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出轨后是不是真心回归家庭?大部分人都严重误解了“回归”的核心!

陈曼心理 2024-09-23 15:06:42

同样是出轨婚姻,你总是能在互联网上看见“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案例,你总是能在搜索引擎里找到无数让出轨男人回归的方式方法。

但在你的出轨婚姻中,现状却一地鸡毛。也许你已经努力压抑自己情绪,按照所谓的步骤试图原谅伴侣的出轨,却发现伴侣舍不得删除第三者微信,陷入痛苦婚姻束缚。

明明是受伤最深,亟待安慰和拯救的你,发现自己完全陷入了被动境地,不仅无法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甚至无法解决自己的认知问题。

于是你问出了“男人出轨真的会回归吗”?你发现了吗,你将问题的重心放在了“真的”上,似乎给到“是或否”的确定答案,你所有的困境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能让你走出被背叛困境,达成你希望的“挣脱痛苦束缚”,你关注的不应该是“真假”,毕竟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希望注定会破灭。

你怎么理解和认知“回归”,才是男人是否回归和你自己是否能挣脱痛苦关系束缚的核心。

让我们暂时搁置男人“是否会真的回归”这一问题请你问问自己,你期待的“男人回归”到底是在期待他回归什么?

回归认知一:回归家庭生活,回归丈夫角色,回归婚姻责任

在这种回归认知的指导下,你会迫切地希望老公能删除第三者一切联系方式,并对你做出真诚彻底的忏悔,然后你们试图让出轨这一事件过去,恢复第三者未曾出现前的安稳生活。

这种回归,本质是一种“身份标签的回归”。

你并不在乎伴侣为什么会出轨,也不在乎这段婚姻中的双方获得感,你只是希望对方可以重新披上“丈夫”这个马甲,好像对方只要愿意继续,这段出轨就可以当作从来未曾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曾提出“标签效应”,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动或主动贴上人设标签,就会不自觉地做出一系列与标签相符或截然相反行为的心理机制。

当你将“回归”认知为“回归身份标签”时,你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大的绝望。

因为对于出轨行为的无视或无原则接受,反而会让出轨者降低自己的出轨代价预期,从而得寸进尺地认为,无论自己犯下再大的错误,你为了“有丈夫有家庭”这一标签,都会原谅他。

即使背叛者被这样的“低预期代价”吸引而回归家庭,在接下来的婚姻生活中,你非但不会得到想要的回归,还会被对方一而再再而三出轨行为持续伤害。

当“回归”等同于“回归身份标签”时,你所谓的回归只是再给你的痛苦婚姻套上枷锁,不仅无法挣脱低质量婚姻和感情束缚,反而为自己的余生主动写下了失败的句号。

除了这种回归误解外,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另一种迷惑性极强的回归认知。

回归认知二:回归曾有感情,回归过去氛围,回归从前互动

在这种回归认知的指导下,除却道德责任感,其实在你内心深处,你更渴望对方能自愿回归,你甚至幻想他对比你和第三者之后,仍旧选择你。

因此对方向你承认出轨是错,你希望看到他能坚定的删除第三者微信,做出一系列补救措施,因为这代表了他还是爱你,出轨只是身体的犯错,而不是灵魂的不忠。

这种回归认知,看似是婚姻中出轨方的幡然醒悟,看似是触及出轨者灵魂深处的忏悔和反省。但在这一切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安全隐患。

这本质是一种可怕的“补偿心理机制”。所谓补偿心理,就是用另一种“成功”代替某种“失败”,让自己情绪及认知合理化,以避免心理焦虑的行为。

发现了吗?在潜意识中,你将出轨认知成自己的某一种失败,只要凭借着“丈夫的回归”,你可以尽吐心中的一口恶气,你就可以认为自己战胜了“对手”,通过某种意义上的“雌性竞争”胜利,你的三观得以重建,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自我价值体系。

因此当老公并没有按照你心中的剧本表现时,你不仅感觉自己遭到了“情感失败”,甚至感受了“没被选择”的“人生失败”。

当“回归”等同于“自我价值确认”时,你所谓的回归只是确认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方式和手段,无关出轨婚姻走向何方,你必须在此时此刻赢得“丈夫的选择”,因为你无法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失败。

是的,当你过分关注“男人真的会回归吗”时,你已经陷入到“自证陷阱”中,永远无法得到你想要的“解脱”。

1

基于“假自我”建构自身的你,

永远在渴望幸福,却永远无法得到幸福

你是否发现,真正让你陷入内耗和束缚,并非是出轨现实,而是出轨发生后,对方并没有按照你的想法、你的剧本,走完后续流程。

你无法接受对方不受掌控,你无法接受明明自己已经委曲求全了,为什么还是换不回对方的回归,哪怕只是身体上的回归。

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不在男人而在你。你并不以自我感觉和自我认知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你的自我,是围绕别人或世俗观念上构建的“假自我”。

假自我非常隐蔽,你往往很难察觉到自己的自我如此脆弱。

因为“假自我”,可以让你如鱼得水地在社会中生存。也是因为“假自我”,你做的一切选择,都如此符合世俗期望,没有人会提出质疑,你也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这样的自我中,不断强化着这个“假自我”。

你不会从自身出发,从那个“真的对方”出发,从你们独有的婚姻模式出发,仅用武断的、粗暴的标准程序来的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尽如你意的结果,也将必然发生。

那么,“假自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会怎么样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致使男人无法真心回归呢?

01

求让渡主体的“假自我”:驯服木偶,

失去自我价值,没有被选择的可能

围绕他人或世俗标准构建的“假自我”,它不止抽离了你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写了你的真实感觉。

因此在面对出轨时,你不再关照自己的真实内心和情感,你满脑子想得都是:

-“出轨必然是男人的错,男人的本性就是爱出轨,婚姻的破裂与我无关。”

-“出轨后,男人就应该低头认错,删掉第三者,真心回归家庭,和我好好过日子”。

“假自我”能建构成功的基础,则是心理学上的“精神驯化”理论。

精神驯化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进行操控和控制的过程。这种驯化通过各种手段和机制实施,旨在剥夺人们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

精神驯化,一方面来源于媒体宣传和成长环境教育,但更重要的则来自于你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知觉、判断和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当然在群体生活中,拥有从众心理并非百分百是错误,从众让我们感受到被一群和自己一样的人所包围,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安全区域内,自己并非孤立无援。

但当你放弃了自己评价和自我认可,越来越依赖社会规训和观念时,你便将自己异化为“舆论流水线”上一模一样的人偶。

从此你剪断了自己的翅膀,习惯于待在舒适区中;你失去了自我,按照他人的要求在别人生活里扮演着微不足道的配角。

当你只是一个“功能性的老婆”,一个“客体化的木偶”,一个“社会舆论的传声筒”,你怎么还能奢望伴侣被你吸引呢?怎么还能奢望伴侣会因为“懂你伤痛”而真心回归呢?

当你不再是你,当你只是个“大同小异”的“功能性木偶”时,你失去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而这样的你,在人生中、感情中极有可能丧失了你之所以为你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你,既无法处理自己真实的情感,也无法处理自己的家庭婚姻问题,只能在无能的愤怒和绝望中,过完自己的人生。

02

沉溺执念的“假自我”:他者评价,失去

自我认知,无法创造“出轨”回归的环境

当你越是被驯化,越是将社会角色和舆论评价,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论据时,你也就越看重所谓“美满婚姻”、“幸福家庭”、“靠谱老公”的意义。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的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一书提出“背书心理”,指的是人们依靠他者评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渴望被认可则是其核心心理需求,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自主选择的风险感,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而你一旦开始用普遍适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就会陷入到一个可怕的“认可恶性循环”中,你越是追求他者评价,就越是自卑,而越自卑就越需要认可,越需求他者认可,就越会去做他者认可的事,从而难以自拔。

是的,在你发出“男人出轨真的会回归”的疑问背后,你想的不只是回到让你安定的环境,不只是看似成功的回归,你真正想要的是“对幸福的执念”以及“被坚定的选择”。

背叛者的回归,对你不仅意味着安全感的回归,更是因为在这场“价值比较中”,你得到了“反复权衡的偏爱”,你得到了“价值比较的坚定选择”。

你为“背叛者回归”增加了一层虚假滤镜,仿佛确定背叛者只要能真的回归,你就可以委屈自己,你就可以放下伤害,继续沉浸在美满幸福的“被坚定选择的婚姻”中。

但事实却与你期望的相反,你越是希望对方断掉与第三者的一切联系,你越是希望对方立刻马上回归家庭,你“对背叛者的挽留”就越是变形。

一边是你极力忽略的被背叛伤痛刺激,一边是你越来越急切的背叛者回归愿望。你被这两种本质冲突的需求极限拉扯,变成了一个“自我纠结”的矛盾体。

在面对背叛伴侣时,上一秒是看似平和的沟通交流,下一秒立刻转换为被背叛情绪的释放,在这样一点就炸的环境中,你无法为婚姻创造一个平等稳定的沟通环境。

即使心怀愧疚的背叛者,也会在这样的“情绪风暴”中迷失,从而产生“真的没法过下去了”的婚姻选择。

03

脱离实际的“假自我”:粗暴物化,剥离

伴侣个性,断绝“出轨”修复的一切可能

“假自我”,并不止于“对普适价值的自我物化”,有时候它甚至以一种常态、一种共识在关系中出现。

不只是你,会牺牲自己的个性去配合,更会将这种“常态和共识”衍伸到伴侣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迷惑,别人的老公在出轨后都能真的回归家庭,而你的出轨伴侣却依旧保留着第三者的联系方式,以一种“非共识”的状态,游离在回归和不回归之间。

在情感问题中,我们经常提到“物化”。其实物化不仅包括对人的物化,更有对亲密关系的物化。

当人们只以物质指标来评价一个人或者一段关系时,物化行为上升到物化意识。我们对于周围所有的关系,都被人为赋予了某种功能,而消解了其建立在精神上的内涵。

对于你来说,婚姻就是从“两个人的相爱扶持”变成了“百分百犯错”的保证;而出轨后不彻底断掉第三者,就成了一件“明明犯错却不悔改”的究极疑惑。

你的纠结点,并不在于伴侣为什么出轨,你们的婚姻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什么原因让伴侣还想继续婚外情?而仅仅只在于“对方犯了明显的错误,却为什么知错犯错还拒绝悔改?

因此,你总是以简单的“对或错”来看待问题,你不关心为什么错误会发生,不想着怎么样解决错误,而是仅仅用“既然错了,伴侣就必须知错就改”的逻辑看待回归。

假自我,不仅会让你物化自己,更会让你物化一切关系和伴侣,将复杂的情感简化为单维度定义。没有个性,没有需求,只有本应如此、理所当然。但我们都知道,在关系中,不管是物化自己,还是物化他人的,最终都会迎来反噬。

当物化蔓延至婚姻中的每一个细节,“家”会消失,信任危机会加剧。即使伴侣真的想修复与你的关系和感情,也会被功能性的环境所劝退。

你沉浸在“我已很大度,伴侣必须忏悔”的幻想中,剥除了婚姻和家庭的精神意义,将拥有自我需求的伴侣物化成“老公”这一功能角色。无法与伴侣共鸣,也就无法真正解决出轨困境,无法达成回归目标,而你也只会越来越深地陷入到矛盾和纠结之中。

假自我,扭曲了你对现实的真实认知,模糊了你对情感的真正需求。在出轨与回归的双重刺激下,那些被你极力隐藏的伤痛情绪,和你习以为常的标准认知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你。

你既无法勇敢挑战“完美婚姻就是幸福女人标配”的舆论观念,你也无法与伴侣共同解决出轨问题构建回归可能。这样的你,怎么可能不会感到被束缚呢?

那么你就没有办法挣脱束缚,获得幸福了吗?

请你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到,请和我一起找到那个“真自我”,开始真正地了解自己,关注自己,从而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2

基于“真自我”的你,才能

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人生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所谓“真自我”,即围绕自己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而“假自我”,就是围绕他人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

如果一个人处处以社会标准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的内心只有一个“假自我”。他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和意志,终生都困顿在社会标准的期望里。

那么你究竟是谁,你究竟想要什么?

当所有人都在鼓吹“好人”“幸福女人”时,你是否想过你希望过的人生,到底是为别人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你是否有属于自己的原则?当自我原则和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你又是否敢于拒绝?

真自我是真正收获幸福感的基础。真自我,不同假自我,它是指围绕着自身认知,去参考内在标准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真自我”是一种对于自我的自发且真诚的体验。

要从“假自我”的模式中抽身而出,意味着一次对自己的深入探索,这并非是一件困难的事。

正如古波斯诗人鲁米所说:

你不需要去寻找自己,你只需要搬开那些阻塞了自我的障碍就好。

01搬开驯化:祛魅,收获一场属于你的真正成人礼

曾经,你看到世界充满了神秘性,面对未来、梦想、友情、爱情和婚姻这些无法立刻得知结果的事,你无法克制自己的害怕和恐惧。

于是,你对那些“成功人士”的人生信条深信不疑,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打上强光,加上滤镜,并以他们的经验教训严格地指导着自己的人生。

你一边崇拜着他们,一边矮化着自己,在这一抑一扬中把自己牢牢套在世俗教化规训中。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据此提出了“祛魅”理论,“祛魅”就是去除神秘性的过程,也是破除他者身上的光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首先请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别人的生活经验上,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婚姻环境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考量,并非别人的老公会回归,所以你的老公也理所应当地应该回归。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参照效应”,它指出人们在认知事物时,更容易选取与自我相联的信息,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一些决定性要素,以致于产生失焦、不全面的认知结果。

因此,当你看到其他回归案例时,你只看到了“回归”这一结果,至于是“怎么回归的”、“是真心回归”或是“因利益考量而回归”,你通通选择了无视。

别人的回归婚姻越是成功,越是反衬出你的出轨婚姻糟心,你越是矛盾纠结,迷惑不解,越是被束缚在出轨婚姻中。

而当你关闭“光环”打破滤镜后,你就会发现那些“真回归”的出轨婚姻其实也没有那么不可完成,所有在婚姻中的人都有个人需求,出轨是一种选择,回归也是一种选择。

这个世界上,既有真的回归家庭的出轨伴侣,也有不回归的出轨伴侣,更有“同床异梦”的假回归。

当你了解了人是复杂的,情感也是复杂的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事并不以我们的意愿而改变。所有的出轨选择,不过是人在情感、利益等多方面综合平衡之后的一个选择而已。

由此,你也可以开始关闭对自己的滤镜。美国哈佛大佛心理学教授赛德西尔提出“稀缺效应”,指出人们对某一结果的疯狂上头和执迷,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结果有多重要,往往是因为你自身出现的巨大问题,是因为你本身太需要这个结果来自证。

当你把关注力和精力完全放在“婚姻”上,就很容易陷入到稀缺效应陷阱中,会把伴侣的一切选择和决定当成救命稻草,渴求并渴望着借由“回归”和“维系婚姻”来填补你的心理落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只有当你不再认为“婚姻”等同于你的价值,只有当你打破“回归就等于你的胜利”这样的认知滤镜后,你就会发现,出轨既不等于你的全面失败,也不等于你的价值缺失。

这样你才能冷静下来,从头思考,为什么伴侣会选择出轨,并了解到感情这件事并不是以社会标准或思维逻辑就可以解释的。

祛魅并不是说要藐视一切,践踏一切,而是要去掉滤镜,直达本质。

当我们把那些虚幻的泡泡祛魅掉了之后,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之后,反而会更加热爱它,因为这时候你才有去体验它,拥有它,改变它的能力。

02

搬开依赖:赋魅,不再

自我设限走出单一标准

当你对网络鸡汤、世俗规则和舆论标准祛魅后,你会感觉人生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还有无数种可能。

除了“妻子”、“母亲”这些身份外,能定义你的还有很多。

但祛魅之后,你也许会感受到空虚,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恐惧怀疑,在挣脱了“某种”束缚和庇佑,不得不孤独地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因此马克思·韦伯在祛魅之后,提出了“赋魅”。

这里的赋魅并不是无限度地回到神秘主义,而是重新确立以“自我”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和的价值关怀,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建构起“真自我”。

一提到建构“真自我”,你也许会觉得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这是要对抗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逻辑模式,但如果从细节开始,你会发现改变并不是不可以的。

在“假自我”的模式下,人往往会处于“情绪隔离”状态。情绪隔离是指情感上的断裂,为不受到外界评价和压力,从而封闭自己,无法真实地表自己的情绪,进而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

情绪隔离这种心理机制可以保护个体的情感安全,但长期的情绪隔离可能会导致个体陷入孤独和焦虑的情绪中。

因此,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感受的诚实面对。

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欲望、恐惧和愿望,而只有了解了真实的自己,你才能开始走上找到“真自我”的道路。

面对那些可能连自己都未曾发现的自己,你也许会感到害怕,但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人,世界一直张开着怀抱,与其说人会因为类似而相聚在一起,不如说来自真实的链接和互动更能带给你幸福感和治愈感。

而只有当你能诚实地面对自己,不被恐惧、羞耻或社会期望所束缚,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情感,你因此开始学会自我接纳和尊重,继而开始自我成长与探索。

而“真自我”唯一标准即是,围绕你自己感受建立起来的自我。这个自我,保持着内在和外在的一致性和真实性,你认同自己,有着稳定的信念和价值观。

“真自我”不仅能让你在面对人生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坚定的立场和勇气,还能让你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生角色中收获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可。

你发现了吗?男人出轨后会不会真的回归,这不过是你人生的一次选择。你从来不是被动的等待者,你也可以做一个主动的选择者。

建构“真自我”后的你会发现,婚姻也许只是你人生中的一次演出。你既不需要靠男人的回归来自证价值,你也不需要靠维系的婚姻来评价人生幸福与否。

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若有幸福婚姻则是锦上添花,若无灵魂伴侣也可以独美。

0 阅读:12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