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怀念他?

才思敏捷的菠萝 2023-06-15 20:09:55

11月30日,上海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他也永远走在了这个冬天。

流传很广的写他的传记,便是美国传记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那本《他改变了中国》。虽今天已距他的时代过去二十余年,但不得不承认,中国今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他那一代领导人在百般艰难之中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正因为如此,在他去世以后,才会引起如此大规模的悼念活动。

按照他的习惯,讲话喜欢讲三点,笔者就选取他人生的三个片段,或许能让更多后来的人了解,为什么我们如此怀念他。

一、平定上海学潮

时间来到1985年。经历了人生沉浮的他,已经官居上海市长。彼时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局势的影响,由各地大学生组织的“学潮”此起彼伏,学生们在接受了外国思想之后,很容易受到煽动,因此,经常组织声势浩大的游行,要“帮助政府改变当前贪污横行的局面”,要“让中国更加进步”。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触的最前沿,学生们受到的影响自然最大。于是,上海成为了当时“学潮”最为严重的地方。12月份,上海各大校园爆发了更为严重的学潮运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们开始罢课、走向街头,甚至有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上海外滩广场,以绝食来抗议对于政府的不满。

身为市长的他得知此事,心急如焚,连夜驱车来到绝食学生中间。一开始,学生们对于这个戴眼镜的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市长”的劝说完全不为所动,更有学生质问其为何身为市长、眼见贪污横行却没有任何动作。为了说服躁动的学生,他想到一招妙计,他看到了学生们悬挂的大幅标语“民有、民治、民享”,那正是他在学生年代最为熟悉的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中的一句名言。

面对愤怒的学生们,他说:“我一进来,就看到了你们悬挂的大幅“民有、民治、民享”的标语……”还没等说完,就有学生粗暴的打断他,“你知道这是谁的话吗?!”他镇定自若的回答:“当然,这是林肯在1863年11月19日发表的《葛底斯堡演说》中的一句话”。他随即反问“你们中间有谁能背诵这篇演说?”眼见底下的学生们无人回答,他开始拿起喇叭,自顾自的背诵起了这篇《葛底斯堡演说》,抑扬顿挫的英文把学生们惊的目瞪口呆。于是,紧张的气氛一下就缓和了。

二、外交艺术

可能很少人知道,他的外语天赋及其之高。

他与普京会谈,全程使用俄语;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布什会晤,不需使用翻译;与小泉纯一郎讲话用日语;甚至在与卡斯特罗见面时,他还使用西班牙语向卡斯特罗问好。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峰会,他受邀作了题为《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演讲,并且在会后带领各国领导人宣读了《领导人宣言》,整个过程都使用了英语。

访俄时,在莫斯科大学用俄语作了长达40分钟的脱稿演讲,流利的俄语让在场的俄罗斯学生一度以为是使用机器提前合成录制。

在访问罗马尼亚时,他用罗马尼亚语即兴背诵了罗马尼亚诗句《你为什么还不来?》,并且用钢琴即兴弹奏了一段罗马尼亚古曲《妈妈昨晚把家还》。

就这样,他杰出的外语才能帮助他在短时间内拉近了与西方国家的距离,也让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刻板印象变得改观。

三、在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中

1999年,美国用B-2隐形轰炸机投下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悍然轰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此举导致我方三名记者当场身亡,造成了对我国主权的严重侵犯。

事件爆发后,他立刻召集高层领导人商讨对策。不出所料,比政府率先作出反应的是愤怒的中国民众和学生。他们迅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包围美国大使馆,要求揪出元凶、中美断交等等,大有演变成类似1989年的“骚乱”之势。

高层领导人中,支持对美采取强硬手段甚至军事手段的亦大有人在。有人担心如果不表现的强硬,可能导致失去民众的支持,从而引发更大的抗议浪潮。

他在巨大压力下作出了最终决定。这些决定包括立即发表谴责声明、暂停中美高层往来、要求联合国对美的强盗行径予以制裁,等等。但是,他理智地提醒中国高层领导人和民众,“要维护和美国的关系,这对中国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认为,与美国现阶段开展直接对抗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虽然这个决定让他被批判为“对美软弱”,但正是这种理性的决策,让中国没有陷入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从而赢得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宝贵的发展高速期。“闷声发大财”“韬光养晦”,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哲理无过于此。

结语

斯人已逝,后辈仍当循着前辈的足迹,奋力前行。就像一颗星,在他身上,我们终于看到黑白分明。

1 阅读:52

才思敏捷的菠萝

简介:历史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