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为什么都偏爱大棉袄?因为大棉袄有战斗力

徐渡泸说正史 2024-03-20 07:11:33

军服漂亮和能不能打仗,没有必然联系,土八路打了那么多年仗,把军服笔挺的对手都打败了。毕竟,战斗力要靠打仗,不能靠打扮。

战争年代留下的很多老照片,臃肿肥大的军衣,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大棉袄”现象,我军高级指挥员和普通战士着装没有两样,这种官兵一致的着装情况极为普遍。

首先是统帅爱穿大棉袄。

不修边幅,不虑场合,没穿过西装、西式军装,不知道什么叫挺括合体,没有勋章可佩,没有勋表,没有绶带,不讲究质地面料,不懂颜色搭配,身上佩过的饰物仅两种,一是红帽徽,二是红领章,常年如一日,有啥穿啥。

自己不穿气派也就罢了,还要求全党全军务必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地球上如果评选着装最差的军事家,全票当选第一没什么疑问。

还有总司令。

总司令的大棉袄,在历史镜头里是相当抢眼的。朱老总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云南讲武堂在近代军事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像军装笔挺、八字胡、武装带、大洋马、指挥刀那些排场,早就享用过。

南昌起义部队眼看就要散伙之际,正是朱老总在天心圩的振臂一呼,为建军伟业缔造了不世之功。这是位爱穿土布军装的总司令,戎衣粗陋却乐此不疲,但领率着一支中国最能吃苦,最敢同强敌叫板并最能打仗的军队。

那个年代,不仅不讲穿,而且照相也没有什么C位,这是现在满脑子等级观念的人难以理解的。1944年的彭、朱、叶、聂、陈,这些后来的开国元帅,看来很随意,不就是照个相,多大事。抗战时各根据地条件不一样,用的染料五花八门,军装颜色有灰有黄有绿,黑白照片能见色差:

军装比较讲究的,是到东北以后的林彪,林罗刘都穿着呢子军装,但抗战前后,抗大校长也是大棉袄。

从抗战开始,彭大将军常年一身士兵服,1938年蒋介石在洛阳召开一、二战区将领会议,八路军正副总司令都穿着一身布军服,打着绑腿,和满座国民党将领的黄呢军服、马靴锃亮形成鲜明对比,尤其让众人惊讶的是,在山西作战的副总司令彭德怀竟穿着双草鞋。朱、彭是落实八路军应发粮饷来的,蒋介石会后邀彭德怀到武汉继续谈。

蒋介石问彭德怀家里在湖南还有什么人,彭德怀说,承蒙委座垂爱,何健主席把我家祖上三代祖坟都挖了,只有两个弟弟流落在外。蒋一向喜欢给下属送钱以示恩惠,拿出一张五万元支票,说这是给副总司令的薄仪。彭德怀答:身为抗日军人,职每月有八路军规定的津贴费,其他分文不能领受,八路军在前方浴血奋战,衣食不继,粮单两缺,委座若以抗战为重,希按兵员实数发饷。

蒋说那是另外一回事,要他把钱收下,彭德怀答曰:我们共产党人,绝无个人收财之理。给老蒋弄了个没趣。

西北野战军衣食艰难,进军新疆后,才改变了每天只吃两顿饭的规定。进疆前做的粗黄呢军装,彭大将军过鸭绿江时还穿着。

大棉袄还有新四军军长,抗战胜利后,陈毅参加济南军调会议,国民党将领回忆,陈毅穿着一身新四军自制的粗棉布军服,但嗓门特大,态度很硬。

士兵粗布军服那时候不分大小,俗称二尺半,当兵就说穿上了二尺半。下面照片中C位的这位师范生,这大褂子够夸张,可哪个黄埔门生敢说他不会打仗。

军服皱皱巴巴不代表内务不严格,更不代表军容不严整。粟裕大将到晚年,只要穿军装,风纪扣都要扣的规规矩矩,衬衣毛衣必须扎进裤腰里。病重在床需要人帮助穿衣,仍然这样要求,严谨作风秉持终生。

上面这张更有看头,里面最瘦小、军服最皱巴的人,让蒋军各种嫡系,各种名将吃尽苦头,“旋风司令”没上过什么军校,更别提留洋。但没有他,现在去海南得办通行证。

其实,大棉袄有大智慧。肥大的军衣是有讲究的,不是根据地棉花多的用不完,而是在战场上更实用,是长期打仗研究出来的。

张灵甫看出了这个门道,他说共军军衣比国军好,蒋介石还纳闷:匪军有军装?张灵甫就把在两淮作战中缴获的军装给他看,说了三个优点:他们的军衣,一是长厚,很暖和,可以省去大衣,还方便,我们的军衣短,遮不住屁股,又很薄,不穿大衣受冻,穿了又不方便;二是肩上扎线,扛枪弹耐磨,国军的不扎线,烂的很快;三是军裤很长,国军的很短,还要用绑腿打起来。蒋说你不要替共军宣传,我不要听,我不要听,你快下去。

太行山上的大棉袄也是很抢眼的。

刘伯承在南昌起义后,受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上的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该校称为苏联红军军官的摇篮,后来的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铁木辛格都是这所军校出来的。

刘伯承入学时已经35岁,是中国学员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入校就扛着将级肩章,脚蹬马靴,除此以外,还发竖领的列宁式夹克,纽扣在左边的紫色乌克兰衬衫以及西装,因军阶较高,还有供给证,可以享受特供食品。不过他的心思全在学俄语上,凭着一只独眼日夜苦读。一门心思学到先进的军事理论,回去组织工农武装。

1928年秋天,刘伯承以各科全优和出色的俄文水平毕业,升入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比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高一期。

受过正规高等军事教育的刘伯承左权等人,回国后对红军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刘伯承担任红军学校校长期间,编撰了多部红军的作战条令,也正是在这时,又换上草鞋的刘伯承,为了给红军注入官兵一致的建军思想,把民国的旧军语改了,创造了司令员,指战员,以及警卫员,炊事员等八大员这些沿用至今的职务称谓。

共产党军队将领都穿大棉袄,其本质是由官兵一致的建军思想决定的,说来也简单,因为战士都是土布大棉袄,所以高级指挥员的大棉袄代表战斗力。

国民党军队也有爱穿大棉袄的,比如傅作义。傅作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电影《大决战》对傅作义的着装还原的非常真实,身为“剿总”司令的傅作义,穿着一身国民党士兵服,近年拍摄的电视剧也延续了这一形象。不能因为起义了,抗日名将就少了傅作义,国民党的最高勋章是国光勋章,在大陆期间,只有两人获得,一是蒋介石,再一个就是傅作义。

抗战初期,傅作义请来大量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到35军当政工干部。和八路军一样,傅作义部队管士兵叫战士,当时被国府大员酸溜溜地称为七路半。

傅作义平常只穿士兵服,他的住处就在操场里,要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穿不了将官服。在晋军当连长时,每天都和连队一起出操,排长口令喊的不规范,他才从队列里出来纠正。傅作义对国民党的操典有自己的见解,认为这些操典都是学日本的,用这个来和日本人打肯定不行。傅部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与国民党中央军不同,傅部是注重练近战夜战的。近战肉搏,傅部有个专门名称,叫飞刺刀,真是充满战斗性的土话。特点是,在即将白刃相接的刹那,把枪膛中的一颗子弹打出去,打中最好,打不中立即端枪突刺。

1933年长城抗战,日军在两个方向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防御,前期是西北军宋哲元部的喜峰口罗文峪,后期是怀柔以西的傅作义35军牛栏山阵地。

迎击火力强劲,武士道精神疯狂的关东军,傅作义指示三分用枪,七分用土,亲自指导构筑的防御工事。工事分为上下两层,暗堡、交通壕、隐蔽部构筑的非常讲究。战斗中多处阵地都能与敌反复争夺,扫机枪飞刺刀。最紧急的时候,炮手从掩体中推出山炮,使用危险性极大的零线子母弹,炮弹出膛数十米既炸,将方圆二,三十米内的日军尽数轰毙,战后,日军对晋绥军的构工水平表示佩服。

就在35军调动预备队,集中全部晋造汤姆森冲锋枪准备夜袭日军,摆脱被动防御之际,北平军分会主席何应钦命令撤军。傅作义说,日军先撤,我才撤。何应钦以停战谈判即将开始为由一再催促,傅作义怒了,告诉何应钦,在敌人火力追击下撤退,我不会。

实际上,傅作义部不仅善于防守,还善于打进攻战。组织汽车骑兵步兵联合奔袭,才是其作战的特点,36年长途奔袭百灵庙,39年突袭包头,40年连续取得五原绥西大捷,都是傅作义的得意之战,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中是个另类。国民党军队抗战中主动进攻实在少之又少,蒋介石为此给傅作义发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傅作义公开发表辞勋文告,称五原大捷是全军将士以死拼杀的结果,个人不愿领奖。

可是,战后董其武到重庆领装备,只给了27挺轻机枪和300多支步枪,董其武回到招待所,看见同室中央军嫡系16军军长董钊的装备清单上,批示的却是全军换装,才明白杂牌再能打,想换好装备也轮不上。

北平起义后的傅作义部队,改编成23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顶着美军高强度的空中轰炸修建机场,回国后很大一部分改编为工程兵,能吃苦的作风是有传统的。随19兵团西进的骑四师,参加了宁夏剿匪平叛,很多基层军官成为解放军骑兵第一师的军事干部。

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才有激励士气可言。

军服的防护功能应该与时俱进,至于式样,军队传统和国情特点也不应该丢掉。若论军服形象和战斗力的关系,当年的大棉袄最有说服力。

0 阅读:34

徐渡泸说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