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更是学习和探索自我生命,是学会知与行。对自我的认知是文化智慧,用自我认知指引自我行动,塑造优异品质,就是受教育的历程。
陶行知认为,孩子要领悟自我生命的真谛,获得自知的智慧并不容易,所以必须先进行行为教育,只有在实践中孩子才领悟做人真谛,获得自知的文化智慧。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我们的教育是把孩子抛进题海,淹没自我认知的文化智慧,用刷题取替丰富的做人实践,孩子对自我生命一无所知,又没有自觉的品质塑造
刷题也是一种行为,本可塑造勤奋刚强挑战等个性品质,可教育也没有启蒙学生,自觉把刷题升华为个性塑造的战场。多少孩子在习惯本能的支配下,逃避题海,荒废学业。可教育仍不反思野蛮的刷题,多少孩子继续荒废学业。
有点常识的家长都清楚,教育是教给孩子认识自我的智慧,是培养孩子优异的品质,可在刷题内卷的教育下,也背叛常识推波助澜,逼迫孩子刷题争分数。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把生命关进书本知识的囚牢,把行为封锁在刷题中,背叛教育的文化使命,把鲜活富有个性的生命碾压成苍白的平面图形,刷题的机器。
教育的认知错误在于,把书本知识看得太神圣,把狭窄的技能刷题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从而抹杀对孩子生命的尊重,背叛启蒙和塑造生命的责任。
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刷题,因为刷题技能既远离生命,又与未来发展毫无关系,而是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文化问题。
自我不是刷题机器,不能用分数标价自我价值,而是懂得自爱和爱的鲜活生命,是在自爱的指引下执着追求生命价值,在爱的指引下执着追求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道德价值,赢得实现自我的幸福。
如果书本知识还有意义,就在于成为探索自我生命的一种途径,知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认识自我的人格天赋和思维天赋,才是学习的目的。
可是知识不是用来探索自我生命,而是自我生命丢失于知识,特别是丢失于刷题。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刷题塑造的空洞生命,既对自我一无所知,又对世界毫无见识,思想混沌,只有偏见;爱和自爱沉睡,只有怨恨:生命丢失得无影无踪,却浑然不觉。
多少孩子走出学校,眼睛空洞,笨嘴拙舌,举止慌乱,热情沉睡,寸步难行,自我是荒诞,人生是噩梦,茫茫然不知走向何方。
除了分数,孩子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不能不承认,题海淹没灵魂,知识制造蒙昧,哪是传播文明?随便怎样的高分也不知道将走向何方,爱的信仰沉睡,自爱的信仰沉睡,哪里知道求索的方向?
回归原初的教育,不过是让懒惰的孩子知道自我懒惰,怯懦的孩子知道自我怯懦,自私的孩子知道自我自私,然后奔向勤奋勇敢刚强无私的品质目标。教育就是引导孩子探索自我是谁,走向何方,播种自爱和爱的信仰,奠定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