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不少人认为剧中,最聪明的人是海瑞?

转运史 2025-02-20 13:32:04

在《大明王朝1566》的风云诡谲里,有个词叫“大巧若拙”,用在海瑞身上,再贴切不过。

满朝文武都在那颗隐形的“鸡蛋”上,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跳舞,大气都不敢出,就怕把这脆弱的平衡给弄碎了。

可海瑞倒好,直接一脚把蛋踹破,好家伙,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连这“蛋”自己都懵了。

但到最后,还没人能把海瑞怎么样。

嘉靖难道不想砍了海瑞的脑袋?肯定想啊!但他不敢。

嘉靖和南北朝那些不要脸的皇帝可不一样,他特要面子,又想着大兴土木、奢华无度,还巴望着躲开所有骂名,在史书里留个光辉形象。

官场这帮人精,都顺着他的心思演戏。

朝政烂成一摊,百姓苦不堪言,大家其实都知道病根在哪,可都闭紧嘴巴,假装看不见屋里那头“大象”,绕着走。

严嵩一门心思给嘉靖弄钱,被清流骂得狗血淋头,最后绞尽脑汁,也没落个好下场;

吕芳鞍前马后伺候嘉靖的奢靡生活,拼命平衡严党和清流,给皇帝遮丑,遮不住的时候,也是费尽周折才保住自己。

清流和严党斗了这么多年,死了不知道多少人,徐阶咬牙硬扛十几年才冒头,接着被高拱斗下去,高拱又被张居正搞翻,张居正死后还被万历给收拾了。

大老板嘉靖呢,修仙修了个寂寞,被海瑞指着鼻子骂,也只能干瞪眼,还在历史上落了个骂名。

末了,就跟《红楼梦》里说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有海瑞不一样。

海瑞这人,至刚至阳。

要说戳穿皇帝新衣的小孩,是因为单纯懵懂,那海瑞戳穿嘉靖和群臣的伪装,可是明知后果还毅然决然。

他上那道《治安疏》,嘉靖刚缓过神来,头一个感觉不是生气,而是害怕。

他沉醉了几十年的“万马齐喑”,全是假的,大臣们早对他不满,就等着有个愣头青先捅破窗户纸,再抱团挤兑皇帝。

这次和“大礼议”可不一样,“大礼议”那会儿没这么个主动挑事的,大臣们有所顾虑,成不了气候。

海瑞这一上疏,大臣们只要围着他,让他背锅,嘉靖擅长的分化手段就不灵了。

所以嘉靖把海瑞关起来,却死活下不了杀他的决心。

毕竟自己没几天活头了,海瑞又摆明了死磕到底。

只要嘉靖一蹬腿,海瑞不管死没死,文官集团都得把他捧上天,那嘉靖可就彻底成反面教材了,从这点看,嘉靖已经输了,只能止损,不杀海瑞,让隆庆赦免他,给儿子留个好名声。

海瑞料到这步了吗?

不好说,兴许料到了,兴许没料到。

但不管怎样,他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也得了想要的结果,在真实历史里还青史留名,这可是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王用汲和谭纶也都是聪明人,一个温润如玉也算得有所名,一个在剧末当上南直隶巡抚。

不过我觉着,他俩比起海瑞,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火候。

海瑞是那种大气磅礴的“君子大巧”,王用汲、谭纶顶多算“若水中巧”,其他人,像张居正,也就是耍耍小聪明。

还得单拎出严世蕃来说说,这人昏招一个接一个,简直蠢笨,毫无巧劲可言。

剧里的大明官场,全靠暗示和潜规则运转。

皇帝给太监暗示,宫里给文官暗示,上级给下级暗示,慢慢形成一套暗规矩,大家都乖乖遵守。

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所有脏事千万别扯到嘉靖头上。

海瑞可不守这套,别人按这阴恻恻的潜规则办事,海瑞拿着《大明律》当尚方宝剑,把众人怼得哑口无言。

别人想给他暗示,他就跟张麻子上身似的,非得让人说明白。

有些事,一旦挑明,麻烦就大了,就像“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了称千斤都打不住”。

海瑞把啥都摆到阳光下,那些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一下子就没了力气。

海瑞这阳刚之气太猛,就连精明算计的徐阶,平时还以清流自居,跟海瑞也算盟友的徐阶,都扛不住压力,在剧外的真实历史里,还被海瑞逼着退还侵占的田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