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公案》,比案件更诡谲的是背后的权力斗争!

词人说历史 2024-03-20 02:18:08

春节前不久,年度大剧《大唐狄公案》在万众期待中登上了荧幕,高罗佩先生的原著早已名声在外,因而这次剧版的亮相吊足了观众老爷们的胃口。可能由于多数人持有过高的期待,而现实和理想又存在着丰满与骨感的差距,使得电视剧播出之后不少人表示不爽。当大家看到这个身手矫健又耍得一手好枪棒的狄仁杰,在镜头特写中露出坚毅又凶狠的目光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生怕他下面会冒出一句“破这案子,得加钱!”。

加钱居士,姓周名一围,字很润

也有不少观众表示怀念梁冠华老师的狄胖胖,周一围演的这算哪门子狄仁杰?遇到点儿困难就去找曹安娘子求安慰,有逛窑子这工夫你咋就不知道问问元芳呢?开始我很赞同观众们的看法,不过后来我理解了周一围,当你要在王丽坤和张子健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你会怎么选呢?结果显而易见!

当然我选择王丽坤绝对不是因为她长得带劲,而是单纯的不想看到这样的画面!

周一围:“我要请你的早餐吃一粒花生米!”

张子健:“我跟你赌一块大洋,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李元芳,一块大洋行走江湖

说归说,笑归笑,我并没有贬低这部剧的意思,相反周一围是一个我喜欢的演员,塑造过不少经典的角色,再加上剧中美女如云很是养眼,绝对够得上供您消遣时光。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笔者是个正经人,接下来咱们书归正传,聊一聊剧中涉及的历史故事。

首先还是从第一案《凤印案》说起,一宗失窃案,几场无名火,在剧中是武后解决政治对手的小手段,在历史上却是帝国命运转折的大事件。剧中的太尉长孙卿,其原型正是唐初名臣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倒台是武后集团击败宰相集团开始主导唐朝政局的标志,也是由此开始唐高宗被逐步架空,李唐缓缓转身成为了武周。现实中,长孙无忌的倒台不仅没有剧中所描写的戏剧性,反而处处透露着政治斗争的冰冷和残酷。

长孙无忌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不夸张的说唐太宗的天下有姓李的一大半,就得有姓长孙的一小半。宣武门之变前,太子党和秦王党对于皇位的争夺日趋激烈,而名位不顺秦王李世民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甚至险些被太子党毒杀。危急之际,正是长孙无忌联合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一众文臣武将,力促李世民抢先下手,在玄武门一举将太子党粉碎,若非如此秦王能否成为太宗还尚未可知。

先看美女

太宗即位之后,长孙无忌担任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与其他佐命元勋不同,长孙无忌不仅是大唐的臣子,更是当朝皇后长孙氏的兄长,是太宗皇帝的大舅哥。由于这层关系太宗登基之后,长孙无忌在朝中可谓是位高权重,一般人功高震主那可就危险了,可长孙无忌却不同。有人向太宗上疏说长孙无忌权势太重,太宗转手就把奏疏拿给长孙无忌看,还对群臣说“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其君臣亲近信任可见一斑。

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国舅,也影响了唐太宗对接班人的选择,太宗有十四个儿子,可有资格竞争接班人位置的只有长孙氏所生的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正宫皇后嫡出是一方面,长孙无忌这个亲娘舅才是最有力的靠山,恰巧问题就出在了这里。

世事轮回,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李渊的正宫皇后窦氏所生,李世民手上沾满亲兄弟的血才登上皇帝的宝座,而同样的情节险些在他的儿子身上重演。李承乾是太子,年幼时聪慧识大体,太宗甚爱之,可是皇家的生活太过优渥,随着年龄增长身边的诱惑就越来越多,李承乾一控制、再控制,最终没控制住。及其长,好声色漫游,太宗数次派人给他提醒,他仍不知收敛。

还有美女

当儿子不顺自己的心意,那专注于他身上的爱自然也会转移,魏王李泰好士,善属文,太宗对他的宠爱逐渐胜过太子,平常给他的廪赐也比太子还要多。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发觉尊卑失序似有不妥,向太宗进谏,太宗这才有所收敛。但是野心的种子已经在李泰的心中生根发芽,生出了取太子而代之的想法。有一次太子脚受了伤,不良于行,李泰就趁机派身边亲信联络朝臣为自己营造声势,太子和李泰的争斗由此开始。

父皇的宠爱转移和弟弟的图谋不轨,给了太子极大的压力。东宫中有一优伶之女深得李承乾宠爱,太宗一看太子整天把妹不务正业气就不打一处来,于是就把此女杀了,还因此事株连了太子身边的几个人。太子怀疑这是李泰挑唆的结果,此事也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太子爆发了,只不过他的爆发有点儿不走寻常路。他不仅为优伶之女在苑中树碑立冢每日祭拜,还找来一批胡人整日在东宫内劲歌热舞,他自己则披胡裘、编发辫,装扮成胡人可汗模样妄言妄语。

太子的非主流行为显然是在赌气,谁家孩子还没有个叛逆期呢?你不是说我不务正业么?我偏就不务正业给你看!不想整日家国天下的太宗也叫上了劲,他虽然气愤,却摆出一副倒要看看你要作成什么样的架势,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我们常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太宗一赌气,桥断了,直接把太子逼上了犯罪的道路。要不人们劝人老是说有话好好说呢?有想法不说,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平头百姓,都很可能造成恶劣的后果。

美女如云

太子先派人刺杀李泰,可是久居东宫的他手法不太行,失败了。然后他居然想复制老爹当年的操作,策划逼宫,那水平就更跟不上了,没多久事情泄露,太子李承乾直接被废为庶人。“臣贵为太子,尚何求?但为泰所图,与朝臣谋自安尔。”庶人李承乾跪在太宗面前哭诉,也宣告了魏王李泰将与皇帝之位无缘。太子与魏王的争斗揭起了太宗深藏心中的伤疤,兄弟相残,难道这就是李家皇室的宿命吗?相信那时太宗的心中极其复杂和难过,为此他决定将此祸乱的根源扼杀。

太子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终究是因为李泰的越矩在先,如此要避免悲剧再次上演,需要解决的就是藩王对于储君之位的觊觎之心。于是太宗发下诏令“自今太子无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经此一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都失去了接班的资格,唐太宗一回头发现只剩下老实巴交蹲在墙角的晋王李治了。

是否将偌大的帝国交给李治?太宗对此颇为犹疑,因为在他看来李治太过懦弱。他曾对长孙无忌说道:“公劝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而雉奴就是李治的小名。

狄公案中的长孙卿差点儿意思

在唐太宗犹豫不决之际,终究还是长孙无忌的表态给他吃了定心丸。“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帝顾王曰:‘舅许汝矣,宜即谢。’王乃拜。帝复曰:‘公等与我意合,天下其谓何?’答曰:‘王以仁孝闻天下久矣,固无异辞;有如不同,臣负陛下百死。’于是遂定。”可以说唐高宗能够即位,长孙无忌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而后来的一些事情表明,继承人的问题是唐太宗一直未放不下的心结,贞观二十二年太白屡屡昼见,民间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为此太宗诛杀了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籍没其家,原因就是李君羡的官称、封邑皆有武字,而且他的小名叫“五娘”。

而《资治通鉴》所载,唐太宗与道士李淳风的一段对话更说明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主在其晚年的惴惴不安。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对曰:“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上乃止。

武则天真长这样,唐高宗也不算太冤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又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于志宁等数位大臣召至病榻之侧,托付这几位元老重臣辅佐太子,而长孙无忌等人的悲剧结果也就此埋下。唐高宗即位后的前几年,由于年轻缺乏经验,朝政由长孙无忌等几位辅政大臣掌握。几人也颇为尽力,继续推行太宗的国策,帝国沿着既定的轨道稳步发展,史称永徽有贞观遗风,唐帝国的版图也在高宗年间达到鼎盛。

可是随着高宗的成长,他也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此时几位掌握朝政的宰辅不仅不再是其助手,反而成了让其难以施展的阻力。而武后的出现成了激化双方矛盾的的导火索,高宗和武后的初相遇是在太宗的病榻之侧,“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那时他是太子,她是才人,原本为伦理隔阂的两人偏偏擦出了火花,说书先生称这段机缘为“未曾锦帐风云会,先蒙金盆雨露恩。”当真是要多含蓄就有多露骨。

太宗崩,武才人入感业寺为尼,偏偏又让去寺中行香的高宗遇见,这又是要多凑巧就有多刻意。此后武氏暗中蓄发,不久就进宫成为了武昭仪。年轻的皇帝收了先皇的女人,这让皇室要多体面就有多丢人。偏偏武昭仪聪明机灵,还懂得权术,既能解决床榻间的生理需求,又能处理朝廷上的技术问题,这让高宗对其深深迷恋不能自拔。不想当皇后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不支持心爱女人的男人不是好男人,高宗和武昭仪很快达成共识,武昭仪要当武皇后。

对于今上納先皇之妇这种骚操作,长孙无忌等元老还能睁一眼闭一眼,但对于前朝遗孀成为今朝国母这种破天荒的事则是忍无可忍。这其中既是脸面,又是权利,高宗的原配王皇后可谓根正苗红,其舅中书令柳奭正是宰相集团中的骨干成员,王氏为后则内外和谐,废王立武则无疑会伤了宰相集团的筋骨。几个元老围在一起一合计达成了一致,坚决反对!理由就是咱大唐朝丢不起那个人!”

高宗虽然不满宰相们对自己的束缚,但对于扶自己上位的舅舅尚颇为敬重,为了征得舅舅的支持,高宗亲自带着武昭仪到长孙无忌府上拜访,酒席宴间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还赠送了十车金宝锦缎以讨好。可是当高宗谈及欲立武后的问题时,长孙无忌却一个劲儿的东拉西扯打哈哈,这令高宗和武昭仪觉得很没面子。后来武昭仪的母亲杨氏又登门企求,也遭长孙无忌拒绝,礼部尚书许敬宗前去劝说竟遭到痛斥,长孙无忌这一系列行为都被小心眼的武昭仪记在了小本本上。

以皇帝之尊却不能决定谁作自己的老婆,再联想到近些年来难以施展的政治抱负,唐高宗李治出离了愤怒。你们不都是觉得我软弱吗?我这次就雄起给你们看看!就这样在武昭仪的挑唆与“加油”呐喊声中,唐高宗李治难得的硬了起来!针对宰相集团的一系行动随即在皇帝默许下展开,武昭仪牵头,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中书侍郎李义府等依附于武氏的大臣负责实施。

《贞观长歌》中的长孙无忌,还颇有几分名臣风采

永徽六年六月,武昭仪诬告王皇后及其母柳氏施展压胜的邪恶法术,皇帝敕令柳氏不得入宫。许敬宗等一通边鼓,国舅柳奭被贬为外州刺史,打响了瓦解丞相集团的头炮。八月,长安令裴行俭因私下发表对武氏立后一事的意见,被袁公瑜检举,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裴行俭是唐初名将,他的外放大大削弱了宰相集团在军中的影响力。随着两位重臣的外放,武昭仪觉得是时候把立后之事放在明处议一议了。

九月初一退朝后,高宗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入内殿商议立后之事。令人想不到的是久经战阵的名将李勣在此时怂了,他称病不入,可见战场上杀人见血的勇猛与坚持立场的勇气并不是一回事。长孙无忌等人进入内殿之后,高宗以王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为由,提出废王后立武后。褚遂良挺身而出,以先帝托孤之命,王后无过之实据理力争,这次内廷的磋商不欢而散。

次日外朝,高宗再提立后之事,褚遂良竟然当庭直言:“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褚遂良言罢又置笏于地,叩头出血,口中直呼:“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高宗大怒,命人引之出,珠帘内的武氏听褚遂良直言己短更是羞愧难当,大呼:“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则出面维护:“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外朝的廷议也在双方的针锋相对下终止,而朝臣反对立武氏的奏疏则接二连三的呈上,唐高宗表示压力山大。

很多战场上的强者,确实政治斗争中的矮子,前有李勣,后有李光弼

眼看高宗又要软,武昭仪赶紧上来帮忙支招打气。她通过两番廷议的表现,机敏的察觉出了名将李勣的暧昧态度,于是建议高宗把李勣召来问问。于是,高宗单独召见李勣,询问他对立武后的看法?李勣果然表示:“你老李家取媳妇儿,关我姓徐的什么事儿!不,关我姓李的什么事儿!也不对,虽然我现在姓李,但是不关我事儿!”听了李勣的话高宗心里踏实了,军方一把手不反对我还怕啥啊!阿武你瞅着,我这就硬给你看看!

再次上朝,许敬宗直接宣读了皇帝的诏命,内容相当直白。“田舍翁多收十斛粮食尚且琢磨着换老婆,我一朝天子享受享受怎么了?立后是我的家事,往后谁也不许说三道四的!”于是立后就以这种不大体面的方式确定了下来。不久后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在朝中也越发的孤立了。十一月司空李勣为武昭仪行了颁玺绶之礼,武昭仪正式成为了武后。

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该来的也终究会来,之前他开罪武后太深,而此时武后亦必治他于死地而后快。不久后许敬宗受武后授意,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毕竟是血亲唐高宗不肯相信,命令许敬宗查证再报。此时武后已然权势颇盛,许敬宗有其撑腰也有几分咄咄逼人,次日即上报“经查确认谋反!”至此高宗也无可奈何,但坚持不肯害舅父性命,只将长孙无忌的贬黜至黔州。

人潮汹涌,盛世长安

此后武后一党及尽诬陷之能事,以长孙无忌谋反一案攀附株连,褚遂良及其二子被杀,柳奭被除名,于志宁被罢黜,长孙无忌的兄弟子侄中当官的,也非被杀即流放。然而长孙无忌不死,武后一党便不肯罢休,显庆四年七月,高宗命李勣、许敬宗等四大臣再查长孙无忌案。许敬宗授意袁公瑜借赴黔州审问长孙无忌之机,逼其上吊自杀,柳奭也被杀于象州。长孙氏、柳氏以及另一名大臣韩瑗三家皆被查没,近亲流放岭南为奴。

在长孙无忌等死后一年,高宗患上了头风之症,头脑沉重,目不能视物,许多政事都由武后裁夺。四年后的麟徳元年,高宗已有为武后架空之势,只是此时的高宗已经没有能力再有所作为了。高宗死后,武后又对李唐宗亲大肆杀戮铲除,最终以武周取代李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

玄武门前的一箭,一切因果的开端

回顾长孙无忌的一生,其以匡国立嗣之功,皇帝元舅之亲,亦无甚恶劣过错,却落得个身死家破之下场,足见政治斗争之残酷魔幻。而以高宗作为最繁盛帝国的君主,难得雄起一次,却弄得江山改姓易主,也是颇为令人唏嘘,应了那句俗话“没有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再联想太宗玄武门夺位之时对亲兄弟痛下杀手之狠辣,武后夺国时对李唐血脉屠戮之惨烈,以及唐中宗复国时对诸武的清算,又颇有些宿命轮回的意味。

0 阅读:8

词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