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医药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医保局通过优化医药集采细则,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这一转型为2025年医药产业格局的重塑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创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每一家药企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3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召开优化医药集采工作研发会,会后相关优化细则流出,内容涵盖六个方面:优化集采品种和投标企业准入标准、优化报量/竞价等采购规则、优化分量规则、优化落地实施措施、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
以下是关键调整内容的梳理:
1. 准入标准优化:明确集采范围为“竞争充分的老药”,排除新药、市场规模小品种及高风险品种(如窄治疗窗药物),为创新药预留市场空间。
2. 竞价规则调整:针对第十批国采“最低价1.8倍熔断机制”导致的极端价格问题,改为“次低价1.8倍熔断”,遏制超低价恶意竞争,维护合理价格体系。
3. 落地实施细化:集采协议量设定为医疗机构报量的固定比例,剩余用量允许采购原研药等非中选产品,平衡市场选择与价格普惠。
4. 信息透明度提升:建立“强竞争品种”预警机制,对过评企业超12家的品种标注“强竞争”,超20家的提示“超强竞争”,引导企业理性立项、避免内卷。
这些调整的本质,是通过价格治理倒逼企业聚焦价值创新。例如,针对第十批国采因熔断机制导致的价格体系崩溃,新政通过规则优化,既保障患者用药可及性,又避免企业因非理性报价陷入生存危机。
二、医保新政:破局创新药支付、准入与国际化困局在集采政策优化推动行业向价值竞争转型的基础上,医保新政进一步为创新药发展破局。近日,《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引发行业热议。该政策直击中国创新药产业三大核心痛点——院内准入周期长、支付闭环断裂、国际竞争力弱,通过支付体系革新、准入壁垒拆除、国际规则接轨三重路径,构建产业升级新范式。
1. 支付体系革新:从“单一医保”到“三驾马车”
丙类目录破冰:首次建立独立于基本医保的创新药支付通道,降低患者自付门槛,提升高价药(如肿瘤靶向药、基因疗法)可及性,缓解医保支付压力的同时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市场化竞争。
双通道2.0升级:未纳入国家医保的创新药可与区域医保谈判进入地方双通道目录(如浙江、江苏已试点),抢占区域市场。处方流转平台直连DTP药房,异地结算打破地域壁垒,医保与药店直接结算使药企回款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内,改善现金流。
DRG/DIP豁免机制:允许使用特定创新药的病例单独按项目付费,避免医院因费用超支限制用药,并对使用创新药的病组动态调整权重系数,突破企业成本压制困境,破解临床科室“用新药就亏钱”的难题。
2. 准入壁垒拆除:从“层层关卡”到“绿色通道”
挂网绿色通道:创新药上市即挂网,允许“随时申报、自主定价、直接挂网”,审核周期从数月压缩至15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简化后自评通过即可挂网,减少重复审批。
首发价格“一次申报、全国通行”:解决各省重复谈判问题,降低企业成本。
药事会强制触发机制:要求医疗机构在目录发布1个月内召开药事会,禁止以药占比、费用控制等理由限制创新药配备,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上海市更将创新药使用纳入医院考核,强化执行力度。
3. 国际规则接轨:从“价格洼地”到“全球定价”
“中国版HTA”雏形显现:要求企业提交真实世界数据(RWD)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直接挂钩医保支付标准制定。
全球定价权争夺:建立创新药首发价格国际比价机制,对出海品种实施价格保护期。
国际化“出海”平台搭建:建设中国创新药全球交易平台,依托港澳枢纽助力“出海”。
三、产业影响:创新药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支持医药创新,国务院发布《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医药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创新从“有”到“优”的时代已然来临。国家在基础研究、审评审批、医保支付、多层次保障体系等环节全面发力,为创新药发展“扶上马、送一程”,助力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1. 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创新
未满足需求激发创新: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未病干预、疾病预防、早筛、诊治、康复等环节的未满足需求不断涌现,激发医药创新技术升级。
技术创新机遇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技术突破推动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发展,恶性肿瘤、阿尔兹海默症等重大疾病治疗曙光初现,难成药靶点逐渐形成新的研发机会。
2. 市场机制与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价格形成机制待完善:尽管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已向“突破、改进”类创新药倾斜,但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增大,仅靠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支持创新药合理发展。国家正推动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未来基于融合发展的医疗保障体系或为创新药发展提供更肥沃的土壤。
准入及使用堵点消除: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环境下,创新药进入医保时各地各医疗机构基本“应进尽进”,使用受限问题通过特例单议、除外支付等机制得以解决,并在积累规范数据后逐步纳入DRG/DIP管理而常规使用,堵点基本解除。
3. 产业分化与国际化加速
医药创新分化,含金量稳步提高:医药创新在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呈现“冰火两重天”。高价值项目如恒瑞医药的license-out、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等取得显著成果,但一批验证失利的项目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倒逼企业追求高价值创新项目。
本土企业崛起,朝全球顶尖企业挺进:我国领先的医药企业不断向全球顶尖MNC学习、跟跑甚至并跑或在局部超越。恒瑞以“稳”字当头提高创新质量,百济神州初具全球顶尖MNC的规范,康方、亚盛等企业不断取得突破,生物医药产业的星星之火已在燎原。
四、熵创会2025:破局者的思想交锋场2025年国产创新药产业迎来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国际化机遇的叠加期。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正在重塑研发、准入、支付、商业化的全链条规则——企业如何以“研发+营销”双轮驱动,在临床价值、商业价值、全球价值的铁三角中杀出重围?答案,或将在南京揭晓。

2025年6月12-13日,摩熵数科将在南京召开首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熵创会),以“跨越与焕发”为主题,汇聚千余名行业领袖,为行业搭建了破局方法论与实践经验的交流平台。


本次峰会涉及深度政策解析、专家精彩演讲、圆桌对话、企业转型等热点议题,将设三大平行论坛,聚焦医药创新前沿科技、小核酸及多肽药物开发、全渠道营销变革与对策,将“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融为一体,打造覆盖“立项-研发-营销”的一体化全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构建“科学决策+有效执行”的生态闭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