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抬行军法”和徒步行军世界记录,你有认知吗?

徐渡泸说正史 2024-03-20 07:09:28

解放军的行军能力超强,怎么做到的?网上冒出这么个说法:

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这不是扯淡嘛。志愿军的行军能力靠的是千锤百炼和超强意志,没有这样行军的​。

可是正常人认为胡扯,留言的很多人却深信不疑,甚至有人出来“科普”,说这就是三三制在行军中的运用,很认真的模样。

荒谬可笑,蔑视常识,问题出在哪儿?说起来,和现在特别时兴的“认知”一词一样,这个笑话来自台岛。

现在有些人滥学台式用语,好多词都是从台湾照搬过来的,似乎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有文化、上档次。自从蔡婆子先用了认知战这个词,一群人马上趋之若鹜地模仿,好像真发现了现代战争新的作战方式。云山雾罩一大堆,不就是宣传战嘛,海峡那边叫心战,退到岛上那年就有了。

“行军三人抬”这个笑话刚出来的时候。最先出来调侃的是李敖。李敖说,对解放军的行军速度,国民党有个离奇的描写,就是所谓的三人行。说共产党的行军,三人一组,用滑杆,两人抬一个,被抬的可以休息,因为可以轮流抬人,轮流休息,所以解放军比国军体力好,行军快。

李敖做过台军的预备军官,参加过各种行军训练,他说,国民党嘴里的“匪行军速度“,按那个标准,他所在的整个部队都赶不上。行军力只能是辛苦训练的结果,三人抬就是胡扯。

李敖还披露,国民党逃到台湾后,专门研究解放军为什么行军奇快,蒋介石有个(44)机密甲字第038号手令,指示属下:共匪战法应积极搜集资料,并可聘任对俄共有研究之专家,作有系统之研究,分期编著报告。

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匪军战法专题研究组“,终于在1958年8月完成了《匪军战略战术之研究》一书,对解放军的行军研究的很详细:

“一、行军之目的:有所谓一切的走都是为打之口号,意既行军为求达成作战上之要求。

二,行军力之培养:匪为培养行军力,常以连队为单位,于拂晓前入暮后,实施行军训练,于天明前走数十里至新地点,再进早餐之训练(此为大陆时我军之经验),以养成忍苦耐劳,挨饿受寒之习惯,发挥其强韧矫健之行军力。

但匪参加韩战后,初期,虽仍以徒步行军为主,以后亦多采车辆行军之方式,但仍一贯鼓励发挥徒步行军之效能,匪军认为步行为部队运动上最可靠之方法,并具有下列之优点:1.编组迅速实施简单,2.少受道路天候季节之影响,3.在与敌接触时可得适合需要之速度,4.对空袭较安全,隐蔽工作简单。

但匪军亦承认徒步行军有如下之缺点:1.速度慢,2.部队易疲劳而减低战斗力,由于匪军之重视徒步行军,概想将来反攻大陆之际,匪部队机动,将仍多发挥其徒步行军之特长

三、匪行军速度,通常为每小时3至4哩(英里),但出发及接近集合区之速率,平均每小时为1哩半,韩战时在退却或遭联军追击时,行军速度每小时可增至5-6哩,并能持续保持数小时以上,在正常状态下,行军一小时做5至10分钟之休息,如撤退或遭受敌军穷追时,则能做整夜行军,而不休息。……“

这段数字,基本接近解放军常行军和急行军的速度,但是将领们又在蒙委座,他们只说退却和遭美军追击时的速度,不提志愿军的进攻速度,穿插速度。前车之鉴不远,后者才是“实用性“所在,许是旧事难怀,只能 “为尊者讳“。

当然,国民党军方检讨战史,肯定不会出“三人抬行军“这种笑话。敢编这种段子的,不是象牙塔里的”智识分子“,就是电视台搞脱口秀的某些活宝,就和茶蛋榨菜的笑话一样。

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动不动就被围,主将排队被俘,急得拥趸们有怨难言:怎么不把解放军也围一次,也打上一次援,无法认知,难以认知啊。就像黄维兵团,怎么被兵力相当的中野说围就给围了,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黄维兵团还是美式装备,有坦克,有数百辆卡车,怎么不是黄维把中野给围住打?说来也是无奈,“国军”的摩托化行军只能用于部分兵力,美械虽好,奈何不够。军、师一级作战单位又不再敢独立行动,全兵团必须抱团走路,大部分还得靠两条腿,行军快慢取决于步兵徒步速度,走到哪算哪。因为两条腿跟不上,行军力太差,只能被围,从不围人。

其实解放军的行军能力也是有起伏的,新兵多了,行军速度就慢,因为训练太少。粟裕在黄桥战役的总结中就曾指出:“现在的行军力比起内战时代相差太远了,过去一天一夜是180里还打仗,而我们从黄桥到东台100多里路追了五天,如果行军力强,首先打到海安去,使顽军来不及撤退,胜利还要大的多。”

行军力高低首先影响战役决心,林彪说,什么是出其不意?敌人按正常行军速度算,认为我们三天才能到,我们一天一夜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就能打胜仗。韩先楚就奔袭了威远堡。

行军一靠练,二靠走,三靠能吃苦。穿插三所里的38军113师,在出发前下过死命令,途中一刻也不能停。各团都做好充任前卫团的准备,一旦前卫遇敌纠缠,后队迅速越前继续急行军。行军路线是北朝鲜冰封雪盖的崎岖山路,连吃饭都是从干粮袋里抓把炒苞谷边走边吃。师长都在雪里连走带爬,谁敢躺担架上让人抬。

担架,是向后运送伤员用的,担架队的任务是前送给养药品,后送伤员病员,不是战斗员轮流睡大觉用的。你睡舒服了,其他两人相当于增加一倍还多的单兵负荷坚持强行军,其中一个还要跟着你继续抬,你快得起来,人家快的起来吗?

担架的行进速度慢于单人徒步,这是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志愿军的伤员后送是分级设置的,军以下为作战区,又称战术后方:伤员从火线(营连阵地)经抢救包扎,后送到团救护所急救、抗休克并留治10天内能痊愈的伤员,这个区间主要要靠步行和担架,部分能用上畜力车和回空汽车。下一阶段是到师救护所做早期手术处理,并留治20天内能痊愈的伤员,以及重伤员再从师救护所到军外科机动医院,都是用回空载重汽车。

从作战区再需要后送,就是兵站区(又称战役后方)的前沿医院、中途医院、基地医院。伤势更复杂的伤员,需从基地医院回国治疗,就要乘火车了,前期用棚车,后期有野战卫生列车。​​

一个志愿军伤员,从火线送回国内治疗,一般要经过500公里左右路程。三年中,志愿军卫勤组织共救治伤员38.3万,治愈归队21.7万。能做到分级收治、分段运输,主要是靠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而且,在抗美援朝初期,两个人抬担架护送不了伤员,志愿军卫勤部门有规定,每副担架要4-6人,由火线包送到团,或从团包送到师。伤员要避免磕碰和颠簸,防止二次受伤,担架员是非常疲劳的。后来做了改进,每1-2公里设一个由避弹洞的接力站,给伤员和担架员存有茶水和干粮,并备有空担架。接力运送只换担架员不换担架,节省了担架员的体力,提高了效率,自此才用两个担架员抬担架。实际上,山地搬运伤员的最好方式是人背,前线卫生员创造了单木座架和布背篼,比担架适用。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从前沿的担架到汽车、火车,随时处于美军的空袭威胁中,只能在夜间行进。抬担架是重体力活,急行军的基本要求是尽量轻装,让急行军的步兵抬担架简直是呆鼠想出来的。

“行军三人抬”这种段子可别瞎抄。搬来的词不少了,说着新鲜新鲜就行了,那种只学会了认字,对物理常识和现实世界“七窍通了六窍”的“知“,还是别学,别把自己”认知“傻了。

0 阅读:3

徐渡泸说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