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官
海瑞是个很特别的人,不管是在淳安,还是到了杭州,不管是忙着赈灾,还是在审案子,只要他一出现,准有好戏看。
这海瑞啊,本来在江西当知县,后来调到户部主事,成了个大龄北漂。
他头一次进京城,到了这繁华得不得了的地方,干的头一件事居然是火急火燎地跑去给六必居酱菜铺的店名做解释,你说怪不怪?
海瑞又不是个贪吃的人,跟六必居以前也没啥关系,八竿子打不着。
这六必居的店名可是皇帝御赐的,还有官方给的说法。
按道理讲,皇帝定下来的事儿,哪轮得着旁人在这儿瞎咧咧?
所以啊,海瑞这举动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海瑞写的注解就二十四个字——产地必真、时令必合、瓜菜必鲜、甜酱必醇、盛器必洁、水泉必香。
这话说得直白得很,也不讲究个平仄押韵,读起来还没小学生编的顺口溜顺溜,更别说有啥文采和创意了。
这海瑞到底是咋想的?是不是脑子糊涂了才搞出这么个让人看不懂的事儿?
海瑞自己说为啥这么干呢,他讲是为了帮嘉靖皇帝“正人心、靖浮言”。
啥意思呢?
就是说他写这注解,纯粹是想帮皇帝把那些流言蜚语给收拾了,让大家知道真相。
其实,嘉靖皇帝对六心居改成六必居是有官方解释的,说六心居那兄弟六个,肯定各有各的心思,就像有六条心,而六必居呢,意思就是六合一统、天下一心。
嘉靖就是想借着给酱菜铺改名,让天下的老百姓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都听朝廷的话。
可这取名儿就跟写文章一样,一旦定下来,咋理解可就由不得作者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嘉靖本来是想让大家都团结起来,跟着朝廷好好干。
结果呢,这六必居的匾额一挂出去,老百姓就在底下瞎琢磨,各种说法都有。
这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人,都在猜这名字背后的意思,流言蜚语传得到处都是。
这时候海瑞站出来了。
他主动给店名写注解,想给皇帝挽回点面子。
别看海瑞骂起嘉靖来那叫一个厉害,啥话都敢说,可实际上,海瑞心里头比谁都爱大明,也爱嘉靖。
他给皇帝上疏骂得狠,其实是因为太在乎了,就像俗话说的“爱之深、责之切”。
现在大明朝流言漫天飞,大家都在瞎传谣言,朝廷也不管。
海瑞一看这哪行啊,就决定自己出面,帮嘉靖把场子找回来,把面子挣回来。
那当时大明朝都有啥关于六必居改名的流言呢?
有一种说法是“心上插了一把刀”,好多老百姓都这么想。
他们觉得六必居改名,就是嘉靖皇帝在心字上面插了一把刀,这就是所谓的“杀人诛心”。
为啥呢?严党倒台那三年,嘉靖先把严嵩题字的匾额挂在六必居门口,后来又把严世蕃他们给杀了。
这么一看,好像是有点那意思。
除了这个,民间肯定还有别的传言。从一些细节里能看出点门道。
嘉靖和海瑞聊天的时候,海瑞说当今圣上想学汉文帝没学明白。
在这老长的对话里,海瑞还说了一句“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
这话其实是从杜牧《阿房宫赋》里那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改过来的。
言外之意就是说嘉靖跟秦始皇似的,是个暴君。
这两条流言,“心上插了一把刀”是普通老百姓的想法,“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就是那些士大夫阶层琢磨出来的。
不管哪种说法,对皇帝的名声都不好。
所以,海瑞作为大明朝的子民,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这么诋毁他心里英明又爱民的嘉靖帝呢?
他一到北京城,就直奔六必居,写了那二十四个字的注解。
海瑞写得简单明白——皇上把六心居改成六必居,就是单纯觉得这酱菜好,是个商业上的认可,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意思!
咱大明的老百姓得学会分辨真假消息,别跟着瞎传谣言,一起把这舆论环境搞好。
可海瑞这一片好心啊,白费了。
注解的墨汁还没干呢,这事儿就传到宫里了。
嘉靖可不领情,他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有人在底下勾结,想搞事情。
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刚进京城第一天就跑去给我说话,这背后肯定有人指使。
嘉靖觉得这说不定是自己儿子想搞个舆论战,好逼宫上位呢。
就因为这,嘉靖当场就发火了,阴阳怪气地说了一上午。
海瑞这可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可惜了他这一片真心,全打了水漂。
不过好就好在,六必居总算是活下来了。
再等到后面《治安疏》递上去,很多人估计也就有了心理准备:这人就是个愣头青,我早就说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