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邻居对我说,女儿高考志愿填报时,非中文不读;所选择的大学都把中文专业放到第一位,最终读了中文。
我肯定他女儿的做法,并说,选择热爱的专业未来就一定能出类拔萃,尽管现在就读的是普通本科,但未来很快就成长为优秀教师,超过那些免师出身的。
我又以侄女为例,尽管读的也不是211,但热爱中文,硕士毕业后,深圳两个区都选上他,现在一所重点学校任教,才一年已小有名气。
问题在于,眼下读中文的学生有多少真正热爱文学的呢?多少年来,我们学校进了不少硕士,大家都还算敬业,但没有热爱中文的。
我倡导补课,把中学和大学落下的课程好好补补,要求大家读文学经典,迟到地爱上文学,也可造就优秀教师。可大家拒绝潜心研读,有的私下对我说,读经典也需要天赋;没有天赋就读不下去。
眼下《红楼梦》进入教材,我们安排本期晚自习全读《红楼梦》,并写作阅读短评。学生读,教师该好好读了,倡导大家读后写阅读短评,为学生读写做示范。但大家都保持沉默,并不表态。
没有文学审美的语文是应试的工具,远离学生心灵,与人生发展无缘,仅仅剩下肤浅的思维和不关痛痒的情绪,不过是刷题的市场,哪有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近三年来,高考语文终于有了文学元素,可高考成绩见不得人。听阅卷场反馈,作文的均分都不低,可作文普遍低下,而语文均分很低。
语文高考还根本没有真正考查深度思维,比如,想象和批判性思维,也没有考查爱的核心素养。我们相信,终有一天,真正超越语言技能,反映核心素养的高考会到来,就是语言技能也普遍提升。
我们肯定,每个班级都有学生拥有文学天赋,却极少有学生热爱文学和语文。
为什么刷题的高考无法探索文学天赋?因为刷题没有深度阅读也没有深度写作。探索天赋的只能是经典阅读,因为经典的情感才能抵达心灵深处,启蒙爱的觉醒;同时,也才抵达深度想象和批判性思维。
有了深度研读,还必须有深度表达。不仅要用阅读评论的写作来促进深度阅读,而且要培养文学创作的习惯,真正表达性灵,发展艺术创造力。
为什么不读经典,不用文学创作来开发核心素养?因为高考只考语言技能,刷题立竿见影;不刷题怎么应对高考?
这才出现眼下的尴尬局面,学生根本没有深度阅读,没有核心素养,高考命题只要加入核心素养的元素,哪怕是并不深的核心素养考查,考生已无法对付。
保守的语文教师还是以刷题应对高考,也就无法适应高考。唯有彻底改革高考命题,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才能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抛弃肤浅的刷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