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英国急迫的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殖民就成了最优之选,英国的殖民统治由此开始。而在亚洲,被大炮轰开国门的不仅仅是鸦片战争一败涂地的中国,还有一个同样古老的文明,印度也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印度长久以来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国内有着非常激化的社会矛盾,而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政府对于印度当地的人口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想通过人口普查的方式来进行统计,以达到对印度更好的管理,让英国政府料想不到的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却与人口普查发生了极大的冲突。
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英国在印度一破一立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双重使命论是马克思提出的,英国对于印度的治理方式研究,他提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主义,对于印度乃至整个亚洲是有着突破意义的。也就是所谓的仁慈专制。
殖民主义进入印度社会之后,一定程度上确实伤害到了当时的印度社会,但是也是印度进入西方是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仁慈专制,它的侧重点是通过殖民的方式把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等引进印度,在满足了英国既有利益的同时,也使得印度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印度当时的封建统治被摧毁,直接管理印度的是英国政府。
但是这种看上去很美好的治理方法却引发了印度人民极大的不满,1858年的印度大起义,使得英国政府明白了,殖民地想要完全控制,需要当地人民民心理上的听从。
从当时来看英国人的日不落帝国信念遭到了打击,那些反对帝国主义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而传统的殖民掠夺方式并不能够长久的维护殖民地的管理,所以英国那种以西方的方式管理印度的治理方式,并且总是强调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时印度人的不满愈加高涨,印度的独立运动也开始爆发。
在经历了布尔战争之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者们认为,有必要提高当地印度人的地位以及满足小部分印度人的利益,从感情上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以此来获得认同感。
即便如此,印度当时的反对声音依旧很强烈,就是因为殖民统治本身所带有的剥削性质,使得即便是带着仁慈口号的专制统治,并没有考虑到印度人的基本需求,他只是强调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合理性以及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所谓的仁慈只是为了巩固统治,如果印度人不承认英国的权力,那么就享受不到英国的仁慈手段。综上所述,英国对印度的仁慈专制政策,其实是当时西方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
商业繁荣带来的霸权主义,分而治之——“仁慈专制”在印度人口普查中的作用印度的人口普查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较为先进的行列,印度人也以此为傲。人口普查也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留给印度的一项财产,尽管1872年现代意义上的全国人口普查才正式开始,但其实印度古代的人口普查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年前。
在印度古代史诗《梨俱吠陀》中就有记载,当时已经存在某种程度上以统计全国人口为目的的政治活动。而发展到印度历史上最为强大的莫卧儿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涵盖区域广阔,核查程度仔细的,系统性的人口普查。
而英国在印度所进行的多次人口普查,其目的却有了一定的改变,刚刚进入印度的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此之前,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仅限于来访和出使,有但是却不频繁,所以初初进入印度进行商业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为了对印度当地人口情况,社会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所以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口统计,伴随着印度政权愈加腐败,东印度公司从性质上也发生了转变,从商业性的公司变成了拥有军事力量和领土的政权。
东印度公司对于印度的统治,其源头来源于英国政府。当时东印度公司进行的各种人口普查活动,从操作和技术上都更现代化,根据性别宗教以及行业等等划分出了印度的社会阶层,但是这却与印度的本土等级划分制度发生了冲突,也就是印度流传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由此印度人开始反对英国在印度所执行的人口普查活动,并且出台的报告也在印度人中引起了一阵骚乱。
殖民时期的殖民者并不把印度人平等的看待,所以所谓的仁慈,他也有着相对的客观性,第一点就是印度的种姓和妇女权利。印度的种姓制度至今仍然在延续,而妇女地位同样也是非常低下。当时英国对印度的人口普查报告中就大量揭露了印度社会风俗中丑陋的面貌。同时它也使得英国政府对于印度公共卫生,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助困救灾活动的开展,有了更深一步的掌握。
从这一点来看,仿佛英国的仁慈专制给印度带来的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但其实对于当时的人口普查报告的进一步解读,我们会发现英国殖民者通过仁慈的外衣所隐藏在其面具下的,恰恰是与古代封建统治并无两样的专制主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印度在陷入殖民统治之前,是一个统一且强大的王朝,但是从英国殖民到英国撤出印度,印度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常年的战乱使得印度同胞们反目成仇,这些正是因为当时的殖民者,在没有考虑到印度国情的情况下,强行将种族制度弃而不顾,使那些不同的民族合拢于一处,这就使得矛盾不断激化。
尤其是印度的宗教与种姓这两个方面,印度的宗教以佛教为主,同样也有印度教的发展。而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殖民者在文化入侵的同时也给被殖民者灌输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意识,使得印度的宗教与种姓之间矛盾日益加深。
英国强调以民意为基础,从印度人的感情出发。却没有在这种言论中,指出要从哪一方面去尊重印度人的感情,这一点就体现在英国统治者在人口普查中将种姓制度强行划分的行为上。
很难说清楚印度人的名义是什么,印度人对于与他们没有交集的种姓情况表现得异常冷漠。
孟加拉普查总管盖特曾经这样说道,高种姓的人对于低种姓的人长久以来的蔑视态度,使得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平衡。如今英国政府强行对立两个种姓,使得两个种姓因为社会地位产生矛盾,而此时英国政府又更偏向于那些高种姓的人。这样,那些低种姓的人们更加不满。
尽管这些分类等级都是号称尊重民意,但是却没有做过系统的民意调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人的基本利益。因此殖民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实施,印度的种姓制度并不能够细化于英国的人口普查活动中。
1842年一位印度的高种姓人士曾经向马德拉斯普查总管提出建议,过去若干年的人口普查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是却使得种姓之间的对立更为明显,每个阶层的种姓都纷纷联合起来对抗其他种姓,所以在进行系统的普查之前,应该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将这种总信集团大会分散开来,以免造成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本身就是两个脱离了民主概念的名词,所以在他们之间也不会发生有尊重民意的情况,在这种意识的存在下,殖民者主动给予被殖民者所谓仁慈的帮助,都是不协调的。印度的种姓普查所造成的战火,一直到1931年才渐渐熄灭。尽管1911年英国就已经停止了对于种姓的排序,但是那些种族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分裂,不可挽回。
结语印度的殖民史中,有着多次反抗殖民行为的行动,例如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1858年的印度大起义,以及1920年代由圣雄甘地所发动的一系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关于人口普查对于种姓制度的触碰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种看起来并没有殖民色彩的行为,实际上是英国统治者对于印度人民的玩弄,是英国专制统治的具体措施。
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是仍然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印度的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印度社会治安问题严峻,再加上不断升级的种姓冲突,甚至爆发战争。这些都是印度社会难以根治的毒瘤,在解决这些麻烦的同时,如何的科学处理印度破旧的种姓制度,才是当今的印度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