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体育产业全链条出台23项具体措施,通过“精准滴灌”式金融支持,破解产业融资难题,助力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意见》聚焦体育产业关键环节,以 “政策组合拳” 打通发展堵点:
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支持体育场馆、冰雪运动场地、户外运动目的地等项目建设与运营,鼓励“体育+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为马拉松小镇、冰雪度假区等新业态提供全周期融资支持,推动“赛事经济”向“产业生态”升级。
制造与服务业升级:针对体育用品制造业,提出培育“专精特新”“瞪羚”企业,依托供应链金融服务链上中小微企业;在体育服务业领域,通过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等机构扩张,助力“15分钟健身圈”建设。
消费场景创新:推出“金融+体育消费”融合模式,支持银行开发运动分期、赛事门票预约贷等产品,试点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券,打造 “体育消费季”“线上健身节” 等主题场景,预计带动全国体育消费规模年增超千亿元。
职业体育与冰雪经济:首次明确职业体育俱乐部多元化融资路径,支持足球、篮球等俱乐部设施升级;在冰雪经济领域,覆盖装备制造、场地建设、文旅开发全链条,助力 “后冬奥” 时代冰雪产业商业化破局。
赛事金融服务:建立赛前融资、赛中保障、赛后评估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为国际赛事提供跨境支付、汇率避险等综合服务,同时针对龙舟、武术等民族赛事推出定制化金融方案,推动传统文化体育IP市场化。
《意见》构建“债权+股权+保险+租赁”立体化支持体系,直击体育企业融资痛点:
信贷创新:鼓励银行推出“体育赛事贷”“器材设备更新贷”等专属产品,扩大首贷、信用贷比例,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灵活服务,预计降低体育企业综合融资成本1-2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助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科创板、新三板挂牌融资,推动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用于大型场馆建设;引导私募基金加大对体育科技、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投资,提升产业直接融资比重。
保险与租赁创新:开发体育赛事取消险、运动员伤病险等特色险种,探索“保险+康复”一体化服务;推广体育器材融资租赁,为健身房、学校等提供设备更新解决方案,缓解一次性投入压力。
为保障政策落地,《意见》建立三大实施机制:
跨部门联动:央行分支机构联合地方体育、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体育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实现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精准匹配。
风险缓释:鼓励地方设立体育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贴息、担保支持,探索“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共担模式,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顾虑。
监测评估:建立体育金融专项统计制度,动态跟踪政策效果,将金融机构服务体育产业情况纳入信贷政策评估,倒逼服务质效提升。
随着《意见》落地,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运营、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启动对接,金融“组合拳”正转化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动能,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运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