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一新开餐厅,每晚仅开一桌12席,食客剪盆栽叶子当开胃菜,品尝模拟腐臭寄生花的糊糊,还有一道号称用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相关话题#上海人均4千餐厅甜品是大象粪便#一度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最新消息显示,这家餐厅因违反《食品安全法》已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
从相关报道看,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餐厅,其“特色”不仅体现在3888元/位的“天价”,还体现在餐厅环境以及用餐的仪式感上,据说,吃顿饭得绕餐厅走两圈,要参观食材展示室、种着蔬菜的温室、像登山一样爬楼进入甜品台,而且热植环绕、水雾缭绕的餐厅设计别具风格。若论其最大“特色”,则是某些菜品及其吃法,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该餐厅所有的特色若用一个词来总结便是“原始”,即主打还原原生态的雨林味道。这是一种创新,也未尝不可。不过类似于用大象粑粑加工的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则值得关注。再如,让食客从盆栽上剪片叶子,蘸上调料生吃,这种吃法的确回归到原始状态,但是不是安全卫生?要知道,人类早期很多生活习惯与今天卫生要求相差甚远。
虽说生吃某些蔬菜,在今天全国多地(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比较常见,但生吃之前都经过严格清洗,菜叶上的灰尘、农药残留等都经过处理。而上述餐厅提供盆栽植物让食客即剪即吃,不免让人担忧安全问题。可能餐厅会解释,不会使用农药,也经过了卫生处理,但由于植物处于盆栽状态,相关清洗处理是否彻底,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尽管将动物排泄物当人类食物早有先例,如猫屎咖啡就是一种由麝香猫消化排泄的咖啡豆制成的稀有产品,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但上述餐厅用大象粑粑消毒干燥碾碎做成甜品,仍然颠覆人的“食观”。虽然这种“粑粑甜品”经过消毒处理,但大便中含有多种细菌,消毒未必彻底杀死细菌确保食品安全,即便消毒彻底,但目前大象粑粑未被列入国家食品原料目录,也涉嫌违规。
只要商家敢做,消费者就敢吃,这似乎成为今天餐饮行业的新景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部分消费者对传统食品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期待不一样的食品和吃法,一些餐饮经营者看到这种需求后,投其所好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餐饮创新与其他领域创新一样,都值得鼓励,但创新不应该突破底线和边界。
显然食品安全是最不能被突破的界限,因为这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益。作为餐饮经营者,既要在《食品安全法》和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来创新,也要清晰地告知消费者食材来源,以尊重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比如,某些甜品的食材来自于动物排泄物,要提前公示,别等消费者食用过程中听闻后喷饭,或者食用之后出现有损健康的问题。
无论该餐厅价格还是其“原生态”定位,都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接受的。而来此消费的食客,大概是出于好奇、尝鲜、沉浸式体验等目的,想与“原始社会”有一次近距离接触,仅此而已。也就是说,这是小众餐厅,不大可能“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