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美国同日本发起关税壁垒,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失去了三十年,但在日美博弈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快速实现了经济复苏,一度让日本成为“亚洲制造业基地”。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凭借低成本优势向美国大量出口汽车、钢铁和电子产品,这也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激增。
对日本而言,这是日本在二战后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发达国家的根本,但对美国而言,巨大的贸易逆差意味着本国制造业的衰退。
就此,一场贸易争端拉开了帷幕。
1960年,美元危机爆发,这也标志着日美经济矛盾开始浮出水面。
美国认为日本的“倾销”行为威胁到了本土产业,1981年美国开始对日本钢铁加征关税,到了1987年更是以《美日半导体协议》为由限制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甚至对部分日本商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打压还不仅仅局限于关税。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这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进一步削弱了日本出口竞争力。
同时,美国也以安全为由限制日本企业并购美国公司,并通过301条款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
日本是如何应对的呢?
在初期,日本选择的是隐忍,试图通过产业升级来缓解冲击,但由于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催生出了资产泡沫,到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了漫长的经济停滞。
日本GDP增速从1980年代的4%骤降至1990年代的1%,这也导致日本出口导向型模式难以为继。
最终,真正让日美走出贸易分歧的,除了日本自身的地产泡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日本的经济模式的转型。
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转型为内需主导型经济体,以及日本自身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才让日美贸易摩擦告一段落。
今天,中美同样也面临着当初日美类似的结构性困境。
一方面美国对我国进行技术压制,这与80年代对日本半导体的打压一模一样。另一方面,美国同样也将我国商品视为“倾销”的源头,同时也是美国制造业衰退的主因。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国GDP占美国70%以上,远超日本巅峰期的40%,这意味着市场纵深更大,对美国关税的影响,自然也能够降低。
但挑战也在于,这一次美国并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全方位遏制”。
与日美贸易摩擦不同,美国对华打压更注重技术脱钩,例如芯片法案,以及金融制裁,实体清单,还有盟友协同,形成了全方位的围堵。
如果说当年的日美贸易摩擦仅仅只是贸易逆差和美国制造业衰退的问题,那么今天的中美贸易分歧,则战略纵深更大,几乎是全方位的分歧和竞争对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是转型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模式,可能还不是这场贸易争端的最终结局。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够依赖外需,不能够依赖出口。
因此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大力刺激国内投资增长,以抵消出口的重要性。
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这也导致居民消费占比偏低,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外部如果还面临着关税的话,就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
所以要想提高消费不过度依赖外需,那么就首先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才能够刺激消费的增长。
就目前而言,出口对我们来说仍然很重要。去年我国的贸易顺差接近1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也刷新了现代全球贸易史的新高。
贸易顺差越高,表明我国的制造能力越强,也表明我们的出口依赖越大。
出口依赖大看起来是坏事,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表明国外市场对我国制造业的依赖。
以电池、太阳能板为例,我国在这块的全球市占率都非常高,在欧洲甚至能够达到80%以上,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有意减少这一块的出口,就能够当成我们自己的“武器”,以遏制对方。
早在2024年12月份,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就曾发表文章,说这一次中美贸易摩擦会更具有破坏性,文章列举特朗普的发言,称要对我国商品扩大征税规模,还要堵塞我国出口商借道墨西哥等国家出口美国的路径。
事实上,目前来看特朗普的确也是这么做的。
和上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相比,我们如今的确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例如房地产,当年日美贸易摩擦就是如此,双方打着打着突然日本转头发现自己地产暴跌了。
而我们的房地产在2022年出现了拐点,最近几年都在陆续下跌,一些三四线城市更是跌到了十年前的房价。
巨大的泡沫,以及不变的杠杆,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国内的消费者支出,以及投资。
消费和投资,可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二。如今因为房地产下行双双受到影响,现在又迎面撞上特朗普的出口关税壁垒。
三驾马车,各有各的难。
我们和日本另一个相似的点还在于,人口老龄化。
人口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石,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才能够增长。
目前我国的人口平均年龄已经到了三十多岁,人口快速老化,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该国的创新能力会大幅下滑。
研究发现,人口结构越是年轻的国家,它的商业技术创新能力就越强。
反过来,老年人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偏见,往往在重大变革的过程中,会采取保守的倾向。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在互联网浪潮中没能够跟上步伐。
这更多是我们的挑战,而不是我们的机遇。
人口变老,新生儿减少,不是机遇;地产下行,居民债务端居高不下,也不是机遇;而出口所面临的关税壁垒,更不是机遇。
眼下来看,我们的自身的壁垒还在于庞大的产业链,作为世界工厂,生产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成品,这里有精密细小的上下游供应链,它们组成的护城河,反而是最强大的。
这些是留给我们的时间,同时也是留给我们的机会。
在面对分歧的时候,如果双方不能够达成共识的话,那么唯一的结果,就只剩下了竞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