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够了各种婚姻的不幸的案例,也经历了婚姻中让人感到绝望的一个又一个瞬间,人难免就会开始怀疑起婚姻的意义。
不少人提问:婚姻生活对女性有什么好处吗?
其实,在我看来:
有没有好处得问那些还在婚姻中的人,但这些人往往也只会揣着明白装糊涂,并不会告诉你婚姻生活对于她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
你要相信人是懂得趋利避害的,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她又为什么一定要躺在婚姻牢笼里而不离婚呢?
真正觉得这段婚姻对自己来说一无是处的人,已经办理了离婚;
而那些说着要离婚但还未行动的人,也正是为了某一个暂时的好处耗着。
所以不要只听到她抱怨了什么,而要看看她在做什么。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婚姻生活的好处就在于维稳你当下最担心自己够不着的那部分需求,缓解人生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但这份焦虑到底能不能有效缓解,亦或是反过来给自己制造了更多焦虑,取决于你在婚姻生活中是否拥有一种调频的能力。
我知道很多人对婚姻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尤其在听过那么多在互联网上哭诉自己婚后生活远不如单身时期快乐的声音以后,“别结婚,会变得不幸”似乎成为了另一种逃避焦虑的更优解。
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做出任何现实决策时本就不是“意义导向”而是“需求导向”的。这里的“需求”并不是指那种锦上添花的巨大收益,更多情况下是指那些雪中送炭的私人化需求,也就是你最担心自己够不着的那部分需求。
于是你会看到,虽然不少女性都会选择进入婚姻,但促使大家进入婚姻的动机各有不同:
有人因为爱情而结婚,这时婚姻满足了她完成内心情感叙事的需求;
有人因为生育焦虑而结婚,这时婚姻满足了她在安全心境下做母亲的需求;
还有人因为生存压力而结婚,这时婚姻满足了她有人携手奋斗的需求;
……
总之,在真实的生活中,撬动一个人做出结婚决定的动力并不需要很多,只是一个小小的支点便足矣。
不管你主观上是否愿意承认,婚姻对于大部分来说其实是一个用于兜底的选择。只要你在当下做了这个选择,那么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你对“兜底”的需求大于“开创”的需求,在你决定结婚的那个当下,婚姻对你来说确实有着非结不可的意义。
所以,如果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婚姻给女性带来的好处,你会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01为需求缺口结婚所谓需求缺口,指的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求而不得的基本需求,是令你因为曾经的极度匮乏而变成执念的东西,无法宽慰自己“想开点”就能放弃的东西。
比如对于在原生家庭中非常缺爱的人来说,能够获得一个人持续的陪伴可能就是她的核心需求,而在我们的想象中,这个陪伴或许要足够高质量、足够面面俱到才会让一个人想要结婚,但现实是,对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来说,哪怕你给她的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她也大概率会选择欣然接下,而所谓的白开水不如饮料好喝、白开水不如牛奶有营养等等这些都不是她眼下最在乎的,她最在乎的可能就只是先得到一杯水救急而已。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个核心需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情感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可能就是大家一直以来缺失的那部分而已,比如身边一直有一个人存在的安全感,或者是需要借助婚姻这个框架来活得正常一些,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在那个节点选择迈入婚姻的理由。
所以很多时候婚姻看起来没有给那个人带来什么显而易见的好处,有可能只是那个好处对于其他人来说本就唾手可得,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直求而不得的需求缺口。也正因为每个人的需求缺口不同,所以婚姻带来的好处是非常私人化的体验,很多人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那么依赖伴侣、依赖这段旁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关系。
02为规避风险结婚人们总是习惯性第一时间关注那些我们能够获得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忘记了,有时候避免某些坏的东西到来本身也是一种获益。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社会压力或者父母的要求是可以抵抗的,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她觉得这部分的东西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心理状态,甚至这件事一天不解决,她一天就没办法平静生活,那么顺着所谓的轨道走可能就是她在崩溃前的唯一救命稻草,哪怕这段婚姻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助益,迈入婚姻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场对她心理危机的干预了。
或者有的人很没有安全感,她就希望用一种随大流的人生模式来应对自己无法预知的风险,不管是希望自己生病了能够有人能照顾,还是老了之后有孩子可以依赖,这些都是她想要通过婚姻来规避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
你可能会说,婚姻也可能走散,婚姻也不一定能够克服她所害怕的这些东西,但只要她在当下获得了这份安定,通过婚姻短暂消解了她对未来的恐慌感,那么她还是会去做出这个选择。毕竟什么都不做的话,她可能会一直活在没有一个庇护的焦虑和恐慌状态之中,这肯定是比不结婚更让她难受的。
所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结婚的好处在结婚这个动作完成后就已经实现了,对他们而言,婚姻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她们可以不用面对不结婚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这就是她们在当下最想要通过婚姻得到的东西。
所以你会发现,婚姻对于大部分来说最本质的好处在于“兜底”,它让女性免于面对需求缺失或者更大的未来风险。但是很显然,我们女性不可能满足于只限于“兜底”功能的婚姻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便当初自愿迈入婚姻,多年以后却忍不住跟后来人感慨“不婚不育保平安”。不是她们健忘、也不是她们善变,而是当我们在心理上感觉“安全”以后,又会生出更多其他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婚姻的兜底功能,便会产生新的需求缺口,也会对伴侣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希望婚姻不仅有兜底功能,最好还能带给我们更多“开创”的体验。
比如有的人婚前可能只是想要通过婚姻得到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伴侣,但是当这一需求满足之后,她的注意力可能就会放在两个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上,想要从这种日复一日的呆板日常中解放出来,拥有一段可以彼此理解、产生共鸣的关系;
又比如有的人可能在最开始只是想借助着婚姻这一模式摆脱父母和社会的评判,但是当她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时,她可能又想活得更快乐、更自由一些,因此对婚姻要遵循的各种规则、要应付的各种琐事和人际关系感到厌烦,想要摆脱这些事物给她带来的束缚感。
说到底,人的需求是不可能一直处于单一静止状态的,随着经历和认知的拓宽,我们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往往是扶级而上的,当底层需求被满足,取而代之的就是对更高级层次的需求的追逐,这点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也有体现。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会在结婚后对婚姻的意义产生怀疑,本质上是她对婚姻的需求已经从最开始的“兜底”功能进阶到了更高层级的“自我实现”功能,此时的无意义并不是一种对婚姻本身的全盘否定,而只是升阶后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一种失望和无力。
这个时候,想要找到婚姻的意义就必须让关系有更多的开创性体验注入进来,所谓开创性指的就是那些能给僵化的关系带来活力的东西,比如只满足于搭伙过日子的婚姻所需要的开创性体验可能就是二人在情感上的深度共鸣;奉行有情饮水饱的陪伴型婚姻可能需要的就是两个人在现实事物上的落地感,例如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某个难题,共同完成某一个具体的目标等等。
说白了,无意义的背面其实就是僵化和低活力,所以消解这种无意义感本质上考验的是你在婚姻中的调频能力。
所谓调频,就是让婚姻的发展状况贴合你当下的认知和需求。那么这就会必然导向两条路径:一是调整你的需求和视角,看到现有关系中积极的面向;二是调整你的婚姻关系,让它跟上你的需求发展。
不管方向是什么,最终都是为了让你的认知和现实的频率对上,从而不至于因为差距过大而产生过多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情绪。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婚姻关系都具备可调适的空间,比起改变他人,更具备可执行性的肯定是改变自己。对于本身的性格底色已经固定下来的人来说,你一味地执着于去寻求与他自身性格相反的特质肯定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就像浪漫自由的人大概率不喜欢被拘束,上进努力的人也很难抽出过多的精力来给你充足的情绪价值一样,当你自身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有时候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做一部分舍弃的,毕竟人就是一个一体两面的综合体,只想要好的一面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学会在生活中给自己的需求和视角调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东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你对伴侣和婚姻的无意义情绪。
除了调整自己,调频能力也体现在你对关系发展的调整上。
当自身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时,你要做的不是站在原地埋怨伴侣,或者坐等对方发现你的变化,然后主动过来满足你的需求,这很明显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要想让关系和你的需求一直处在匹配的位置上,就需要你及时的把自己的这种变化传达给对方,然后一起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比如想要在一段模式化的关系里追求爱情,你就得努力去搭建起和伴侣的沟通桥梁,建立起更深度的关系;或者想要想要在规则化的婚姻里追寻自由,那么你就得为这份自由做出相应的争取和博弈。总之,匹配的结果最终是需要你不断在关系里调试才能实现的,而不是埋怨和等待来的。
到最后你会发现,所谓的意义不是婚姻本身赋予你的,而是你自己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复一日的经营和改变中过出来的,只有不断随机应变,意义才会在流动和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来。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