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2年,刘义符年仅15岁便登基成为少帝。然而,继任初期,刘义符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朝中重臣的认可,这为他日后被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其实,这一场廷争权斗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刘义符并非一开始便无所作为,他在父亲的引导和安排下,从小便有一定的政务处理经验,在少帝位置上也积极应对各种政务。刘裕对其子刘义符的厚爱有目共睹,遗憾的是,政治天平从未因此而倾斜。
刘裕临终前,老臣谢晦抨击太子刘义符非帝王之材,并按流程考察了二子刘义真,返回后认定刘义真“德轻于才”,刘裕听后,识见了士族门阀及辅政集团对次子刘义真的态度,担忧其子会因权力之争被牵连,匆匆将他派去镇守历阳。然而,刘义真是否能有所作为,真正长记性了吗?或许,从小钟爱文学的刘义真,自身的性格已决定了他命运的另一种走向。
刘义真镇守历阳时,不断向朝廷索取物资,失望中表露出逐渐激烈的言辞,并请求返回建康。这样的举动让徐羡之看不下去,与谢晦等人密谋废黜刘义符。其实,他们之实乃定下刘义符和刘义真两个目标意图利用争位矛盾以免他们兄弟执政威胁到他们辅政的权力地位。刘义真忍无可忍之下,大胆表求还都。给人以无异于要夺位或者清君侧的错觉,这便使得诸辅政大臣下定决心废掉他。
此时,紧接而来的便是对刘义符的废除行动。刘义符在位期间,由于受刘裕重用却非朝中诸臣之选,即便表现积极也难改被弃的命运。也许他是世风日下的牺牲品,也难免被形单影孤地掀下皇帝之位。公元424年,刘义符被废为庶人,带入极度悲凉的命运轨迹。
皇权更替令人唏嘘,刘义符的命运可谓是政治博弈中最为悲惨的牺牲者之一。历史的车轮在南朝不断碾压,一次次王朝更替背后的权力游戏,又有多少人像刘义符一样,为那冰冷的皇位付出惨重的代价?
回看刘裕挑选的辅政大臣:谢晦曾劝谏刘义符不要急于从徐羡之等人手里夺回权力,但深陷高级士绅与门阀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刘义符早已身陷此处。细节掌控甚微的谢晦、傅亮等,面对逐步崭启权力的少帝刘义符,最终举起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