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今年 55 岁,一直以来身体还算硬朗。前段时间单位组织体检,本以为自己没啥问题,结果体检报告上 “肺结节” 三个字,瞬间让他紧张起来。他开始频繁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越看越害怕,总觉得自己得了绝症,吃不好、睡不好,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后来在家人的陪同下,老张去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经过一系列专业评估,医生告诉他结节倾向良性,定期复查就行,老张这才松了一口气。其实,像老张这样,体检发现结节后陷入恐慌的人不在少数,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结节那些事儿。

很多人以为结节是一种疾病诊断,实则不然,它只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名词。简单来说,结节就是长在我们体内任何部位上的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直径通常小于 3 厘米。在影像检查中,它可能表现为一个小点。至于这个肿物具体是什么性质,单纯通过影像往往无法确定。比如局部发炎、陈旧炎症、组织增生,甚至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在影像上看起来都可能是个小肿块。据相关统计,体检中结节的检出率相当高,像甲状腺结节超声检查的检出率可达 50% - 70%,肺结节在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中的发现率也逐年上升。
常见结节类型及特点肺结节:近年来,肺结节的检出人数显著增加。这一方面得益于 CT 技术的普及,其影像更清晰,让微小结节也能被发现;另一方面,空气污染、吸烟、职业暴露等因素,为肺结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肺结节是指在胸部 X 光或 CT 扫描中看到的直径不超过 3 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较肺实质密度增高的实性、亚实性或纯磨玻璃阴影。多数肺结节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胸部 CT 时意外发现。一般来说,直径小于 0.5 厘米的肺结节多为良性,直径大于 0.8 厘米的则需要重点关注。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十分常见。数据显示,通过超声检查,超半数人都可能发现有甲状腺结节。其中,90% 以上为良性,比如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一般结节直径小于 1 厘米(通常大于 1 厘米时能摸到),原则上不用过于担心,少数情况需做甲状腺细针穿刺;直径在 1 - 4 厘米,必须做穿刺检查;直径大于 4 厘米,很可能已发展为恶性肿瘤,需尽快确诊并治疗。乳腺结节:乳腺结节中,纤维腺瘤、乳腺囊肿等良性病变占绝大多数。通过 BI - RADS 分类评估,2 级及以下者一般是良性病变,每年复查一次即可;3 级的结节可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观察变化;4 级或以上,则需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行穿刺活检以明确性质。这一分类根据结节的形状、边界、纵横比、有无伴钙化及血流等,分析结节的恶性风险程度,共分 6 级,被国际广泛认可。提示结节癌变风险的三种变化大小变化:短期内结节明显增大,比如肺结节在半年到一年内增大较为显著,就需要警惕。以实性肺结节为例,如果随访过程中直径增大且倍增时间符合肿瘤生长规律,就高度怀疑恶性可能。一般来说,良性结节生长缓慢,甚至长时间大小不变。而恶性结节由于癌细胞不断增殖,会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出现体积变化。甲状腺结节若原本较小,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大,也可能是不好的信号。形状变化:结节形状变得不规则,出现分叶、毛刺等情况。例如肺结节,若出现分叶征,就像一个边缘不光滑、有多个弧形凸起的肿物,或者有像毛刺一样向周围伸展的细短线条影,这往往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增加。正常的良性结节通常形状较为规则、边界清晰。乳腺结节如果原本边界清晰,后来变得模糊,或者从圆形、椭圆形变成不规则形状,也要引起重视。内部结构变化:对于一些结节,其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如出现新的实性成分、血管生成特征符合恶性模式等。以磨玻璃结节为例,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原本纯磨玻璃样的结节出现了实性成分,或者结节周边出现异常的血管影,像血管增粗、扭曲、聚拢等,这都可能是癌变的迹象。在肝脏结节中,若原本均匀的结节内部回声变得不均匀,也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发现结节后该怎么办如果体检发现结节,不要惊慌。首先,把检查报告拿给专业医生,医生会根据结节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界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等,进行初步判断。可能会建议进一步做一些检查,如穿刺活检,这是明确结节性质的重要手段。通过细针穿刺,取出部分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就能准确知道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对于良性结节,一般只需定期随访观察。不同类型结节随访间隔不同,如直径不超过 5 毫米的肺结节,通常每年随访一次;而有可疑特征的结节,则可能需要缩短随访间隔,密切监测其变化。如果确诊为恶性结节,也不要绝望,现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很多患者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体检发现结节,先别自己吓自己。了解结节的相关知识,关注其是否有提示癌变风险的变化,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建议,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