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官
在《大明王朝 1566》里,很多人很疑惑的一点就是,严嵩父子被查办了,按道理说大明朝的财政该有转机了吧。
可谁能想到,嘉靖反倒更穷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打从这剧一开头,清流和严党就在大殿上吵得不可开交,争来争去就一个字——钱。
清流老是说,严党那帮人贪得无厌,到处捞钱,只要经了他们的手,肯定得刮下一层油来,就因为这样,大明朝的财政赤字才越来越厉害。
可奇怪的是,等严党倒台了,大明朝的财政不但没好,还越来越糟。
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几位进了内阁都三年了,国库还是空空的,连给百官发工资都成问题。
这老毛病没治好,还添了新麻烦。
为啥会这样呢?
这就得从嘉靖对严党的态度说起了。
出了假血经那档子事之后,嘉靖就把严党给扔一边了。
不过嘉靖这老狐狸啊,心里明白得很,稳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就用了个“倒严而不倒严嵩”的招儿。
这么一来,严嵩虽然退休了,严世蕃和鄢懋卿也被收拾了,可严党在六部和各省的势力还在呢,就像那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就拿鄢懋卿去两淮两浙巡盐来说吧,在大明的那些地方衙门里,严党的人到处都是,他们就认严嵩,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清流想从他们手里抠出钱来,增加财税收入,那不是自找苦吃,与虎谋皮吗。
以前严党掌权敛财的时候,清流在旁边光知道骂,为啥呢?
因为这财政亏空太大了,给了他们胆子,还以为自己上去就能干得好呢。
结果等他们真上台执政了,忙了三年才发现,敛财这事儿可不容易,光会说嘴皮子可不行。
更要命的是,清流们四下一看,这大明财政增收简直就是个解不开的难题啊。
不管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没什么增收的可能了。
海瑞不是说过嘛,大明一半的土地都在那些皇室贵胄手里攥着。
他们占了这么多地,却一分钱税都不交。
这么一来,能征税的土地就没多少了。
而且那些皇室宗亲、王公贵族还一个劲儿地兼并土地。
严世蕃搞改稻为桑,徐阶吞并棉田,其实都一样,都是为了自己捞好处,谁也别笑话谁。
连一向好脾气的裕王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就批评徐阶:“您这么干,和严嵩、严世蕃当年在浙江改稻为桑有啥区别啊?兼并老百姓的土地,田主还不用给朝廷纳税,棉布产得再多也进不了国库,就苦了老百姓了。”
你看,这老百姓老是被欺负。
这么一来,能征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就跟国足剩下的时间似的,没多少了。
没办法,徐高张他们只能想出提前征税这个办法,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老套路”了。
严家被抄了之后,徐阶跟嘉靖说,顺天府的宛平、大兴两县去年征的赋税是往年的三倍,可老百姓都跑了,十户里有九户都没人了。
这宛平、大兴两县可是在天子脚下、京郊的重要地方啊,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都这样,那两京一十三省的情况肯定更糟。
就像《让子弹飞》里汤师爷说的:“鹅城的税都收到九十年以后了,老百姓穷得跟鬼似的,没油水可榨了。”
这么一来,增收的路全被堵死了。
严党敛财都让国库亏空,清流想治好大明这穷病,那简直就是做梦。
要说贪腐啊,严党和清流都差不多,可要说敛财的本事,严党那可把清流甩出好几条街。
清流想在这财政的烂摊子里找出路,难咯!
这也是最终清流们没办法,又把改稻为桑拿出来,弄成了改稻为棉,唯一的区别就是沈一石换成了高翰文,大地主变成了徐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