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宁德读大学的李晓,遭遇四川成都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先学后付”的层层套路。这并非个例。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
这类所谓的“先学后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想赚零花钱改善生活又缺少资金的人,培训机构为其办理分期付款让其参加技能学习,学完所有课程后才能接单赚钱。另一种形式是,培训机构打的旗号是“学员先学习,接了单赚了钱后再还款”,以此吸引消费者办理“消费贷”。这两种运作模式都非常坑人。
前期宣传,这类培训机构以“高回报”为诱饵让消费者加好友,再以学员成功接单赚钱截图为话术诱导消费者报名,接着为缺少资金的消费者办理贷款,承诺随时可退款,逾期没有违约金。当消费者报名并签贷款合同,不仅网课质量很“水”,而且培训机构未兑现接单承诺或回报承诺,学员维权困难重重。
这主要是因为,培训机构在“消费贷”合同里埋下利己条款,而消费者是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的情况下办理了贷款。如果消费者拒绝还贷款,贷款平台则通过暴力催收让消费者焦虑不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坑人套路还没有完,如果消费者找“法务”帮忙维权,“法务”收取相关费用,即设计更多套路。
此前,媒体已经曝光过不少“培训贷”坑人套路,这与上述“消费贷”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诱骗的方式让消费者入坑,或者说都打着“培训”的旗号骗消费者入局,然后行办理网贷之实。这是网贷平台经过治理远离校园后的新变种,通过与某些招工单位、培训机构合谋,一起挖坑让消费者掉入,然后分肥。
其中,这种“先学后付”更为坑人,原因是,既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入坑,又涉嫌消费欺诈让消费者背上贷款。如果消费者提出退课退费,培训机构就会“算账”,要求支付违约金、平台管理费、材料费等各种费用,以逼迫消费者履行合同、偿还贷款。显然这严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并破坏市场秩序。
部分消费者之所以被坑,主要原因还是太相信这类培训机构编造的美丽谎言,如“高回报、高稿费、先学后付”“不学的话可以随时终止还款,不用支付任何赔偿”。而且,消费者没有详细了解借款合同约定草草签字,为后续维权难埋下了隐患。所以,作为消费者必须擦亮眼睛切莫掉进培训机构设计的套路。
从监管角度来说,中消协发布提醒后,有关部门要对“先学后付”套路进行综合整治,具体措施包括:向社会普及相关常识避免消费者上当;对这类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加强监管;涉嫌诈骗的,应追究责任人的刑责;对相关网贷平台的配合操作进行整顿;将违规培训机构和网贷平台纳入“黑名单”并公示。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职业层出不穷。不少人为适应新发展、增强赚钱技能包,会参加各种培训课程。这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缩影,值得呵护。对于这种利用消费者学习心切,通过挖坑设陷玩欺诈的培训机构、网贷平台,必须让其付出应有代价,最终掉进自己所挖的坑里,即害人即害己。
这既需要被侵权的消费者勇于维权,例如对不良机构进行投诉、起诉,也需要各地监管部门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