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个问题:
遇到一个回避型恋人,你会选择离开吗?
大家会问出要不要离开回避型依恋的人,我想也许是大家都有着被同一类特征的人以相同的方式伤害过的经历。
当我们被伤害的很深的时候,下意识的会想要寻求一个答案,向外求,渴望一份确切的答案,越肯定越好,锤的越死越好。
如果有一个锚定的点,标定他是回避型依恋,一类“心捂不热”的冷漠到极致的人,一个必须要离开的人,一个大家都说要远离的有毒的人,那自己的一切伤痛仿佛就有了出口,情感有了共鸣,也就不孤独了。
所以可能你爱上的不是一个回避型依恋,而是一个让你在婚姻里、亲密关系里失望、难过的人。简而言之,你爱上了一个害怕爱的人。
他可能会有以下特征:
1.他会排斥亲密,关系只要达到某种程度的亲密就会离开;
2.很难依靠别人,也很难对别人产生需要和流露脆弱的感受;
3.无法回应你的情感需要;
4.突然断崖式分手;
5.突然被伴侣查出来出轨,发现他有婚外情;
6.不回复信息,冷暴力,把你当做空气一样对待;
7.存在一些成瘾行为,比如性瘾;酒精依赖;过度投入工作、学习;
这类人,亲密关系往往是他们的软肋;但可笑的是他们在背叛时又希望你做到忠诚,希望你可以多流露你的感受。
但当你真的一而再再而三大胆流露脆弱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抱持你,有时候又翻脸不认人,指责你的脆弱,让你为自己的脆弱深感羞耻。
他们时而还会面无表情露出严苛的表情说出不留情面的话:
“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去处理?”;
“你怎么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效率这么低?”
“你在说什么,可不可以说重点?”
“能不能不要讲这么多绕来绕去的感受,我看着头疼”
但其实你心里知道,他其实是在把他的问题投射放在你身上,这样他才会好受一些,所以你对待他温柔呵护,你也知道他想要一份安全感的关系,但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你其实看透了他,但他害怕被你看透。
可是,结局是,你的这些付出都付诸东流,最终的最终,就像一些人说的:TA的心捂不热。甚至还会做出农夫与蛇的行为,辜负你的爱意,最终和其他女人、男人在一起,你的真情实感在他眼里并没有那么重要。
他还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你前面;
婚姻里看上去会更考虑自己的未来;
不去沟通,然后找一个第三者排除自己的情绪;
根本不考虑你是什么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情绪敏感的人,那么这种称之为“回避型依恋”的伴侣和他在一起会让你更加煎熬。
在他看来,你的那些敏锐的情绪情感在他们眼中是无用的,脆弱是弱者的代名词,只有弱者才会天真的想通过情感来打动人,让人心软,人都是自私的、拒绝的,所以他们优先考虑自己,因为坚强、独立、不去依靠的精神是强者的勋章。
如果你对上面的内容有共鸣的话,我想说也许你不是遇到了回避型依恋,也许你是被一些有这样的倾向性的人伤害过。
因为在我的工作里经常发生一个情况:喜欢给人分门别类、界定标签,其实也是回避型依恋的回避特征,当你在婚姻里把人套在一个套子里时,你就已经开始“回避”了。
定义、概念,知识是一把双刃剑。
有的时候一个定义、一个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婚姻里的另一半,知道哪里有危险,比如有些人真的是打着伤害别人、带着恶意、不负责任的态度抛弃亲密关系,玩弄亲密关系,总是违背承诺,恶意伤害伴侣,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确实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觉得不舒服,那就快速远离;
但有时候,绝对的定义也会妨碍我们放下自身的偏见和预设去理解我们的另一半。
在婚姻里,这两者的平衡,永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有时候需要判断,有时候也需要单纯的好奇。
就说后者,好奇,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划定为回避型依恋,然后把伴侣的所有行为都用其去套,有时候就像给一个人脖子上挂上了一个沉重硬邦邦的牌子。然后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唾沫星子都吞吐在那个牌子上,非常方便和便捷,但这个过程却忘记了去和那个人直接的联结,把那个牌子拿开去看到牌子后那个人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样。
回避型依恋只是一个参考,我们可以去按照描述去理解你的伴侣为何会遇到亲密关系的时候会厌恶、逃离、拒绝,看上去很坚强但其实内心渴望脆弱,也极度渴望放心把自己的脆弱流露给另一半。
而如果我们把回避型依恋这个象征放在前,把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放在后,我们可能会用冷血、冷漠、自私、利己、迟钝这些描述一股脑的把伴侣压死,看不到他成长过程中复杂的面相。
比如,可能我们会看不到被称为“回避型依恋”的伴侣其实也有冒险表达感受、柔软的地方,只是很隐晦,很拧巴。
如果不去镜映他的这一面,你们二人就会想不到他做出一些让人反感的行为,比如出轨是不是也是代表他内心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挣扎。
同时回避也具有一些社会功能,我们每个人都有回避的一面,比如在目前具有剥削性的社会压迫、婚姻家庭催促下,回避也是一种反击,化被动为主动。
他们不希望妻子、丈夫、孩子对自己失望,所以用残忍的切断一切的方式来回应外界,但他们并不想这么做,可他们又不得不这么做。这是他们早年习得的处理自己混乱内心的方式。
一些人的出轨、婚外情在心理学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自杀行为”,他们改变不了婚姻的困境,所以就选择通过杀死自己的忠诚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无力感。
所以简单用回避型依恋概括婚姻关系之间所有的问题,也许会忽视一个人性格复杂的成因,其中不仅有性格,还有家庭环境、文化,社会的权利架构。
所以当我们聚焦在谈论回避的时候其实是在回避讨论具体的人。
在婚姻里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很多寻求帮助的个体或者夫妻进入咨询室都会倾向于给伴侣贴上一些标签来维持一种内心的稳定感:回避居多,还有自恋,偏执,边缘,妈宝,渣男……
但其实,在临床工作经验中,人都是复杂的,而且每个人也都有自恋、回避、焦虑、偏执的一面。
我们婚姻心理咨询的工作,其实就是让夫妻可以在一个空间里,把自己平时隐藏的一面向对方慢慢的一步一步展示出来,然后双方交换“人际反馈”,这样夫妻双方就知道当自己哭泣、愤怒、疯狂、暴躁、逃避的时候对方也许并不会离开,而是和自己一起讨论。
我也经常会发现每个来访并不是只有一种依恋类型。
一个人往往起码有着两种依恋类型,比如一个来访并不是只有回避型依恋,他可能也有矛盾型依恋(比如面对伴侣他会又要又不要,要离开婚姻又不离开婚姻,要和第三者断开但又断不开);
有的时候还会有紊乱的依恋(你压根不明白你的伴侣在表达什么需求,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有些人一直在出轨,好像一个心理怎么都填不满的人)。
我们关注回避型依恋,其实一开始也是为了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伴侣,为何ta事业成就很高但婚姻却经营的一塌糊涂;
明白为何ta无法表达爱意,有些甚至爱无能,怎么样都无法把自己托付于别人,无法承认自己需要别人情感的帮助,无法安心的投入到一段真诚稳定的关系里。
我明白大家为何头疼于回避型依恋的人,亲密关系是要亲密的,两个人不断地交换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情感,并且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断崖分手、断联、出轨这些其实就是在切断亲密,可这偏偏却也是回避型依恋最热衷干的事情。
但这一切我们还是要从整体回归到个人上,看看一个人为何会明明渴望一段关系却要亲手毁掉。
回避型依恋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1.父母常常不回应他们的情感需要,情感剥夺,情感忽视;
2.过分强调坚强、勇敢、独立、承担责任,不然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3.被要求完美,在公共场合不可以犯错、犯怵、羞怯;
4.当孩子寻求父母帮助,父母往往是拒绝、退缩、惩罚;
5.父母喜欢控制孩子,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孩子就会经历遗弃的命运;
6.父母鼓励孩子竞争,在家庭里也存在权力的争夺;
7.父母会身体虐待;
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对人持有负面的态度,常常被伴侣吐槽太无趣、冷血,不适合在一起,因为他们的养育着秉持着“不反应”的养育准则。
他们会把他人看做控制的、入侵的、敌意的、不可靠的,有要求的,伤害性的。
所以在别人伤害自己前,他们会先去伤害别人,通过出轨、背叛的行为入侵别人的心理边界,让另一半感受到边界被摧毁的痛苦。
在婚姻里如果你感觉到伴侣出轨却还理直气壮,不仅不会对你愧疚,甚至更无一丝悔改之意,也许这也是他曾经被对待过的方式——他们父母永远不会承认他们的错误,更多是高高在上、退缩、占有、控制、拒绝、羞辱。
所以如果他们那一刻对你的情感有些许的松动,那都是对曾经被父母不好好对待过的自己的背叛,他们的身体就会涌现太多的悲伤。
而悲伤、哀伤是回避依恋的死穴,他们很难面对内心的悲伤,难的程度不亚于要求焦虑型依恋更关注自己;
所以一些人尤其男性也很难在妻子面前哭泣,总是体验到妻子在拒绝他,然后内心就开始写小作文,通过出轨来惩罚、报复妻子,其实在变相报复他们的父母,也是在避免自己悲伤涌现,哀悼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爱。
对于他们而言悲伤就是懦弱,失落就是认输,所以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都是借口,只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处理悲伤,没有一面镜子让他们去哀悼。
女性也是如此,我接触过的女性来访在婚姻中回避核心情感的不在少数,她们有时候是让丈夫哭的角色,丈夫哭的稀里哗啦,她们看上去非常坚强,她们过分强调独立,无法依赖丈夫,也会出轨来回避丈夫的情感需要。
有些回避依恋强烈的人还存在成瘾行为,比如性瘾,因为性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处理情绪的唯一方式,是他们允许离自己情绪最近的方式;
所以有些伴侣的出轨行为,也是通过性在释放自己在婚姻关系的情感。
在和这样的来访工作时,通常会在刚开始感觉到一股怎么都深入不下去的感受,这也许也是很多人在和这样的伴侣经营婚姻相处过程中体验到的体验:无法走进、无法相融。
但这其实是他们害怕依赖别人的表现,他们不允许你成为一个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人,所以会让关系停留在表面。
我在婚姻咨询中,当有出轨问题的伴侣进入咨询室,如果伴侣一方有回避的倾向时,我往往会让另一位尽量少去“催促”对方做决定,尽管我知道是带着好意,但这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因为催促又会激活他儿时被父母支配消的极体验,更加使劲逃跑。
他会边逃边想:看吧!又来了吧!又要来控制我了!要求我!挑剔我!威胁我!
我们也不必认同伴侣的逃避行为,更不必觉得我们在他眼里真的不重要,他们并不是在拒绝我们,让我们离开,而是这是他们面对成长过程中压力的一种方式。
他们最需要的,恰恰是你的一份支持,那是被叫做安全港湾的地方。可以出去探索,也可以回来休憩疗伤。
婚姻关系犹如母婴关系,当我们紧紧和另一半联结时,其实也是在做对方彼此的父母,唤醒对方缺失的体验,这既让人期待又让人恐惧。
最后我想说,在当今社会中,有太多断章取义的内容:“遇到回避,快跑”“回避的心捂不热”“回避都是渣男/渣女”这些的声音越来越多,也许他们抓准了我们想要给伴侣脖子上,挂上一个牌子而不去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的内心的小秘密。
我们希望我们的伴侣成为一本纹理清晰可见的书,他的一切行为都有迹可循,所以不停地向老师、咨询师、各种心理博主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帮自己看看伴侣是不是回避型依恋,给我建议如何和回避型依恋的人相处;
我们在从各种“老师”那里得到答案的那一刻可能会感觉到释然,心里松了一口气,知道他总是玩消失、突然出轨的原因了,看来不是自己的问题,也不是伴侣的问题,就是因为回避型依恋!
但我们却忘了亲口去和伴侣沟通,去问他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去直面两个人的关系,去好奇他经历过什么,现在又在想什么。
我们也忘了去看到我们自己内心为何这么痛苦,出轨、婚外情、离婚、断崖分手、无法坚守承诺,这些行为激起了我们内心封存已久的什么创伤,是哪里不对劲?
同时,我们如此这样希望给伴侣贴上回避型依恋的行为,是不是觉得贴上了就可以逃?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回避呢?
回避我们内心的痛苦,用思维、理智来把痛苦封存起来。
那么下一次,也许我们还是会经历相似的悲伤。
这一次我们会用回避型依恋去相识一个人,决定与他的命运,下一次又会用什么呢?
这一次我们用伴侣是回避型依恋来回避自己内心真实的创伤,下一次又会用什么呢?
我想我们有时候仅仅是需要一份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我们才能在动荡的关系里呆住,和自己待住,稳住,我们要的,无非是一份希望,一份理解,一份支持。
所以要不要离开回避型伴侣呢?
你有离开的选择,也有不离开的选择。
但我想在离开前,你可以勇敢的先去疗愈自己在伴侣那里受到的伤害,不加防御的进入自己的内心,去默默、耐心陪伴那个被你爱的人拒绝、不被回应的自己,你可以将自己受伤的情感拖住;
别让自己成为那个离自身的真实情感很远,不敢相信爱,恐惧亲密的“回避型依恋”。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