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晚年“除却文章无嗜好”,临终给妻子遗嘱:莫拿我卖钱

笑笑维克 2024-04-03 02:01:05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陈独秀这个100年前曾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又一次引起了大家探究的兴趣。

剧中的陈独秀洒脱不羁,充满豪情壮志。他17岁考中秀才,因反清言论成为一个激进的革命党人。他先后几次东渡日本,或求学,或避难。陈独秀对腐朽黑暗的旧中国现实充满憎恨,一直在孜孜探求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他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随后受聘北大文科学长,和胡适、李大钊等人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创建者和领导人。

陈独秀

在这一条轰轰烈烈又艰辛曲折的道路上,他也尝尽了失败的痛苦。特别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从他一手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岗位上下来,在各种矛盾交织中,他开始和党组织愈走愈远。

01 牢狱之灾

陈独秀不仅是一个革命者,他也是学者,手中始终离不开笔杆子。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他依然不断在报刊对时局发表尖锐言辞,批判国民党的反动行径,这自然令蒋介石大为恼火。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罪”逮捕入狱,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入狱了。

逮捕陈独秀可不是小事,因为他的社会影响力太大了,他的朋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很快展开营救活动。法庭对陈独秀进行审讯,他的老友章士钊等五位律师免费为他辩护。

1933年4月26日,陈独秀和一起被逮捕的彭述之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各处有期徒刑 13 年。”

1934年7月终审判决时改判为8年。

狱中的陈独秀

陈独秀在法庭上表现得非常坦然自若,因为他早已经有一套自己的理论,那就是他于1919年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中所写: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陈独秀的一生,五进五出监狱,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他的“研究室与监狱”理论。

在狱中,陈独秀曾给去探望他的刘海粟题词:“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并大声说:“蒋介石要我反省,他倒要反省。”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被减刑释放。国民党调查统计局处长丁默村去狱中接陈独秀出狱。

丁默村希望陈独秀出狱后住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招待所,陈独秀认为不妥,他说:“我出狱后,必招来社会舆论,不如还我原来面目,做一个平民好。”

经历漫长的牢狱生涯,陈独秀已对政治感到厌倦,他明白丁墨村接他去住的目的。

这时他北大的学生傅斯年请他去家里住,陈独秀连忙答应了。

陈独秀在《大公报》上看到《陈独秀减刑了》有“深知悔悟”的字句,他的耿直脾气又犯了,马上给申报馆编辑部写了一则短函:“爱国诚意未敢自夸,悔悟则不知所指……我本无罪,悔悟失其对象,罗织冤狱,悔悟应属他人……特发表此书面谈话,以免与新闻界诸君面谈时口耳之间有所讹误。”

胡适来看陈独秀,建议他进“国防参政会”,说现在国难当头,正是用人之际。

陈独秀坚决摇头,他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胡适知趣,也不再劝了。

傅斯年、胡适与胡祖望

傅斯年对抗战持悲观论调,陈独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的黑暗只是人类进化大流中一个短时间的逆流。”

傅斯年不得不佩服这位老斗士,坐了五年牢,还这么乐观。

02 脱离政治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形势日益严峻,先是卢沟桥事变,再是淞沪会战,形势危急,中国已进入全民抗战的动员之中。

这年的9月,胡适被蒋介石派往美国进行国民外交工作。去之前,他问陈独秀愿不愿意去美国写自传。

当时美国一家图书公司看中了陈独秀在狱中写的《实庵自传》的前两章。陈独秀拒绝了胡适去美国的邀请。

蒋介石想请陈独秀当劳动部长,参加国防参议会。陈独秀说:“真是异想天开。我要是做他的走卒,也不用等到今天。”

拒绝了国民党方面抛出的各种橄榄枝,在大时代面前,陈独秀愿意回到延安工作。

在南京,陈独秀和博古、叶剑英谈过话,表示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由于日军疯狂轰炸南京,陈独秀于1937年9月12日,匆匆和妻子潘兰珍拎着大包小箱,挤在逃难的人群中,登上了开往汉口的轮船。

到武汉后,董必武来看陈独秀。在其它问题都达成一致后,按照中央意见,需要他写一个书面检讨。董必武劝他以国家民族为重,抛弃固执和偏见,写个书面检讨,回党工作。

陈独秀说:“回党固我所愿,唯书面检讨,碍难从命。”

但组织并未放弃对陈独秀的召唤,在报纸发表文章,希望他“重振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

1937年11月底,王明从苏联回到延安,在关于陈独秀的问题上,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1938年伊始,陈独秀被王明、康生等人在报纸上发起一系列攻击,诬陷陈独秀为日本汉奸,这令陈独秀非常恼怒。在打了一段时间的笔墨官司后,陈独秀彻底断了回归党内的念头。

03 避居江津

1938年6月,陈独秀的家乡安庆沦陷。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将安庆的家人接出。7月,陈独秀和家人先后登上了去往重庆的轮船。

在重庆,陈独秀遇到了许多同他一样来到这里避难的旧相识,大家为他接风洗尘。

虽然陈独秀已不属于任何党派,但在国难之际,他还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为报刊撰稿,也被邀请去做演讲。他分析抗战形势,鼓励国民士气,并劝四川同胞戒掉鸦片。

由于重庆是日本战机轰炸的主要目标,朋友请陈独秀到江津县城去住,“江津是小城,比重庆凉快,目标小,敌机袭击也少,江津白沙镇驻进了不少国民党大机关。”

而且江津离重庆不远,坐船半天就到了。陈独秀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1938年8月初,陈独秀和妻子带着行李,坐船四、五个小时就来到了江津。

在朋友们的关照下,陈独秀在江津的日子倒也过得自在,有时候他到学校去给学生讲演,讲到抗日,他坚决主张要一致对外,反对卖国投降。

虽然偏居小城,但朋友或慕名而来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大家索要他的墨宝,他也来者不拒,满足他们的要求。写得最多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起五四运动前后到建党初期几年的声望巅峰,此时的陈独秀只是一个谦和的、普通的老者了。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除却文章无嗜好”。

独居山村,陈独秀常写诗赠给朋友,排遣孤独的心情。在给老友沈尹默的和诗里他写道:哀乐渐平诗兴减,西来病骨日支离;小诗聊写胸中意,垂老文章气益卑。”

在江津,陈独秀也交到了一些新朋友,比如台静农(台静农也是鲁迅的好友)。

陈独秀是台静农那一代青年人的偶像。和陈独秀偶遇,对台静农来说“既感动又惊异”。台静农在江津女子师范任教,彼此距离不远,他们经常一起切磋诗词,陈独秀写了多首诗赠与台静农。

蔡元培与陈独秀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去世,陈独秀陷入回忆的伤感:“我每次入狱,蔡先生都发援救电文,此次在金陵狱中,又承蔡先生照顾。蔡先生去世,实在是件令人痛心的事。”

陈独秀写了《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的悼文刊登在3月24日的《中央日报》上,其中说:“北大的三只兔子,一只死了,一只在国外,还有一只,怕不久于人世。”

那只在国外的“兔子”,指的是胡适,他当时任驻美大使。

04 学者本色

1939 年入夏后,敌机轰炸重庆、成都加剧。日机轰炸重庆、成都,来回要经过江津。陈独秀有胃病和高血压,每次飞机过后,他都要大口喘气,歇息半日才回过神来。

有一天,在一个旧书摊前,一本线装《皇清经解》的手稿,引起了陈独秀的兴趣。他问这个手稿的作者杨鲁承是何人。卖书人说:“只知道是江津鹤山坪人,清朝进士,其他的不知道。”陈独秀翻了一会,买下了这本书。

隔日,在和朋友闲谈时,朋友说:“杨鲁承是清朝二甲进士拔贡,写过不少书,家中有几箱子手稿,来不及整理就死了。”

陈独秀得知杨鲁承的三个儿子都已去世,只有一个儿媳妇还健在,家中事都由她料理。陈独秀托人想和杨家后代见一面。

杨鲁承的孙子杨庆余,那时正希望有一位名人对祖父译著作校正并作序,当他听说陈独秀对他祖父的书稿有兴趣时,便立即赶到江津县城去见陈独秀。

由于县城敌机太吵,当陈独秀听说鹤山坪夏天比较凉快,也比较清静时,他便借着整理杨家旧书去那里住一阵。

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

到了鹤山坪,陈独秀除了整理杨家旧书,他还准备完成在狱中时就开始的《小学识字教本》。他非常看重《小学识字教本》,目的是使学习者知其所以然,在诠释文字的来龙去脉时,陈独秀运用了许多新兴学科知识,克服了古人的局限。

出版界的汪孟邹和陶亢德希望陈独秀尽快完成自传,以缓解经济困窘。但他答应写完《小学识字教本》,再写《实庵自传》。他认为,“学者以文立身,《小学识字教本》是学理研究,对中国文字学意义大,可以流传下去。”

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在审查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书稿时说:“内容无大碍,‘小学’两字不妥,容易和小学校混开来。”

陈独秀听说后,生气地说:“陈立夫懂得什么?‘小学’指声音训诂、说文考据,古来有之,两字一字也不能改。”

国立编译馆见陈独秀不同意改,不敢印《小学识字教本》,前后寄送的 5000 元预支稿费也没有来要。

陈独秀对潘兰珍说:“书没有印,这 5000 元不能动。”

1939年9月,陈独秀将他五、六年前在南京狱中写的《中国古史表》寄给台静农,请他油印 20 余份。因为他一时无力整理出版,所以想油印出来寄给同好。

他写道:“中国文化在文史,而文史中所含乌烟瘴气之思想,也最足毒害青年,弟久欲于此二者各写一有系统之著作,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文字方面始成一半,史的方面更未有一字,故拟油印此表以好,免完全丧失也。”

1941年3月,陈独秀收到时任中央研究院的朱家骅托张国焘转寄的5000元,他告诉潘兰珍,这5000元不能要。

他写信给张国焘,“却之不能,受之有愧,以后万为我辞。”将款退了回去。

05 最后日子

自从出狱后,陈独秀生活动荡,没有固定收入,靠写文章以及北大同学会的帮助,生活过得非常清贫。

随着来到重庆的人越来越多,物价不断上涨,陈独秀不接受来自政府方面的资助,也不愿意去重庆看病。有一次竟听信偏方,差点中毒。虽然生命并无大碍,但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40年代初于四川江津(左二台静农)

1942年1月7日,陈独秀抄录近作寄给台静农:“峰峦山没成奇趣,胜境多门曲折开。蹊径不劳轻指点,好山识自漫游回。”

陈独秀的诗却让台静农颇为感慨:“体势雄健浑成,使我惊异,不特见其功力,更见此老襟怀,真不可测也。”诗书之绝笔却毫无暮气,真乃永远的“新青年”。

陈独秀的《小学识字教本》成稿于1942年5月13日上午,成为绝笔。此时他的健康状况已恶化,经常晕倒。

5月25日上午,陈独秀自知大限将近,他对身边照顾自己的何之瑜说:“我要和你分别了。谢谢你照看我。我的书,由你经手,送给北大。”何之瑜连忙点头。

又说:“我的书稿,你和松年、抚五等人商量处理。”何之瑜说:“你放心。”

陈独秀看着潘兰珍说:“她还年轻,之瑜帮她找一个工作做,莫拿我卖钱。 遇到合适的,再找一个人,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自立。”潘兰珍泪流满面地答应了。

陈独秀最后对儿子陈松年说:“以后回家,把我的棺木和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陈松年哭着答应了。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于四川江津,享年63岁。

直到抗战胜利后,陈松年才将父亲和祖母的棺木运回了家乡安庆安葬。

06 结语

晚年的陈独秀虽然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但他仍是被国民党“关照”的对象,如他的朋友所说:“你是政治上软禁,经济上很穷,生活上靠朋友。”

陈独秀笑说:“幸亏有朋友帮忙。有的人连面也没有见过,就寄钱来了。”

离开政治,陈独秀将剩下的时间都用于学术和文章上,也算是回归到一个学者的本色了。后期他也写政论文章,但有一部分被禁止发表。

作为革命家的陈独秀,在中年时遭受了政治上的挫折,有错误,也有反省,但他守住了底线,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即使晚年贫病交加,他也想努力为后世留点什么。

0 阅读:0

笑笑维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