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节节高升的赵贞吉,为什么被人叫做不粘锅?

转运史 2025-02-20 13:19:58

文丨史官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人物众多,而且各个都鲜活生动。

就说严嵩吧,他心思深沉得很,可面对那嚣张跋扈的小阁老严世蕃,偶尔也会流露出舐犊之情。

还有嘉靖皇帝,平时刻薄寡恩的,可面对儿媳和孙子拿血经糊弄他,他居然也乐意被蒙在鼓里。

他们身上都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会做出不那么理性的选择。

不过全剧里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行事哲学里,只有自己,压根儿没有对错、是非的概念,心里既没有其他人,也没有朝廷,更别提百姓了。

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可嘴上还死不承认。

这个人就是江苏巡抚赵贞吉,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大明不粘锅”。

他哪次不是为了自己能往上爬,不惜出卖朋友、盟友,甚至是自己的老师呢。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在乎的就只有自己的名声和官位。

那咱们就从赵贞吉的几个名场面里,瞧瞧他甩锅和逢迎皇帝的本事。

先说说“不是我不借,是我没法借”这件事。

浙江毁堤淹田之后,浙直总督胡宗宪跑到苏州去借粮,为的是百姓,也为了稳定浙江的局势。

谁能想到,和他有20多年交情的江苏巡抚赵贞吉,竟然不肯借。

一开始赵贞吉根本不露面,就这么晾着老朋友。

后来才假模假样地出现,跟胡宗宪诉苦。

这官场老油条的套路就是,先在言语上肯定一下彼此的感情,然后再摆出自己有难处,虽然能帮但不能帮的样子。

赵贞吉先是拿朝廷大局当借口,说不允许他借粮,接着又神秘兮兮地说两边都打过招呼了,反正就是自己有苦衷。

他甚至还劝胡宗宪,以看病为借口躲出去。

胡宗宪看着眼前这个曾经和自己一起谈论理学的朋友,感觉无比陌生。

最后胡宗宪没办法,只能以调拨军粮,责任由自己承担为由,最后一次质问赵贞吉。

这下赵贞吉倒是爽快地借粮了,只要不用他担责任,有人顶包,他才愿意做事。

要打仗嘛,那就公事公办,赵贞吉不仅撇清了自己的责任,还把事情给办了。

给胡宗宪借粮的时候,严党和清流都跟赵贞吉打过招呼,可他还是把粮借给了胡宗宪,而且最后三方都觉得他没啥问题。

仔细想想他这手段,就能知道赵贞吉有多精明了。

赵贞吉本质上就是个野心家,为了自己的前途,朋友啥的都能出卖。

对比胡宗宪和赵贞吉,一个为了理想,推掉了马上就能到手的内阁位置,向死而生最后挂职离开;

一个为了权力,整天“苦一苦百姓”,最后落得个一地鸡毛的下场。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赵大人阴暗的一面,而且在他之后处理的事情里,更能看到他高超的甩锅技艺。

再看浙江大案之后的事儿。

浙江官场大案爆发,赵贞吉被派到浙江负责审理。

这时候,赵贞吉“不粘锅”的属性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浙江大案里有三个关键人物:杨金水、海瑞和赵贞吉。

等案子结束,杨金水不得不装疯,海瑞得罪了上面,只有赵贞吉全身而退,而且后来还进了内阁。

赵贞吉到浙江的时候,本来没什么根基,可他做事有个原则,就是自己永远躲在幕后,好处自己捞,出了问题也不用自己负责。

赵贞吉作为清流,到浙江当巡抚,只关心给胡宗宪筹备军饷,因为这种事最容易博得名声,他自然不会放过。

他利用不怕死的海瑞在审讯中打开局面,自己却躲在后面,一直是海瑞和王用汲在查案,他就在旁边隔岸观火。

二审的时候,他不仅不帮忙,还故意捣乱,诱使郑泌昌、何茂才翻案,还揣测上面的意思,拼命迎合嘉靖。

通过这个案子,赵贞吉成功地向嘉靖表了忠心。

杨金水一开始也没把赵贞吉当回事,结果被他一步步设计,成了他向上爬的垫脚石。

最后结案的时候,内阁的几位大臣都看不下去了。

他的老师徐阶都说:“只有海瑞一个人的印章,赵贞吉太世故了。”

高拱更是直接说:“不是世故,而是无耻。”

由此可见,他的老师和同僚都看不起这个“不粘锅”。

还有“60万两进了内阁”这事儿。

赵贞吉被调到京中,担任户部尚书,离内阁只有一步之遥,这时候的他更是挖空心思,一方面提防着同僚,一方面讨好嘉靖。

过年前,皇帝不批预算,内阁没办法,只能凑钱给皇帝修宫殿,好让预算能被批红。

各部都下了决心压缩预算,兵部挤出了50万两,吏部高拱挤出了40万两。

当徐阶问赵贞吉有没有办法时,他略显为难地说:“我来想办法。”

其实赵贞吉可有心机了,他这个户部尚书,早就准备好了应对嘉靖修宫观所需的银两,可在内阁会议的时候却故意不吭声,就等着在御前奏对的时候一鸣惊人。

想当初严党把持朝政的时候,胡宗宪调粮都费了好大的劲。

赵贞吉一个户部尚书,凭什么能这么轻松?

徐阶当时就对他的方案提出了质疑:“南直隶、浙江和湖广有没有意见?”

赵贞吉这才说一个月前就写信和他们商议了,昨天才收到回复。

这个方案听起来挺周全的,既体谅了嘉靖,又兼顾了百姓。

赵贞吉为了入阁耍尽心机,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可他的方案却最让嘉靖开心,嘉靖当场就下旨让他进了内阁。

按规矩,他得跟恩师徐阶汇报,可他一个字都没说,就等着向嘉靖邀功。

赵贞吉这行为可是犯忌讳的,越级汇报,把同僚和内阁都给得罪了。

当初冯保为了邀功,越过司礼监其他人,直接向嘉靖报祥瑞,差点就被冻死在雪地里。

可赵贞吉为了往上爬,哪还管什么前车之鉴。

最后说说他“深谙人性,以最险恶的方式给海瑞‘穿小鞋’”。

赵贞吉表面上看着宽仁,实际上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海瑞因为给六必居题字,得罪了嘉靖。

徐阶问赵贞吉该怎么处置,他居然提出罚海瑞的俸禄,因为海瑞题了六句话,就罚俸六个月。

就这么一句话,海瑞半年的工资就没了,他可真是不顾海瑞一家的死活。

当嘉靖指出这么做不妥时,赵贞吉还假惺惺地说,可以把自己的俸禄拨给海瑞,在嘉靖面前装好人。

赵贞吉明明有机会给海瑞求个更轻的惩罚,可他没这么做。

海瑞这人从不接受同事的送礼,就连王用汲给他置办的衣服都不要,赵贞吉说把俸禄给海瑞,先不说他到底给没给,就算给了,海瑞也不会接受。

而且赵贞吉不仅没给,还故意恶心海瑞。

很快,他就给海瑞穿小鞋,把最难做的发放拖欠官员禄米的事儿交给海瑞,这事儿可会得罪一大片清流。

可户部的钱都拿去给嘉靖修道观了,根本没钱补足欠款。

所以,给官员们补发的“年货”每人就只有十吊钱,问题是,拖欠的工资有二十多两呢。

赵贞吉心里清楚官员们有多愤怒、多有怨气,可他就只让海瑞一个人去做这事儿,还美其名曰只有海瑞能做。

要是海瑞把官员们的愤怒平息了,功劳就是他赵贞吉的;

要是没平息,他就能借官员们的手教训海瑞。

最让人痛心的是,官员们好歹还能领十吊钱,海瑞却一分都没有,因为他还在罚俸期间。

海瑞也不傻,上《治安疏》的时候,直接把奏疏交给了赵贞吉,结果嘉靖震怒。

到了三法司会审的时候,海瑞更是毫不留情,把赵贞吉喷得身败名裂,连他的老师徐阶都无话可说。

海瑞和赵贞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瑞坚持理想,虽然处处碰壁,但最后除了陈洪,人人都想保他。

赵贞吉抛弃理想,看似顺风顺水,可最后一句“朋党”,把他几辈子的清誉都毁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