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发福别大意!专家急劝:夜宵常吃这两类・切胆风险激增三倍!

明阳爱科普 2025-04-07 03:45:38

去年,一位中年患者找我看病。他发现自己体重明显增加,肚子也越来越大。而且,近几个月来,右上腹时常隐隐作痛,一开始没重视,后来疼痛愈发频繁。经询问,他有个习惯,每晚都要吃夜宵,不是油炸串,就是奶油蛋糕。检查后发现,他胆囊问题严重,切胆风险大增。中年发福本就常见,但夜宵常吃特定两类食物,危害远超想象,切胆风险可能激增。

中年发福与胆囊负担

人到中年,身体代谢变慢,运动量减少,脂肪消耗变缓,容易发福。脂肪堆积不仅影响体型,还会加重身体各器官负担,胆囊也不例外。胆囊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当体内脂肪增多,消化系统对胆汁需求增加,胆囊就得更频繁工作,长期如此,胆囊易出问题。有研究表明,中年发福人群中,约 30% - 40% 胆囊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异常,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

两类危险夜宵食物高油脂食物

像油炸串、炸鸡、油条这类高油脂食物,在夜宵中很受欢迎。它们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进入人体后,肠道对脂肪消化吸收需要大量胆汁。胆囊快速排出胆汁,易导致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和,进而析出结晶,形成胆结石。研究显示,每周吃 3 次以上高油脂夜宵的人群,胆结石发病率比不吃的人高约 2 - 3 倍。长期高油脂饮食,还会刺激胆囊收缩,引发胆囊炎,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高糖食物

奶油蛋糕、甜面包、冰淇淋等高糖食物,同样是胆囊 “杀手”。高糖摄入会使血糖迅速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会促进脂肪合成,导致血脂升高,间接影响胆汁成分。过多糖分还会干扰肝脏对胆汁的代谢,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有数据表明,长期高糖饮食人群,胆结石患病风险增加约 25% - 35%。而且,高糖食物会使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汁在胆囊内停留过久,更易形成结石。

切胆风险增加原因胆结石形成与发展

前面提到,两类夜宵食物促使胆结石形成。胆结石不断生长,会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胆囊反复发炎,组织纤维化,胆囊功能逐渐受损。当结石较大,或卡在胆囊管等部位,引起胆囊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囊内压力升高,会引发剧烈疼痛,甚至导致胆囊穿孔、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此时,为避免危及生命,往往需要切除胆囊。据统计,约 80% - 90% 因胆结石切除胆囊患者,在发病前有不良饮食习惯,包括长期吃高油脂、高糖夜宵。

胆囊炎反复发作

高油脂、高糖夜宵导致胆囊炎反复发作。炎症持续刺激胆囊,使胆囊壁增厚、变硬,胆囊收缩功能下降。长期炎症还会破坏胆囊黏膜,使其防御能力降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胆囊炎频繁发作,治疗难度增大,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最终也可能需要切除胆囊。有研究指出,每年胆囊炎发作超过 3 次的患者,约 50% - 60% 在数年内会因病情严重而接受切胆手术。

切胆后影响消化功能受影响

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储存,直接从肝脏排入肠道。进食时,尤其是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没有足够胆汁及时乳化脂肪,会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恶心等症状。约 70% - 80% 切胆患者在术后初期会有这些消化问题。长期来看,消化功能紊乱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问题。例如,一些患者术后不敢吃肉类、油腻食物,食物种类受限,营养摄入不均衡。

其他健康风险增加

切胆后,肠道内胆汁酸浓度和分布改变,可能增加结肠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切胆人群患结肠癌风险比普通人高约 1.5 - 2 倍。这是因为胆汁酸代谢异常,其某些代谢产物对肠道黏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长期作用下,肠道黏膜细胞发生病变几率增加。此外,切胆还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因胆汁排泄途径改变,肝脏负担加重,长期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应对与预防措施调整夜宵习惯

坚决杜绝高油脂、高糖夜宵。若晚上确实饥饿,可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全麦面包、低脂牛奶、水果等。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且消化吸收相对缓慢,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低脂牛奶富含蛋白质,营养丰富,又不会给胆囊造成太大负担。水果可选择苹果、香蕉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例如,睡前 2 - 3 小时,吃一片全麦面包、喝一杯低脂牛奶,既能缓解饥饿,又健康。

控制体重

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脂肪堆积。每天保证摄入 500 克蔬菜、200 - 350 克水果,主食中一半为粗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以快走为例,速度保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步,每次持续 30 分钟左右,每周进行 5 次。

定期体检

尤其是中年发福人群,应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胆囊结石、胆囊炎等问题。同时,检查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身体代谢情况。对于有胆囊疾病家族史人群,检查频率可适当增加,每半年检查一次腹部超声。例如,通过腹部超声,可发现早期胆结石,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及时治疗胆囊疾病

若已查出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胆结石较小、无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服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若结石较大,或胆囊炎反复发作,应听从医生建议,及时手术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严重并发症,增加切胆风险。例如,胆结石直径超过 2 厘米,或胆囊炎频繁发作影响生活质量,通常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中年发福若夜宵常吃高油脂、高糖两类食物,切胆风险激增。通过调整夜宵习惯、控制体重、定期体检、及时治疗胆囊疾病,能有效应对和预防。若对相关问题还有疑问,随时咨询医生。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