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不爱用这件阵地战大杀器

徐渡泸说正史 2024-03-25 03:43:19

不知道是网络影响了影视,还是影视影响了网络,网上国共军队用语不分,军制混淆的乱象荒唐可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本质区别,在被有意无意地淡化。

比如“国军”与我军并称,不知道写文者是站在哪个岸上,历史事实是,解放战争以后,解放军从来没把国民党军称为国军,只称国民党军,或者蒋军。一个早就被赶出联合国,退到岛上的军队,除了自称,怎么配用这个词,不是笑话吗。

再比如,我军有侦察分队,从侦察营、连、排、班到侦察兵,是解放军特有的编制和军事术语,国民党从来没这个称呼。国民党军的编制里只有搜索队、谍报队、斥候,情报员,谍报员。某电视剧设计了一个国民党的兵油子,自称是国民党新六军的“侦察班长”,竟然跑到志愿军里当起兵王来了,连基本的审俘甄别关怎么过还没编圆,就开始往下煽情,国民党军队的谍报队属于特务系统,被俘后主动登记都要接受审查,装不知道可糊弄不过去。

最可笑的是国民党兵也能立几等几等功,立功创模运动是解放军的独创,评功重点是基层干部战士,国民党哪有这个?国民党只有大功小功两个记功等级,没士兵什么事,是专门奖赏军官的,特别是高级军官。抗战时八路军都没有立功制度,国民党兵咋立的一等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带兵方式,来源于建军宗旨,决定着兵心士气,表现在战争胜负,这也好意思拿来乱传越?

实际上,有些东西国民党军根本没有,硬给国民党搬都搬不过去,根本不会用,也没用过,最典型的就是送炸药包,我军又称送爆,爆破。

谁见过国民党兵报炸药包炸碉堡的记载?回想回想,没错吧?

在民国时期的操典和教范里,就没有步兵用炸药包炸碉堡这一项,国民党军队的典范令来自日本,使用炸药是工兵的事。

步兵连普遍掌握爆破技术,用炸药攻坚,是解放军的独创,这是一项群众性的创造,是在当时的战场环境和装备条件下,为解决攻坚难题,由八路军里的煤矿工人在实战中摸索出来的,山东根据地用的最早,形成系统性的攻坚战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朱总司令指导解放石家庄。东北野战军的攻坚老虎,华东野战军的三纵,华北的临汾旅,都以擅于爆破闻名。

有个网络热词叫什么火力不足恐惧症,不知是谁给解放军安的,火力不足不假,恐惧大可不必穿越给那时的解放军,敌火下爆破是最危险的任务,要冒着弹雨接敌,还要胆大心细,动作熟练,当年的人眼睛都不眨就往上冲,怎么会恐惧,那一代人如果没事就恐惧,国民党败不到岛上去。

爆破攻坚始于抗战,抗战时期装备匮乏,八路军主要军事技术练的就老三样,射击,投弹,刺杀。解放战争初期,随着各大战略区野战兵团的建立,增加了一项土工作业,到1948年蒋军转入重点防御,解放军已经进入大规模野战攻坚和夺取蒋军坚固设防城市的阶段,遂加上爆破成为五大军事技术。

任何一项战术的出现都源出于战场需要,解放军攻坚战术就是火力、爆破、突击的结合,从石家庄攻坚战提出,到全军各部队迅速推广,再到三大战役,解放军在实战中不断总结提高,成为解放战争中无坚不摧的阵地战利器。

单兵爆破技战术是针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特点产生的,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凭借装备优势长驱直入,在运动战中损兵折将,又采取分进合击,几路进攻部队间隙很大,结果快速纵队没了,后来又搞齐头并进,还是解决不了互相协同问题,七十四师又没了,于是祭出了看家本事。

看家本事就是收缩防守,每进一步就做子母堡,孟良崮大捷后,粟裕指挥四个纵队攻歼南麻的胡琏整11师,结果没有打下来,天气不作美,大雨落蒙阴,炸药受潮,导火索拉不响,也有轻敌和侦察不详的因素在内,总之,子母堡不太好对付。

子母堡是怎么来的,华野二纵副司令员,后来的三野参谋长张震非常明确你地指出,它的产生,是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在美顾问指示下,利用湘桂山地对付日寇联合兵种进攻的,在构筑上,永久筑城以钢筋水泥掩盖,南麻是半永久筑城,临朐是野战筑城。阵地编成是纵深的,多至4道,在一个主阵地周围,又环以小子母堡群,子母堡间又各设独自之铁丝网、鹿砦2至3道,母堡外围有伞兵坑,在子母堡侧后控制有强大的反冲锋部队,一般说,敌占领半天以上,子母堡阵地就可编成,不过掩盖及副防御较差,但铁丝网是有的,因敌常带刺铁丝网行进。

对付子母堡的办法,是步炮协同, 小群多路,分头爆破,小组攻击,保持强大的预备队专打敌反冲锋。火、爆、突之间搞好协同配合。

华北的石家庄战役是解放战争夺取的第一个大城市,在攻坚之前,朱德总司令亲自指导晋察冀部队,强调活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就是勇敢加技术,解放战争很快就进入连续的城市攻坚战,全军都应尽快掌握攻坚战术。

在此之前,总司令亲自抓了华北的军工生产,华北军工已经能制造掷弹筒和中小口径迫击炮,还有硝胺炸药。为满足攻坚战需要,朱总司令指示各军工厂满负荷生产炮弹手榴弹和炸药,不仅供应华北,而且供应华东,西北野战军的炸药也来自华北。无论是影视还是历史书籍,很少见解放军炸药跟不上,原因就在于此。

城市攻坚的提出和重视是总司令的重要贡献,1948年朱总司令曾与参加城南庄会议返回的陈毅粟裕一起去濮阳华野西兵团驻地慰问,在路途中办了两件大事,都和攻坚战有关,一是专门和陈粟一起,察看了元氏县的城墙。元氏是平汉线上的一座小城,城墙是石砌的,极为坚固,大口径重炮都破坏不了。打石家庄,朱老总专门从华野调了一个105榴弹炮营支援晋察冀部队,因路途耽误没有赶上总攻,即用来打元氏攻坚战,石家庄打了六天,小石头城却用了半个月,因为用的是坑道爆破,挖坑道耗时费力,总司令三人主要是来察看爆破效果。

坑道爆破在滇西的松山战役中,国民党军用过。步兵送炸药包炸工事,国民党没用过。

朱老总办的另一件大事,是给华北局领导发电,指示要全力运炸药支持徐向前打临汾,不要做时间限制,如果打不下来就放弃,不仅前功尽弃,也锻炼不出攻坚部队来,后方不要做出停止攻击的决定。这两件事都是为了推广石门攻坚经验,促进爆破战术在全军的使用。徐帅非常感动,用72天时间,用坑道爆破轰开7了临汾。

战略决战中,解放军更多的是村落攻坚战,国民党军只要被围,马上依托村庄构筑工事死守,碾庄、双堆集、陈官庄无不如此,除了使用炮兵,还要靠爆破。

为什么有了重炮,攻坚还要用爆破?

华野三纵以擅长爆破闻名,大决战之前,三纵司令员何以祥正好在石家庄养伤,被周恩来副主席和朱老总专门叫到西柏坡,了解华野部队使用爆破的情况。周副主席说何以祥,你介绍一下你们的攻坚战术,优缺点都可以说,实事求是。

当问到为什么大炮不能发挥主要作用时,何以祥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炮,更没有那么多炮弹,不可能全部摧毁敌人的地堡和暗堡,残存的目标还得靠炸药。

朱总司令说,你们纵队的炮兵力量还是比较强的呢!

何以祥说,我们攻坚多,缴获的炮多一些,可是带不动,供不上。而且像地堡暗堡子母堡等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非直接命中是打不塌的,还得用炸药,一个一个解决。

周副主席转头对总司令说,目前,对炮兵的威力是不能讲的太过分了。

总司令说,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现有炮兵的威力,可是不能造成依赖炮兵的观念,更不能造成没有重武器就不能打胜仗的说法。

何以祥又说:我们体会,攻坚战斗最重要的是指战员的勇猛顽强,在几次攻击失利,伤亡很大的情况下,还能够组织剩余部队再次攻上去,一个班面临几倍敌人的反扑,仍然能坚守突破口,这些都是胜利的关键,没有这一条,什么也谈不上,现在还是敌强我弱,每一仗都很艰苦,采用爆破和炮火相配合的威力,才能消灭敌人。

何司令员晚上受到五个菜的招待,按照西柏坡标准,前线回来的同志一般是两菜一汤。

了解完了爆破,华野特纵司令员陈锐霆,华北炮兵旅旅长高存信,又一起被召到西柏坡汇报炮兵情况。

由此可知,即使有大量炮兵,也从来没有什么穷则迂回穿插,富则火力覆盖的说法,解放战争后期,打锦州用了600门炮,打天津用了1200多门炮,打太原用了1300多门炮,也没有炮声一起,白旗乱举那种景象,仍然要靠步兵进行连续爆破,兵力火力全面占优,解决战斗仍然要靠步兵,仍然要付出很大的伤亡,这是攻坚战的特点。

再如总攻太原,四野支援了一个炮一师,有150重炮,对解放太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作用,主要是压制阎军炮群和掩护步兵冲击,而突破太原城垣,攻城部队分十二路破城,重炮打破坏射击,只在城墙上开口两处,其中一处因为坡陡,步兵进行了再次爆破,破坏射击效果不佳的原因,还有一个是烟雾遮挡了城墙,而在战前为了不暴露突破点,没有进行试射。有的部队是用最原始的搭云梯登城的,比如179师,也就是临汾旅。

打锦州舍身堵枪眼的烈士梁士英,留下了对蒋军碉堡的爆破心得,砖石结构的用炸药包放在射击孔下效果最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用爆破筒沿射孔插入威力最大,爆破是群众性的发明,也是群众性的战术,爆破,是进攻专用。是连队勇敢的标志。

国民党的哪个总司令研究这些,又有哪个部队攻击野战工事,随身带着大小炸药包,见了鹿砦铁丝网就炸上天,见了壕沟就炸土填平,又有哪个部队的爆破人员评功优先,津贴待遇高于普通士兵?要有了,就没有塔山黑山徐东那些阻击战了。

泾渭分明,容不得浑水摸鱼。

0 阅读:4

徐渡泸说正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