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写一个关于尽职调查的系列内容,并不是想教你们什么知识,我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我只是想写一写,这些年看到的现象、项目以及个人的观点。仅希望能通过我的文章让你们了解一些潜规则,一些骗局,一些套路,以我的角度带你们看看这些年的市场。
尽管我常说创投类的财务尽调,没那么重要,但终究做的还是一个财务尽调嘛,所以其实还是会有大半的精力放在企业的财务数据,财务核算,财务制度,内控管理上的。
所以我打交道最多的应该是企业的财务,至少投资类的尽调是这样。
我怎么评价呢,我怕我说出来,又有人说我基数小,没有可参考性。
那就不要参考,咱们瞎聊一聊。
我做了这么多年,就发现很多财务的专业水平真的真的很一般。
不仅仅是初创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就是规模比较大了以后的企业,也有这个感觉。
也不是说他们的能力都在一个水平,而是他们的能力总低于职位、规模、应有的水平。
我见过很多企业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财务核算还是很不科学,它只是数据量变大了,其他的还是没变,他还在按票确认收入,财务数据还是严重失真,处于只能应付报税的水平。
这不是薪酬的问题,我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以前也认为属于钱没花够,请来的人不行。
后来我觉得不单单是这个原因,我觉得是整个财务行业的基础比较差。
当经济飞速发展起来了,资本市场一下子热起来了,企业多了,企业对财务专业的需求上来了,但是人才的数量质量没跟上。
最明显的体现其实不是啥复杂的问题,就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会计核算。
很多人不重视会计核算,觉得不重要,很基础,机械性工作。
财务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加工分析。
这个价值虽然基础但却很重要。
这个统计加工的过程,也叫会计核算,也叫记账。
我发现,很多人其实不太会财务核算,表相体现在他们做的账不准确,该有的统计维度没有,这个表相之下体现的是他们对经济业务和商业实质的不理解。
后来我跟很多很多财务沟通后发现,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不会去主动思考,他们做账看似是遵循了一些准则啊规则啊等等。
但其实更像是在搞简单的填空题,准则反而成了他们的枷锁,你问他为什么这样记?
他说他老师教的就是这样记,没了。
他们的思考模式就是,税务规定必须这样,准则规定必须这样,每天就是应付各种格式各种报表口径。
我说报表口径都把水平说高了,中小企业基本就是应付税务,账里的数据严重失真,企业的数据需求也指不上财务,基本上都是靠各部门自己统计的数据。
财务的数据呢,即不及时,也不准确,也没有完全遵守准则,很多人压根对准则的理解也没那么透彻,新收入准则五步法,现在可能还有很多人不明白呢。
我每次去企业做尽调,问财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咱们是怎么确认的收入?
能按准则,按权责发生制把收入成本费用确认好,期间匹配好的,就算是财务专业水平不错的了,基本就是拟ipo水平了。
你说他们是忽略了准则背后的经济逻辑也行,但我觉得是他们压根没理解,也没主动去思考准则背后的经济逻辑。
他们往往都没有思考过,二级科目要怎么设置?为什么要这么设置?这个费用为什么要核算在那里?准则为什么要这样规定?除了二级科目,还可以有三级科目四级科目。
财务核算,不是为准则为税务服务的,是为企业统计加工分析,提供数据服务的,不要本末倒置。
准则是用来更科学的帮你记录的,他给了你一个框架,剩下的你要根据你自己企业的需求去思考怎么核算。
说简单一点,这个账在框架下你怎么记,要去取决于你日后对数据的统计需求,这个需求来源于很多,比如领导分析的精细度,比如部门业务的特殊性。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一笔水电费,你核算在哪里?是分开核算,还是放在一个科目里核算?要不要部门核算?要不要按项目分摊?
这不是得看水电费在你这个企业的性质么,看看应该算作成本还是费用,其次再看看领导对数据的颗粒度啊。
就算是最简单的情况,水电费就是办公室管理费用,那如果领导从外面请来一个,开源节流的爹,让你统计一下去年办公室电费情况,但你没有把水电费分开核算,怎么办?是不是得从新统计,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就这么简单,帐怎么做,数据怎么统计,你是要根据需求而定的,如果在需求未知的情况下,我的建议是尽量精细,维度多一点,这样省的以后有这个需求了,还得从新统计。
我再给你们举一个特别容易忽视的例子哈。
很多企业福利很好,拿到投资了嘛,很大方,会报销员工所有的差旅费,就是虽然规定了差旅标准,但实际不会按标准去要求,超出标准的也给报,员工开车外出,油费也报,就给了一个额度,提供加油票就报,不管你去哪。
这种情况,不严谨的呢,可能就全怼进差旅费了,严谨一点的呢,就算职工福利费了。
但这两种核算其实都不准确,最准确的核算是应该差旅标准内的算差旅费,之外的算福利费,当然这个会可能会增加一点点工作量。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想吹毛求疵,我是想表达,财务数据要尽全力追求真实准确,而不是在你这个核算的环节就跟我说抓大放小。
我当然知道应该抓大放小了,这数据要不是已经变态到让我疑问哪来的这么多差旅费,我都不知道你们是这么记录的。
再换个角度说,如果还是那个开源节流的爹,让你统计一下公司给员工在差旅上额外多支付了多少福利费,看看明年削减一下,做个预算,你说你怎么弄?
当然了,我知道,你们都是瞎弄,哈哈,瞎算呗,反正准不准谁也不知道,瞎算不好听,匡算,预估,毛估,抓大放小。
之前的瞎算算没事,之后要把这个维度统计上,也是一个进步。
我举这么简单的例子,就是想表达,不是薪酬的事,那些工资高的财务,也犯这种低级错误。
很多人去判断这个支出到底是成本还是费用,到底是什么费用,他是根据发票开票内容定的。
有人跟我说他是有税务口径的考虑,这个也不对,税会本来就应该有差异,要杜绝总以税务口径去做账的习惯。
大部分人其实也没有税务考虑,就是单纯瞎记,说白了就是他不理解这个费用在他们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性质。
我真不夸张的说哈,我见过很多干了一两年的会计,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企业到底是怎么个运营模式,经营流程。
因为他们机械化局部的工作,不需要他们思考这么多,导致他们越来越退化,能力难以提升。
所以我一直认为财务bp是一种退步,至少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绝对是退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也算不上进步。
从我上班的第一天,就存在财务bp这个角色,很多年了,只不过那会不叫这个名字罢了。
以后抽时间专门说一说这个财务bp的问题。
还有一种我见的比较多的返工情况,就是合并报表的数据统计,主要就是收入成本。
企业之前没有合并报表需求,可能就没有统计这个维度的数据,就是没把收入成本按产品、按关联方和非关联方、合并范围内关联方和非合并范围内关联方区分。
他要是有供应商模块和客户模块,还好,要是没有那就只能从新统计了。
企业自己平时也有统计这个内部交易数据,但是是存在于他们的内部分析报表,这个数据独立于财务系统,没法验证,所以不能采用。
会计核算其实真的特别重要,是一切的基础。
如果你第一步的数据分类就不准,那生成的报表也就失真,你做的财务分析也就没用。
你想让分类准,靠的是你对企业商业模式的透彻理解,对业务流程的熟悉,你要有框架思维和全局思维,知道企业怎么运转的,哪个环节因为什么产生了收入成本费用,你再根据准则,根据企业对数据分析的精细化要求,去考虑如何核算。
你想让基础数据又准又及时,靠的是环环相扣的财务管理流程,完整的内控制度,才能保证你拿到的基础数据是真实准确高效的,不然基础数据不准,你分类再准再科学也没用。
很多人他考下了不错的职称,但是工作能力还是很差,不是书本教的没用,也不是准则不科学,是他没有深刻的理解准则背后的商业逻辑,他没遇到这么复杂的问题,他就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成长,很多人连到底为什么要走一下应付职工薪酬都理解不了。
这个会计普遍基础差的问题我跟一些朋友也聊过,他们认为是学校的教育以及职称的考试有问题,没有与时俱进,他说他自己评高级职称的时候被问了一对莫名其妙的理论以及会计起源的问题,感觉那些老师像活在上个世纪算盘时代的人。
学校这个我没法评价,但我觉得职称考试来讲它本身也只是一个片面的考试,本来也说明不了全部,而去很多内容也是有涉及,只是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情况下,理解起来很困难罢了。
我的感受就是准则以及CPA教材,绝对是够用的,是想在了大部分情况前面的,你不理解,只是因为你还没遇到那么复杂的问题,你才会觉得准则多此一举,有一天你遇到那个问题了,你会惊叹准则和教材的高明。
当然了,这只是局限于你账务处理的专业水平,企业中的财务工作,账务处理只占一部分,这部分往往还会有事务所帮你调整,企业工作中更多需要的是你的沟通协作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基于商业市场的理解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所以你想成长,就必须让自己一直面对更复杂的问题,那就要宁当凤尾不当鸡头,一定要去更大的公司处理更复杂的业务,同时你要去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的工作。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皆为匹夫”,我们会在里面分享财务管理、尽职调查的实操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