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抑郁休学到静心学习,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努力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5-04-30 03:40:52

01

作为985高校毕业的"小镇做题家",我和丈夫始终坚信教育是跨越阶层的唯一路径。

我们凭借名校光环进入上市公司,在职场厮杀中靠着加班熬夜拼到中层管理岗位。

这种成长经历让我们笃定: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唯有学历能改变命运。

所以在女儿出生后,我们非常注重对她的培养。

每天给她读英文绘本,播放原版动画,连家里日常对话都尽量用英语。

我想着,在这样的环境里泡大,孩子怎么也能 “泡” 出个好成绩吧?

可现实啪啪打脸。

上初中后,她的英语成绩一直在班级中游晃荡。我耐着性子给她讲解语法、分析长难句,一句一句领读课文。

可她要么眼神放空,要么委屈得直掉眼泪,翻来覆去就一句:“我学不会!”

到了高中,情况更糟。

女儿开始频繁抱怨压力大,成绩直线下滑,还总说头疼、肚子疼、手抖。

以前乖乖听话的孩子,现在一提学习就发脾气,手机更是一刻不离手。

我想管,可每次开口都是一场争吵,后来只能由着她去。

去年 5 月,女儿突然跟我说想去看医生,怀疑自己抑郁焦虑。

当时我慌了,生怕她给自己贴上“病号”标签,赶紧安慰:“就是压力大,好好休息就没事。”

可她的状态越来越差,到了 9 月开学,说什么也不肯去学校,一提起就哭着说 “在学校难受”。

最终经老师提醒,我们还是带女儿去医院做了检查,诊断为轻度抑郁。

我和老公大为震惊,不知所措。

我们给了她最好的教育资源,用了最科学的培养方法,怎么就走到这一步?

更让我揪心的是,女儿听到诊断结果,反而像松了口气,彻底放弃学习了。

孩子她爸在家总忍不住抱怨:

“我当年闭眼都能考满分的题,你怎么就不会?”“遗传基因去哪儿了?”“我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不开窍?”

可看着女儿日渐消沉的样子,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 —— 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02

那段时间,家里愁云惨淡,为了寻找答案,我是耗费心力,听课,做了一些心理咨询,逐渐才转过了弯,明白了一切的缘由。

女儿之所以会出现当下的情绪问题,厌学躺平,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家长陷入了“知识的诅咒”,太会‘教’了。

心理咨询师解释“你们所谓的‘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还是重复你们自己当年的成功经验?”

我们带着名校光环,用成人的认知去要求孩子,忘了自己当年学习时的懵懂与困难;

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她,看似是捷径,实则剥夺了她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试错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更糟糕的是,我常常在辅导时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你怎么还不会?” “动动脑子行不行?”

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不断传递的负面评价,像一把无形的锤子,把女儿的自信心砸得粉碎。

时间久了,孩子就得了“空心病”,情绪消极,丧失希望,不知道学习的意义,缺乏价值感。

女儿觉得,妈妈并不爱真正的自己,只爱学习好的自己。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跟我之间的链接断开了。

她开始相信自己真的“笨”,“让爸妈失望了”,越学越紧绷。

就连后来总喊头疼肚子疼,我都只当是学习累的,压根没意识到这是心理出问题的信号。

她一个人扛着所有压力,最后实在撑不住,问题彻底爆发,丧失了上学的力量,只能躲回家里 “疗伤”。

很多时候,孩子厌学、抗拒,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压力太大了。

想要帮女儿走出情绪困境,重新找回动力,首先要修复亲子关系,只要把孩子“养亲了”,教育的机会就来了;另外,引导孩子做有现实意义的事,体会自己的存在价值,为孩子建立“价值感”,唤醒内心力量。

03

1、放下成年人的干涉,暂时先不提学习,修复亲子关系

说实话,一开始我满脑子都在想怎么才能让女儿快点回学校。每天心急如焚地追问咨询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她早点回到学校?”

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来逐步恢复和调整状态。

因为目前孩子正处于自我修复和重新探索自我价值的关键阶段,学习对她而言,还是沉重的心理负担。

一提学习,就容易触发她内心深处那些负面情绪和自我否定的想法。

这个时候如果强行推动她回校,或是频繁提及学习,很可能会让她产生逆反心理,进一步拉大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仔细想想,孩子确实很久没有真正开心过了。

以前总把目光死死盯在她的成绩上,却忽略了那些能让她眼睛发亮的瞬间 ——

比如她精心搭配 Lolita 小裙子时的专注,跟着音乐跳爵士舞时的灵动,还有窝在沙发上画插画时的满足。

那天,我鼓起勇气在她身边坐下,看着她摆弄新到的配饰,轻声开口:

“宝贝,妈妈最近想了很多。以前总把成绩看得太重,都没发现,你认真做这些喜欢的事时,眼里有光,特别好看。是妈妈忽略了你的感受,对不起。”

我握住她的手,继续说:

“学校的事不着急,你就按自己的节奏,做让自己开心的事。等你哪天觉得准备好了,咱们再一起商量,这段时间妈妈就想陪着你。”

我知道,光说不做不行。每次她兴奋地展示新画的插画,我都会凑过去仔细欣赏:

“这个配色也太绝了!快和妈妈说说,你怎么想到这么搭的?”

看她穿上新改好的小裙子,我就由衷地夸:

“哇!我女儿这审美,简直是设计师水准!走出去肯定惊艳全场!”

慢慢地,我发现她开始愿意和我分享小秘密,会拉着我讨论新学的舞蹈动作,也会让我给她的穿搭提意见。

虽然还没提回学校的事,但看着她慢慢舒展的笑容,我知道,我们正在一点点找回曾经亲密无间的感觉,而这,就是改变的开始。

2、引导孩子做有现实意义的事,体会自己的存在价值

我之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让她几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我们以为,这样能给孩子节省时间,方便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

但孩子不是一台学习的机器,没有跟生活建立真实的链接,一味的读书、做题,她的价值感也落不到实处。

长期如此,人怎么能不空心?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做了两个调整。

首先,是停止包办,把生活的体验还给孩子。

我明确告诉女儿,以后妈妈不会事无巨细的提醒你,操心你的衣食住行,甚至你什么时候返校,都你自己决定。但妈妈能保证的,就是只要你需要,我都在,时刻支持你。

一开始,她还有些不敢相信,可慢慢地,她开始享受这份自由。

但随后的日子,她发现,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剪什么发型,跟同学单独出去,看多久手机后,她反而变得非常珍惜自己的权利,甚至还能自主规划周末的烘焙日程。

看着她在宽松的氛围里,一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自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我知道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可见,越压制,越反叛。当我们把做主的权利还给孩子后,孩子反而会认真思考,锻炼出一定的自理能力。

与此同时,我也让她小剂量接触社交环境,结合 “小事成就感”,帮她对冲焦虑。

考虑到直接社交压力太大,我会邀请她的闺蜜来家里,一起做 30 分钟手工,或者陪着她去饰品店挑选发夹、到甜品屋品尝新品等低压力公共场所。

我还鼓励她参与线上手账、汉服交流社群,慢慢地重建她的表达欲。

长期居家会让孩子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己的情绪上,这需要用“小事成就感”对冲焦虑。

比如日常生活里,我会分配一些浇多肉植物、整理首饰盒这样的简单家务给她,每次她完成,我都会给出具体的表扬。

我和她还会一起记录每天的 “微小积极事件”,像是 “今天画了幅满意的插画”“给朋友分享了有趣的视频”。

这些小事,都在帮她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避免情绪被小事无限放大。

有一天,女儿突然对我说:

我觉得,生命其实没什么意义,就是一场体验的过程,我们能真切把握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不断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中。比如我想环游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就得积累准备;我想躺在家里收租不上班,就得提前储蓄。总而言之,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太平的安乐窝,想享受,就要先努力。”

那段时间,我们聊了很多,她对人生有了很多思考,眼睛也有了神采。

虽然我没有催促,只是做好陪伴,但女儿却主动提出要上学。

她告诉我,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觉得人生好像又是自己的了。她想转换心态,以后学习也会重视,但也不想完全被分数绑架,看看自己会走到哪儿。

返校后,女儿焕发了从未有过的主动性,她开始按部就班的补习落下的功课。让我惊讶的是,她的学习状态反而变得更好,成绩也突飞猛进。

我相信,经历了这次重生一样的改变,女儿接下来不管遇到什么养的情况,都能充满信心的跨越过去。

0 阅读:14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