在全省重点布局7个专业化产业园区,构建“一区一园一主业” 发展格局,力争到2030年形成2个规模超300亿元、7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带动全省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打造全国重要的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增长极。
根据方案,7大园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精准定位:
航空港区国际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园区:聚焦医学影像设备、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试剂等,打造覆盖“研发 — 中试 — 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2030年目标规模300亿元。
郑州经开区高端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体外诊断仪器、高端植入器械、基因检测设备,建设医工融合创新平台,2030年规模目标150亿元。
郑州高新区数字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园区:主攻心电诊断、肿瘤诊断、高端光学影像等领域,推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地,2030年规模突破100亿元。
新乡市特色治疗设备及高值医用耗材产业园区:以监护装备、高值医用耗材为核心,打造全国知名的医疗器械展示交易平台,2030年规模目标500亿元,成为全省产业龙头。
安阳市智能康复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园区:专注康复理疗设备、脑机接口技术,建设康复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2030年规模达100亿元。
商丘市智慧医疗及康复设备产业园区:布局 AI 医疗诊断、智能康复机器人、智慧穿戴产品,打造数字化医疗设备集聚区,2030年规模150亿元。
信阳市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高端医用影像设备、家用医疗仪器、医美器械,建设医疗器械设计孵化平台2030年规模突破100亿元。
方案围绕“强载体、聚要素、促协同”部署重点任务:
专业化平台建设:各园区将建设“一站四中心四平台”,即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检验检测中心、消毒灭菌中心、废弃物处置中心、物流仓储中心,以及投融资、临床研究、成果转化、CDMO一体化平台,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服务效率。
医工协同创新:推动医疗机构与企业组建医工联合体,共建影像诊断中心、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中心等开放平台,完善“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品转化”全流程合作机制,加速创新产品注册上市。
数智赋能升级:发展诊断治疗领域垂直大模型,建设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平台,突破植入式微电极、智能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发针灸推拿机器人、康复辅助器具等智能化产品,打造“AI+医疗”示范场景。
产业链集群发展:实施精准招商,国内外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突破核心零部件、医用材料等“卡脖子”环节,到2027年引进10家以上龙头企业,培育百家以上硬科技初创企业。
为保障园区建设,河南省将建立省、市联动协调机制,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
财政金融支持:对关键技术攻关、首台(套)装备研发等给予专项补贴,设立医疗仪器设备天使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优质项目申报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
用地与人才保障:优先保障省级重点项目用地,推行弹性年期土地出让;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开设相关学科,组建产业智库提供智力支撑。
审评审批提速:建立省药监局与园区“直通车”机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时限压缩50%,推动首台(套)产品在省内医疗机构示范应用,探索“新优药械”目录挂网绿色通道。
随着航空港区中原医学科学城、新乡长垣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加速推进,河南医疗仪器设备产业正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跨越,预计到2027年产业规模将突破700亿元,为“十四五”期间打造万亿级健康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