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676-电报在中国150年的那些事-1871年-2021年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10-29 02:54:25
通信历史连载676-电报在中国150年的那些事-1871年-2021年

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公司正式开通了上海至香港的电报水线,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对外受理业务,公开营业。6月3日开始通报。这是洋人在中国大陆地区开通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上海租界设立的第一个电报局。

1871年8月:丹麦大北公司又将沪崎水线从大戢山岛接至上海。上海的电报通信北经日本与俄国相通,南经香港与欧美相连。中国与世界的电信联络正式开启,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国际电报的唯一出入口局。

1873年:丹麦大北公司架设了吴淞口至上海的陆路电报线,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条营业性的陆路电报线。

1877年6月15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架设了一条直隶总督行馆(今东北角书店后身)到天津机器东局(今贾家沽)16华里的电报线。

1877年6月27日:这条电报线第一次发电,电文只有六个字:“行辕正午一刻”。这是目前有案可查的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电报线和发出最早的一封电文。

1881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津沪电报线正式启用,天津、上海开始受理公众电报业务。“津沪电报线”的收费原则是“路有远近,费有等差”:上海到苏州的电报是每字1角,到镇江1角1分,到天津1角5分。折合当时物价:银元1角可购买大米16斤,或烧饼80个,肉2.1斤,糖5斤,鸡蛋30个。

1883年9月18日:北京最早的电报局“通州电报局”开局通报。通州抄收的电报由邮政骑差驰递1小时抵达京师,若晚上城门关闭,次日进城。

1890年:中国电线网络图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国电报总局首次统一资费标准,按同府、本省及隔省递加办法收费。中文明码每字同府0.05元,同省0.10元,出省每逾一省另增收0.02元。中文密码及洋文每字加收0.06元。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电报费用改为每逾一省中文明码加收0.03元,中文密码及洋文加收0.06元。

1906年:广东琼州海缆中断,清政府在琼州和徐闻设立了无线电报机,开通了民用无线电报通信。

1912年6月1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交通部划一国内电报资费,废除隔省加收制,减为华文明码每字本省0.06元、出省0.12元,华文密码及洋文则比照加半收费,新闻电无论出省本省,华文0.03元、洋文0.06元。

1913年:内蒙古包头电报局拍一封寻常电报,收费如下:

寻常电报:省外每字要1角2分(银元),省内每字6分;加急的寻常电报:省外每字是3角6分,省内每字1角8分。官报:省外每字只要6分,省内每字3分。新闻电报:最便宜。部分省内省外,中文每字3分,外文每字6分。当时物价:每斤猪肉的价格1角2分,是寻常省外电报一个字的价钱。

1922年2月:交通部颁布《电报收发规则》,规定:

业务种类:政务、公务、特种、寻常4种。特种业务:紧急、核对、预付回报费、收据、专送、分送、面交、露封、留交、跟送、转递等11种。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重订电报资费,华文明码每字本省0.08元、隔省0.16元,华文密码及洋文加倍。新闻电华文每字0.03元,洋文0.06元,加急电报加倍收费。

1939年5月:国民党政府规定国内明码电报每字收费0.18元。

1946年11月:南京政府交通部修订国内电报资费,国内不分同城、本省及外省,华文明码每字200元(法币),华文密码及洋文加倍,加急电加倍。

1948年7月:国民党政府的国内明码电报涨到每字4万元。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府的国内明码电报调整为每字金圆券0.2 元。

1949年8月:全国基本解放后,军委电信总局决定,将以硬币银元或小米计价收费的临时办法,统一改用“折实计价单位”,作为计算电信资费基本单位,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浮动,并规定普通电报本省每字计价单位0.8,出省1.2,加急加倍,书信减半,密码及洋文均加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上海国际电台电报告知亚、非、欧、美、澳25个国家和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四川及西康地区有电报电路198路,全省电报业务量140万份。1950年1月:全国第一次邮电工作会议确定,首先通过恢复和建设电报网来迅速沟通信息国脉。

1950年4月起:新中国第一代电信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仅用了14个月就建成了覆盖全国连通世界、东亚最大的无线电报网。

1951年:新疆成功研究并恢复开通了“维吾尔文电报业务”,开创新中国电报通信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先河。

1955年3月1日:中国改革人民币制,新旧人民币的比值为1比1万元,电信资费按新币计收。本省普通电报每字0.09元,出省0.135元,军政0.03元,出省0.045元,加急加倍,书信电减半,新闻电、公益电本省0.025元,出省0.034元,密码及洋文加倍。

1957年:电报种类分为13个报类:防空、事故、天气、报汛、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兑、公务、普通、书信。

1958年1月1日:电报资费取消省内、外和明、密语的区别,不分军政、企业与普通电报,每字由0.13元降至0.03元。

1958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国际国内通信枢纽-北京电报大楼建成,收、发电报实现半自动化。

1958年9月30日:北京电报大楼投入使用,彻夜灯火通明,成了老北京最早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营业场所。

1958年:为吸引用户使用电报业务,邮电部统一电报资费价目:不分地区,不分省内省外,不分明码密码,不分军政、企业,普通电报每字一律由l角3分5厘降为3分,加急加倍。

1959年4月:天津局派押的津哈邮车上曾开始办理收受电报业务,在沿途各局支持配合下,对便利旅客使用电报业务起了一定作用。

1963年10月:北京到拉萨的报话电路开通。

1969年:研制中文电报译码机(译码速度每分钟高达2800个汉字,平均速度每分钟1500个汉字)。

1970年:电报一个字要3分半钱左右,一封电报十个字需要3毛五分钱。一个城市工人的月工资30块钱。

1976年:唐山大地震期间,电报成为了解亲人安危的唯一手段。

70年代:上海电报年交换量升至1000多万份,其中转报量已占60%以上。

1981年2月11日:广州市电信局引进开通全国第一套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系统,标志着传统人工电报业务开始走向自动化。

1981年开始:北京市民每年发出的电报,都有3000多万封。职工工资普遍一两百元,发电报一个字收费一毛三分五,地址和姓名也计费,类似“母病速归”、“今晚接站”的急电占比最多,一封电报两元左右,这是高消费,也是刚需。老报务员回忆曾有一位最高法的工作人员到营业厅给地方法院执行庭发特急电报,电文4个字“刀下留人”。

1982年:邮电部核算,电报成本平均每字0.065元,高出实际价格1倍多。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12月1日起,国内普通电报资费每字上调到每个字7分钱,,特急、加急资费加倍。

1982年:中国电信人研制成功了大型自动转报机,很快形成以北京、上海为国际业务终端局、以省会城市为骨干的国内、国际用户电报网路体系。

1984年6月:西藏自治区试办藏文电报业务。

1984年8月1日:上海市电报局成功研制出256路自动转报系统,轰动全国邮电,在全国电信行业推广使用。

1984年12月1日:国内电报种类调整:

由 11种调整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8种。特别业务调整为特急、加急和邮送3种。军政电报改称政务电报。废除事故电报,将处理非常事件所拍发的电报纳入公益电报。

70-80年代:上海一天有20多万份电报交换量,一年电报交换量6000万份左右。“电报业务发展的高峰时期,报房内就像纺织厂一样,机器声很大,报务量很大,报务员也很多,流水线操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80年代:天津电报大楼

1987年:65个城市开放了用户电报业务,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电报网络体系的全自动交换。

1987年:新疆电报交换量达到3549万份。

1988年1月6日:邮电部决定自2月1日起,在国内33个城市推出“礼仪电报”新业务,开放庆贺、吊唁两种电报。

1988年:浙江省电报业务到达顶峰,达到2012.3万份,杭州市194.85万份。

1988年:上海电报业务达到顶峰,达到4497.83万份。

1989年7月:广东中山市邮电局开通60线程控用户电报集中器

1990年11月7日:青海西宁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系统亦正式投入运营,除拉萨以外的各省会城市公众电报自动转报网宣告建成。

1990年:北京电报业务达到顶峰,超过4440万封。报务员工作时连喝口水的工夫都很难挤出来。深更半夜送电报摩托车的突突声,能把整条胡同的人惊醒,因为电报内容是大喜或大悲。“母病速归”和“今晚接站”一类的急电占比最多。

1991年:用载波电传打字机拍发电报。

1993年 4月28日:上海电信大楼等10余个营业点开办鲜花礼仪电报新业务。

90年代以来: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94年12月1日:最后一条上海到东京的国际电报电路关闭。

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邮电局用于电报投递的最后一辆摩托车退休,邮政顶灯的绿色“长安”汽车上岗,宣告摩托车投递电报方式的时代结束。

2001年8月1日:国家取消公众电报特急和加急业务,电报逐步淡出百姓生活。

2005年12月:全国31省(区、市)停止办理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业务。

2005年:上海的电报业务一年的交换量20万份,相当于高峰期一天交换量。

2013年:上海延安东路1122号电信大楼唯一可以收发电报的电信营业厅,平均每月有二三十人前来拍电报。

2015年:北京只有两个地方还在办理电报业务:一是阜成门邮电局,北京唯一一个办理电报业务的邮局;二是西单电报大楼,电报资费每字0.14元,电报投递业务,已转交北京邮政同城速递公司代为投递。

2016年12月:北京电报大楼只剩最后三位“发报人”。最资深报务员-76年进入电报大楼的白何廷回忆“电报数量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最高峰时仅大楼一天的收发电报量能达到10万封。”

2017年6月15日:服役59年的北京电报大楼一层营业厅正式宣布停业,唯一一个电报业务窗口搬迁至北京长话大楼。

2018年12月19日:上海用户电报业务正式下线,但是仍有设备在运行,因为其他省份的用户电报业务尚未完全退网,需要通过上海设备进行中转。

2019年元旦:上海最后一个公众电报业务受理点-柳林路电信营业厅停止受理公众电报,但是仍在承接“来报”和“转报”业务。

2020年:上海公众电报来报14封。

2021年6月16日:上海电信的服役22年的最后一台用户电报(电传)T203型交换设备“退出”网络,上海市的用户电报(电传)服务完成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天津是中国电报的发祥地》天津旧影

0 阅读:0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