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兰波找不到,米兰•昆德拉找不到,我们就能找到吗

雨树披纷 2023-07-13 17:45:44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出自天才诗人兰波。后来这句话,被米兰·昆德拉用作一部小说的书名。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瑟·兰波,这位“脚底生风”的天才少年,桀骜不驯,狂放激越,“出走与回家”,成为兰波一生的宿命,但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生活在别处”。

米兰·昆德拉(图片来自网络)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生活环境中,身处城市的水泥峡谷和水泥丛林里,我们远离大自然,远离质朴和简单,我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日增,生活单调机械,生命无根无据,仿佛悬浮在空中。

于是,很多人开始了“生活在别处”的历程,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故乡,借以忘却城市的喧嚣和心灵的虚空。

这个“别处他乡”,或是工作生活所在地,或是旅途中一见如故的异乡,或是魂牵梦萦的家园。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的女画家萨宾娜,从故乡捷克出来之后,在一个又一个男人中流浪,在一个又一个国家里流浪,最后落脚美国,索性立下一个遗嘱:死后火化,骨灰抛撒空中,让灵魂继续流浪,直至找到终极的别处他乡。

兰波在寻找别处他乡。他秉性喜欢漂泊,厌倦痛恨家乡;他离家出走,在欧洲流浪,在亚洲流浪,在非洲流浪,他本人就代表着离别。他顺应内心的呼唤,一种无法抗拒的命定,似乎精神家园里某种神秘仪式在敦促他。

苏东坡在寻找别处他乡。他一生命途多舛,宦海沉浮,多次遭流贬,远到惠州、海南。受儒释道三教浸染,他能够在流离颠沛中从容淡定,“泊然无所蒂芥”,乐观得不可救药。我想,苏东坡也许还因为柔奴那句话的启悟,使他挺住,不倒下,不沉沦,并放射出贯穿古今的光芒。

苏东坡(图片来自网络)

1079年,北宋政坛发生了“乌台诗案”,卷入此案的苏东坡被流放,好友王巩也受牵连,被贬谪岭南宾州,他的歌妓柔奴自愿跟随“受苦受难”。

几年后,王巩北归,与苏东坡重逢。几杯小酒,感慨良多。席间,柔奴敬酒。问及岭南生活的苦楚,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那个夜晚的酒席上,劫后相逢笑笑哭哭中,柔奴这句话,既是说给爱人王巩的,也是说给文豪苏轼的,同时也是说给我们的:我们的生活没有别处,“此心安处是吾乡”。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