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抗击气候变化的当下,碳中和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奔赴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碳汇交易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碳汇交易就是碳排放指标有盈余的地区或国家,将指标出售给有需求的一方,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
那么,国内外碳汇交易有哪些形式?普通人能否参与其中?
01国内外碳汇交易的主要形式依据《京都议定书》规则开展的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曾允许一些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符合要求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汇量,以抵减本国减排任务。但目前这类项目基本结束,成为碳汇交易发展历程中的历史。

国内碳市场中的林业碳汇项目
国内碳市场由“7+2”试点碳市场和国家碳市场构成。“7+2”试点碳市场覆盖二十多个行业,近3300家重点排放单位;全国碳市场现阶段仅纳入电力行业两千多家企业。碳市场以配额交易为主,允许企业用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的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产品抵消碳排放。
“7+2”试点碳市场的CCER覆盖16个领域,可用比例为基础配额的5%-10%;全国碳市场规定CCER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三种产品可用,比例为清缴配额的5%。
CCER产品开发需按国家备案的方法学实施项目,经国家批准的第三方机构审定、核查合格,由国家主管部门签发减排量后,才可进入碳市场交易。已备案的两百多个CCER项目方法学中,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仅有四个,分别针对无林地造林和有林地森林经营。

这导致林业碳汇项目在CCER项目中占比极少,截至2017年CCER暂停,近400个CCER项目中,仅有三个林业碳汇项目获得减排量签发。
除CCER外,国内7+2试点碳市场中的林业碳汇交易产品还有广州碳市场的碳普惠、福建碳市场的林业碳汇减排量。福建碳市场的林业碳汇(FFC)使用比例高达基础配额的10%,为国内林业碳汇交易树立了典范。
国内自愿减排碳汇项目
这类项目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以碳中和、碳补偿形式开展的自愿减排行动。近年来,通过林业碳汇实现碳中和备受青睐。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实施的近六十个碳中和项目,大多是企业和个人捐款造林进行碳中和,如2010年联合国天津气候会议、2014年北京APEC会议周、G20杭州峰会等碳中和项目,影响广泛。
此外,一些省区通过帮助建档贫困户出售碳汇获得生态补偿,如贵州省的单株碳汇、福建顺昌的一元碳汇等。这既属于公益性生态产品交易,也是生态补偿的有效补充。

国际自愿碳标准(VCS)项目
VCS项目的碳汇项目方法学覆盖面广,可开发项目众多。在国际合作加强的背景下,国内已开发一些VCS项目,买家主要来自全球500强企业,推动了全球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02普通人如何参与碳汇市场普通人也能参与碳汇市场。比如经常开车的有车族,想实现碳中和,可捐资购买北京绿化基金会碳中和基金的碳中和车贴。
据计算,北京市家庭一辆机动车一年平均行驶约1.1万公里,产生约三吨二氧化碳排放,在北京种八棵树生长20年,就能吸收这些碳排放,管护成本300元,捐资300元买一个车贴,就可实现爱车碳中和。
随着碳交易市场发展,个人参与碳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在碳排放权交易所开户交易是一种途径,截至2024年,湖北、广东和福建省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允许个人开户交易,个人开户通常需具备一定碳领域知识、金融交易经验和资金量。
个人还能在证券交易所通过买卖绿色金融相关的债券、基金和股票等间接参与碳市场;各地碳普惠平台允许个人通过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低碳行为累积碳积分,兑换实物奖励或经济价值。

碳汇交易是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它让碳排放有了价格,促使企业和个人重视节能减排,激励他们采取更多环保措施。同时,碳汇交易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现实。
需要明确,碳市场并非碳汇市场,碳汇交易只是碳市场中的小众产品。并非所有森林碳汇都能进入市场交易抵减碳排放,需严格按政策规定和方法学实施项目,进行专业开发,产生具有额外性的减排量才能进入交易。
即便不能进入市场交易的碳汇,参与以碳汇为补偿的生态产品交易也值得鼓励,因为保护森林碳储量和自然增量、减少森林碳排放至关重要。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份额逐年增加。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提升了交易效率、数据安全和监管透明度。
碳汇交易市场前景广阔,生态产品交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希望更多企业和公众参与碳补偿,推动碳汇交易市场发展,助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保护地球家园,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