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现原版吴三桂反叛檄文,揭开降清真相:难怪清廷要抹黑他

苹苹说过去 2025-04-10 09:36:41

公元1644年3月,奉崇祯皇帝诏令,已加封为平西伯的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率兵进京勤王。

吴三桂接到旨意后,带领军队还没到达京师就收到噩耗,崇祯皇帝自缢了,明朝就此覆灭!自此,他便开始游走于李自成和满清两大势力之间。

一个多月后,吴三桂最终倒向了满清政权,在一片石战役里联合清军击败了李自成,并在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后因功受封为平西王。

顺治年间,吴三桂替清廷立下过不少战功,一路从西北打到西南,攻下了重庆、成都、云南等地,并俘虏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以及斩杀桂王,最终晋爵为亲王。

康熙登基十余年后,坐镇云南的吴三桂不管是势力、还是声望,可以说都达到了顶点,他与清廷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吴三桂希望自己能够像明初开国功臣沐英那样独镇云南,但这显然是清廷所不愿意的。所以,康熙皇帝从登基的第二年就已经开始敲打吴三桂,此后几年间,先是收了他的大将军印信,后又把他的司法特权收归朝廷,如此一来,双方的矛盾也就越来越难以调和。

清军初入关时,三大汉族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以及靖南王耿精忠为清廷征服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到了康熙年间,有兵有权的三藩已经成了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割据势力。因此在康熙12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康熙开始着手削藩。

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很知进退,为了能够安享晚年,他主动向朝廷提出要归老辽东,得到了康熙的允许。不过,尚可喜原本打算让儿子尚之信接班继续镇广东,结果康熙找了个理由给拒了,随后就是全藩尽撤。

尚可喜打了个样后,耿精忠也上书撤藩,康熙同意了。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不能不做做样子,也只好上书请求撤藩。康熙觉得吴三桂撤也得反,不撤早晚还是反,很痛快地答应了,并火速派人去云南处理撤藩的相关事宜。

如此一来,吴三桂只好铤而走险,打出“兴明讨虏”的口号,起兵反清,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自此“三藩之乱”拉开了序幕。

“三藩之乱”的结局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在历时8年后,康熙成功平定了叛乱,而吴三桂在起兵后的第五年也病死在了衡州。

当年,吴三桂在起兵的时候为了师出有名,曾经发出过一篇檄文来昭告天下。三藩平定后,清廷花了很大的精力搜集到了全国范围内所有的檄文,随后一一销毁,因此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并不清楚檄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然而,有一本名叫《华夷变态》的日本书籍曾经收录过这篇檄文。

该书是德川幕府在明亡清兴后从中国调查和搜集的一些情报,共有两千多件报告书,后经过幕府的官员编辑成书,书中所记载的内容起于1644年,终于1724年,史料可信度较高。

通过该书,我们能够在时隔多年后再次看到吴三桂当年的这篇檄文。

在这篇檄文中,吴三桂主要提到了以下几点。

一,吴三桂表示,当年他打开山海关是想要向满清借点兵对付“李逆”,也就是李自成,以此来谢先帝之灵。

二,李自成被打跑后,他本想扶持新君继承大统,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满清入关之后就赖着不走了,直接占据了北京城,篡取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当时,吴三桂非常生气,很想要和满清决一死战,无奈实力不够。而且他又找到了先帝的后人,因此只好选择隐而不发,暗地里积蓄力量。

三,积蓄了几十年力量后,吴三桂觉得是时候了,于是就开始起兵造反,立志赶走满清,恢复汉人天下。

檄文嘛,都是把自己往好了说,所以在这篇檄文中,吴三桂是以一个忍辱负重,忠心耿耿的明朝忠臣形象出现。

那吴三桂是不是真的就像他说的这样呢?当年根本不是真心降清?这件事,现在已经不可知了。不过,如果他在和清廷的战争中嬴了,或许他还真能成为像檄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明的一位忠臣,可毕竟他最后还是输了。

1 阅读:80